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初三课本中研究熔解和凝固现象的教材顺序是这样的:先用一课时介绍熔解和凝固的概念,并通过萘的熔解和凝固的演示实验说明晶体在一定温度下熔解和凝固,从而给出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然后再用一课时做个研究萘的熔解和凝固的分组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晶体熔解和凝固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一)溶解和凝固1,熔解物质从固态变液态,是吸热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是放热过程。熔点晶体熔解时的温度。晶体熔解过程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温度。液体凝固成晶体要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2.晶体熔解、凝固条件:晶体熔解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出热量。单位质量的某种晶体,在熔点变成同温度的液体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熔解热。冰的熔解热是80卡/克。3.票的熔解实验(1)…  相似文献   

3.
"氮族元素"一章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存在的疑问较多,为便于同学们学习时掌握,笔者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分析.一、氮气有关疑难点分析1.N比P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为什么氮气却反而比白磷活泼性弱?答: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磷元素强.而物质的活泼性与其分子内的  相似文献   

4.
水会结成冰,这是自然界中常有的现象。我们学习了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后知道,冰是晶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它的熔点和凝固点是0℃。你知道,为什么水结成冰时总是在水的表面上?在冰面上,冰鞋的“刀”不会被陷在冰里,反而能行动自如?雪球又为什么会越滚越大?原来水这种物质,在4℃时的密度最大。当温度继续降低,它的密度反而会变小。也就是说,一定质量的水,在4℃时它的体积最小,温度低于(或高于)4℃时体积反而增大,这也就是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因为这种特性,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由于水的表面直接跟外界接触,表面的水首先冷却,因密度变大而下沉。底部…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物理中,常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装有液体的容器中浮有一冰块,当冰块完全熔解后,如不考虑容器的热膨胀,容器中液面将如何变化?”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一、浮冰是纯冰块一块纯冰浮在液面上,要讨论冰块完全熔解后液面的升降,即要比较冰熔解前冰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与冰熔解后变成水的体积V水两者的大小。冰熔解前漂浮在液面上,有F浮=G冰将F浮=ρ液gV排,G冰=ρ冰gV冰代入得V排=ρ冰ρ液V冰冰熔解后变成水的体积,即V水=m水ρ水=m冰ρ水=ρ冰ρ水V冰V水就是冰熔解后排开水的体积V'排,则V'排-V排=(1ρ水-1ρ液)ρ冰V冰1.当容…  相似文献   

6.
物质处于液态或固态时的分子势能是高中热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大小不仅与温度和分子总数有关,还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及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结构有关,有人认为物体受热时体积增大,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变大,由于要克服分子引力做功,所以分子势能要增大;但是有些物质具有反常膨胀的性质,在反常膨张时,物体温度升高,而体积减小,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分子引力做正功,所以分子势能减小。  相似文献   

7.
读了本刊1992年第5期《对课本中阿伏伽德罗常数计算方法的商榷》一文,颇受启发,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体会也谈一点看法。 1 三种排列模型的估算笔者在教学中,学生对书本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估算,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排列模型。 1.1 球体分子近似排列模型。计算方法与课本上完全一致,将分子看作弹性小球,每个分子占体积V=4/3πr~3=4/3π(2×10~ )~3=3×10~(29)米~3,因为1摩水的体积为V_A=1.8×10~5米~3,所以1摩中所含分子数: N_A=(1.8×10~5米~3/摩)/(3×10~(29)米~3)=6×10~(23)摩~1。 1.2 球体分子立方形排列模型。将分子看作小球,且分子间排列按立方体排列,则每分子在空间所占体积V=d~3=6.4×10~(29)米~3。所以1摩水中所含分子数为:  相似文献   

8.
蛋壳蜡烛     
材料工具:鸡蛋,蜡烛,粗棉线,彩色颜料,油画笔等。制作过程:⒈在鸡蛋的顶端戳洞,倒出蛋液。将蛋壳剥至半个鸡蛋的高度,洗净,晾干。⒉把蜡烛点燃,使蜡液滴入蛋壳内,约至蛋壳的一半高度。⒊待蜡液快凝固时,放入一段比蜡液表面略高的粗棉线,粗棉线底端需触到蛋壳底部。⒋待蛋壳内的蜡液凝固后,在蛋壳外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相似文献   

9.
1.密度规律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里所含物质的质量,它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半径等因素有关.一般有机物的密度与分子中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原子所占的质量分数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新教材首次要求学生能在实验中仔细观察,记录数据,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图线,进一步再由图线找到规律。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学物理教学应有计划地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和我们的教学实验,现把“熔解和凝固”这一课题的教学方案整理如下: 课的类型并进式实验课(两节)。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常见的物质三态,三态之间可转化,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叫做熔解或凝固。认识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他们在熔解和凝固时有不同的规律。2.培养学生用图线表示物理规律,从图线认识物理规律的能力。实验器材(分组) 铁架台、烧杯、大试管、试管夹、石棉铁丝网、酒精灯、火柴、搅动器、温度计,松香、石蜡、玻璃、铸铁各一块,海波(硫  相似文献   

11.
在学过“热膨胀”和“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后,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对同种状态的物质而言,在相同条件下,密度大的物体热膨胀大。其理由是:当温度升高时,分子间平均距离要增大,由于密度大的物质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目较多,相同长度内的分子间隔数目也较多,所以,在升高相同温度时,  相似文献   

12.
1.取试管一支,倒入40~50mm高的萘粉。将温度计靠近试管壁插入萘粉内(附图,课本是插入试管中间)。由于萘粉是热的不良导体,如果温度计插在试管中间,则靠试管壁的萘吸热已达熔点进行熔解时,温度计指示的萘仍在继续升温。温度计插试管边缘,能有效控制试管内温度和水浴锅温度温差过大引起的不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初中物态变化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物质三态的互相转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对于这一点,我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从感性入手抓住两个质变点本章中第一个质变点是熔解温发即熔点。抓住这个质变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最好从感性入手,认真做好萘熔解的演示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索在对萘加热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萘的硬度、体积等量  相似文献   

14.
在热学中,常常存在以下9个错误认识: 1 一个分子的体积等于物质的摩尔体积除以阿伏加德罗常数 对固体和液体,由于分子间距离小,摩尔体积除以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等于一个分子的体积.但气体分子间距离大,气体的摩尔体积除以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一个气体分子所占的平均空间,其数值大约是一个气体分子体积的1000倍.  相似文献   

15.
朱卫 《初中生必读》2008,(Z2):57-58
课本中对纯净物的概念是这样叙述的:"纯净物跟混合物不同,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对这个概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抓住概念中的"物质"二字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固然是纯净的,如氧气;但由原子构成的晶体硅,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氯化纳晶体  相似文献   

16.
液气相变的过程说到底是密度变化的过程.从微观上看,液气两相仅仅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大小的差异,并无分子结构形式的差异,因而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液气间可变得无差异而处于临界态,所以汽化曲线有终点.固液之间,固气之间存在着分子结构形式上的差异;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变得无差异,不会出现临界态,所以熔解曲线、升华曲线没有终点.物质的三相图是热学教学中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研究物质三相图时,(如图1所示),稍微仔细看,就会发现汽化曲线OK有起点(三相点)有终点(临界点),而熔解曲线OL,升华曲线OS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即是说,液气相变时有出现临界状态的可能,而固液相变,固气相变根本不可能出现临界状态,这是为什么?现在通用的热学教材对此问题均没有进行阐述,本文将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浅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笔者担任初中物理教师17年,先后使用过7种物理课本。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物理教学应该结合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在创新中启发学生认识物理、探索物理。把身边的物理引入课堂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从课本出发,把生活中的物理引入课堂,使抽象物理变为身边物理。例如,在学习“熔解和凝固”这节课的内容时,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生活实例:把一个刚从冰柜中取出来的、提前插有温度计的冻雪花梨让学生观察度数、感知温度,然后放入刚从井中提出的一小桶(0~4℃)冷水中,问:“同学们,冬季你们在家里用过…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物态变化》一章后,很多教师在总结复习时,为使学生对物态变化有一个总的印象,常仿课本第74页图4—2“萘的熔解和凝固图象”,画出如下图所示的“摄氏零下某温度的冰,升温—熔解—升温—沸腾—升温”的图象,并据此引导学生分析图象各段的物理意义及物理过程的特性。此图严格来讲是不科学的。问题出现存三段升温图线的斜率上。众所周知,冰、水、水蒸气三者的比热是不相同的,(若忽略温度对其比热的影响的话)特别是水的比热明显地比冰和水蒸气要大,所以CD段的斜率应明显地比AB段和EF段的斜率要小。  相似文献   

19.
在做"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时,学生经常会问:课本中实验所用电路图其电流表采用"内接法",为何不用"外接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先从电流表"内接法"实验误差分析谈起.  相似文献   

20.
模型制作是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不同的分子可以由不同的原子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的原子构成(如金刚石和石墨等),相同的原子构成不同的分子时,原子的空间排列是不同的。一个原子可以结合数目不同的其他原子,分子中原子和原子之间的间隔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深层次学习物质的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