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时称作苏区。苏区的文艺活动在红军部队里最活跃。红军部队很重视文艺的宣传鼓动作用,每到一地,就向群众作宣传,有些标语口号就采用了歌谣体的形式,有的还直接用民歌小调编成歌词。一九二九年一月,工农红军第四军从井岗山东征江西、福建时,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布告》就是用歌谣体写的。部队还采用化装宣传,扮成土豪和农民,土豪头戴绿绸高帽,身穿  相似文献   

2.
红二十五军在长征及创立鄂豫陕根据地期间,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这些歌谣具有时代特质、政治特质、革命特质、阶级特质、文学特质、艺术特质、民俗特质、民族特质、生活特质和地域特质,以上特质又可归结为史料特质和红色文化特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红色歌谣发挥了明志、志史、宣传教育、提升红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慰藉民众精神等作用。其经过红军和民众的广为传唱,瓦解了敌军斗志,鼓舞了红军士气,宣传了革命,发动了群众,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史学和社会学方法分析研究红二十五军和鄂豫陕根据地的红色歌谣,重温革命历史,挖掘红色文化,对我们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小涛 《下一代》2011,(7):10-1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宁山路小学开展了“向着太阳歌唱”《有了共产党就有强大的中国》红歌传唱活动。一首红歌就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就是一个战斗的号角。红色歌曲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体现着中华民族渴望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授中,巧妙选唱经典红歌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载体,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在教学当中选唱红色经典歌曲,应选取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歌曲为主。由教师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演唱和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唱为佳,但教师演唱歌曲不能过多,以一到两首为宜。  相似文献   

5.
作者系统分析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的大量红色歌谣,作为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在真实地再现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进程、歌咏党和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光辉业绩、反映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大众英勇无畏的战斗风貌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出苏区红色歌谣既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又能给人美的享受,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对"红歌"的概念进行了纵向的审视,以展现其历史脉络。"红歌"真正起源于红军成立、红色革命根据地以及红色政权建立时期,革命的英雄主义成了其基因;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歌颂党、祖国以及美好生活等内容健康向上的歌曲,也被纳入红歌的范畴,外延得以大大扩展。当其被视为一种资源,与大众传媒联姻之后,红歌则又有了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放牛娃儿盼红军》钢琴曲是由但昭义改编自巴渠民歌《放牛娃儿盼红军》,民歌诞生是因为在当时革命时期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时候为了鼓舞当地农民创作的,当时根据巴地民族文化和音乐民歌来创作了大量歌曲来鼓舞宣传红军和共产党的政策,而《放牛娃儿盼红军》就是其中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后来经但昭义改编成钢琴变奏曲,虽然用的是西方变奏曲结构但是从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都充分表现了巴地文化和情感特点。  相似文献   

8.
红色歌谣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鼓舞战斗士气、宣传革命思想、增进军民情谊、打击敌人意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沿途遗留了很多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针对性强、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在今天仍然具有突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值得保护、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军民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红色歌谣,它极大地刺激了边区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成为鼓励他们勇敢参战,争取胜利的一面旗帜。红色歌谣兴起的缘由众多,主要在于苏区有深厚的民歇传统,“文学大众化”实践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等。  相似文献   

10.
《永恒的旋律》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为主基调,以不同历史时期广为传唱的歌曲和音乐贯穿全篇,精选了154首不同时期的经典歌曲,独家采访了老革命、著名词曲作家和著名歌唱家254人次,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与中国近代音乐史以电视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们通过大量的革命历史歌曲和珍贵生动的历史画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它不仅是一部歌颂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时代壮歌,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近代音乐史与电视艺术有机结合的电视佳作!《永恒的旋律》荣获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特别适合机关、团体及文化宫组织进…  相似文献   

11.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首革命歌曲。该歌曲采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谱写而成,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这首革命历史歌曲伴随红军的足迹传唱大江南北。新时期以来,《八月桂花遍地开》被改编为电影、小说、歌舞剧、民族歌剧等多种体裁,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承与创新,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历史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经典化是由其文本自身艺术趣味、审美价值等内生因素与意识形态话语、文化运作方式等外生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它借助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述着革命故事,弘扬着革命精神,传播着革命真理,寄托着革命信念。通过对红色歌曲概念的阐释与育人功能的分析,本文探讨了"红歌"资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较早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本文尝试从彭湃感召下的陆丰革命实践活动历史去阐述陆丰的红色精神,为陆丰红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同时为红色海陆丰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二十九军、红二十五军等部红军,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还先后开辟了川陕、鄂豫陕两块革命根据地。红军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宣传队。制作标语,是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党政机关进行革命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在陕南、川北留下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为适应革命的需要,曾产生了一种新的民歌样式——红色歌谣。该时期的湘西红色歌谣发展到鼎盛,它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翔实而广泛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变革状况。这里通过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西地区产生的红色歌谣进行文本分析,同时借鉴相关的历史资料,探讨了湘西红色歌谣的特质,分析了其历史价值,并对其传承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五十多年前,霞云岭乡堂上村中堂庙的革命老人曹火星创作了一首传世之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这首歌被亿万中国人民广为传唱,成为中华民族的红色经典曲目.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校充分利用"红歌"词曲诞生地和革命老区这一有利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教育,牢固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相似文献   

17.
作者系统分析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根据地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的大量红旗歌谣,作为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在真实地再现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进程,歌咏党和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光辉业绩、反映苏区和根据地人民大众英勇无畏的战斗风貌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出苏区红旗歌谣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又能给人美的享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史雅莉 《下一代》2011,(7):24-24
“红歌”是我国传统音乐向新音乐转折的重要音乐形式。鸦片战争以来,尤其五四运动以来,二些爱国人士创作了许多以爱国和革命为主题的群众歌曲,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唱。这些歌曲的歌词大多以抒发爱国和革命情感为主,旋律优美,易于传唱;节奏刚健,催人向上。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红歌”是我国近代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面开展群众动员工作的实践之场。党和红军通过组织起来、宣传鼓动、情感动员、经济激励等多种方法,将湘赣边界的农民发动起来,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动员具有扎根动员、全面动员、软性动员的特点,不仅铸就了光辉的井冈山精神,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井冈山时期群众动员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在理论上辩证把握予取关系、在行动上不断提升动员效能,才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多次选择、调整落脚点,最后落脚陕北,其首要原因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仅存革命根据地。其次是党中央的科学精神和战略眼光与"北上抗日"政治路线的共振,使陕甘根据地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成为历史必然。到达根据地后,党依托着这块唯一的根据地,通过红军"东征和西征"以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争取时间,争取空间,争取力量"的斗争中赢得了先机。随后深入华北地区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为日后的发展并最终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局部执政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执政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