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的记者还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选择书籍的想法和方式有何变化?随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汹涌的商潮,市场的喧闹,是否搅乱了记者书桌上的宁静?我们试图从几位中青年记者对以下问题的回复中寻找答案。 1、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2、你选择所读书籍的标准是什么? 3、请你对最近所读书籍作一简要评述。 4、你是买书还是借书读? 5、你是否逛书摊儿、报摊儿? 6、你一般一个月进几次图书馆、阅览室? 7、当记者以来你读书偏重哪一类?为什么? 8、对你干好记者工作影响较大的书有哪些? 9、你订哪几种报刊?常读哪几种报刊? 10、请你对记者读书,如读什么书、怎样读等提几点建议与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 1910年8月,胡适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第二批公费留美生,赴美求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不久结识了在纽约学习美术的康乃尔大学地质系教授的女儿魏莲斯小姐.然而与生俱来的负罪感使他的"雷池"之越倍感沉重.在与魏莲斯交往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便如实向对方交待了自己在故乡已订婚的事实.当魏莲斯问:"如果你的见解与父母家人的见解格格不入,你是容忍迁就以求安达,还是与父母家人各行其是?"胡适毫不含糊地回答:"容忍迁就."  相似文献   

3.
吴丽娟 《大观周刊》2012,(24):330-330
学习写日记对一个人的生活很有重要性,但在教学写日记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凡上过语文课程的老师都知道日记教学是一个瓶颈问题。在我认为写日记要想让学生写好,兴趣是第一,首先,要让他爱上日记,想写日记,?不把日记当作是一种负担,这就要我们多想一些办法了。 在教了实验教材后,我开始打破以前的方法,开始想办法了。从学生进入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后期时,我开始让学生写话,用拼音试着写上一句话,每隔两天写一次自己想写什么写什么,写法和格式都不作要求,第二天收上来后将这些作品全贴在后黑板上进行展评,每天抽半节课时行评,找同学读自己写的句子,对写得通顺的大加表扬,写的不通顺的我总是找他的优点来表扬,因此学生是只要写了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表扬和奖励。  相似文献   

4.
读励志的书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除了读自己专业的书外,还应读些什么书?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读励志的书!我所指的励志书,不是如何在职场获得成功等成功学方面的书,这些书里干  相似文献   

5.
钱藩 《出版科学》2005,(1):78-79
读了刘清澜同志的<草间屐痕>回忆录,对他那种艰辛苦涩、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风范,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献身精神,耿直爽朗、胸怀坦荡的优良品格,真是十分钦佩和感动,从内心里感到他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真是文如其人,书如其人.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要阅读——明心、博识、致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看一本杂志,一个作者写了一篇文章,题目称作《阅读的退化》。作者是大学毕业三年的知识分子,他谈了自己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遍读中外名著的感受,现在读书的境遇、心情和无奈的叹息,这可能有很大的普遍性。她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里,如果你想看点书、做点学问,那是需要忍受无数的寂寞。  相似文献   

7.
店员的脸色     
余幼时,家不裕,衣食勉强,因无其他娱乐,至乐莫如读书,却无钱购买.多数时候蹭书读,蹭伙伴的书,你半天,他半天,再则去书店蹭读.昔时闭架售书.第一本递来,快速翻阅几页,第二本递来,又快速翻阅几页,第三本便不好意思指点书名,店员也会不耐烦地问你到底买不买.  相似文献   

8.
那是我最敏感脆弱的年少时光,16岁,读高一。在同学的眼里,我是个成绩优异又大大咧咧的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但照样意气风发。我也不像骄傲的张小凡,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谁都爱理不理。男生们都说,看张小凡的下巴,都快抬到天上去了!学习好点,长得漂亮点,有什么了不起呢,不过是个农村来的,哪比得上人家安安。  相似文献   

9.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0.
提起郭世忠,常看《新疆日报》的人也许并不陌生,多年来他不断有作品见报,他多次被新疆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老郭从小就酷爱文学。1969年,17岁的郭世忠告别河南的家乡父老,穿着崭新的军装走进部队这座大学校,他更是读书“成瘾”。1970年,他被部队推荐到长春学习深造,他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之中,读史书、读散文、读新闻学著作……由此为以后的新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读史书可以温故而知新,读散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系统地学习新闻理论可使自己在新闻实践中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1.
编辑子仲     
十多年前,我刚当图书编辑的时候,埋头在文科编辑室看稿子。编辑室主任龙子仲时常从香烟袅袅的"书城"(形容办公桌三面堆砌书稿,像书城)里探出头问:"最近读什么书啊?"于是,以"最近读什么书"为由头,编辑室同人放下手头的书稿闲谈编书之余读的旧书新书。印象最深的是子仲谈到几本孙犁写的读书小品  相似文献   

12.
美国迈阿密州的专栏记者戴夫·巴里以戏讽见长,文字读起来诙谐深刻。他的《问题搞大了》被评为“五十年里读到的最有趣的书”,是否过誉,还要细细品味。 流浪汉帕吉遇见一老头给他十块钱,要他以“艾伯特·格林”的名字投票,其实老格林已经死了,不过帕吉终于可以行使“投票”权了,而且可以赚到钱,于是连赶四个场子,赚了35美金。 巴里说:“迈阿密的好处是你不必编什么,不用有想象力,你要做的一切就是读这儿的报纸。这里有这本书里一切的情  相似文献   

13.
提名理由他一直坚守在书业里,开人文书店。但不同于一般的开书店者,书店是他的外在寄托,出版才是他的内在精神。他始终带着问题意识,希望所出的书能契合当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重大问题。但与此同时,他不因一己的思想立场而有所偏废,而是海纳百川。严搏非并不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你了解我是什么人吗?""你知道我们今年做了什么吗?""你们确定提名我吗?"……刚刚在季风书园茶室里坐定,几乎没有寒暄,严搏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背书法 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等他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篇文章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15.
汤姆森基金会编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的一次读调查表明,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是读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而读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可见,标题直接决定了读的阅读取舍。这是因为,好的标题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因此,夜班编辑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点功夫,多推敲几回,还是非常值得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心灵之语     
人生是一部大书,谁也读不完所有的篇章。年少时我曾想长大后一定要奋力将它读完读懂读透,成为这本书的主人。年事稍长我才知道,这是一本深邃复杂变化万千无穷无尽的书,谁也读不完它。不过读不完也没关系,让它总对你保留几分好奇几分神秘,保留些诱惑困惑迷惑,人生才会更有味。倘若一切都事先知道了,那活着也就太简单太乏味了。话是这么说,做起来就不容易了。人生之书既多得读不完,那短暂有限的一生,该挑拣着读些什么书,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它,舍弃哪些篇章和保留些什么内容,就很关键了。因为它会影响着你的人生道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随便翻翻”是鲁迅先生读书的经验谈。他在《随便翻翻》一文中说,自己有这样的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现在看来,先生的这一经验还很有借鉴之处。依愚之见,特别是报刊的编辑,更应养成“随便翻翻”的习惯。几年前,我为一家省报写了一篇书评,半年过去,杳无音信,于是又改寄到市报,月余即被发表。第三天,省报的一位编辑给我写信说,稿件拟定在某日刊用,请作者来信说明是否还向其他报刊投寄。我禁不住笑了,如果编辑随便翻翻市报的话,也就不会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读者群体,著名书评家止庵先生有个绝妙的论断:争取拉拢第三种人。他认为世间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几乎不读书,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文化人"在内,向他们做图书推荐完全不起作用;第二种人人数不多,但他们读书很认真,有自己的兴趣点,非常清楚什么书适合自己阅读;第三种人介乎前两者之间,对书  相似文献   

19.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13,(10):38-38
读书,当然要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岂有此理?有的。比如,有的人喜欢读消遣性的书而不大喜欢读知识性的书,结果书读的不少,却收获甚微,知识水平没有多大长进。因此,从扩大知识面来说,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张中锋 《传媒》2004,(10):46-47
一本杂志的创刊礼选择在商学院,以"商业思想家沙龙"的方式开幕.我听到了经济学家周其仁关于一本有"taste"商业杂志的诞生渴望,他说,你看你一打开,就有独到的观点吸引你读下去,而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读者,在中国,我们需要一本有点taste的杂志能对公司、商业发生作用,推动前行;我听到了有着20年商业实践、著文稀缺而独绝的万盟投资领导人王巍一连串的发问,我记住的第一个发问是作为创业者需要打破规则而紧接下来的运行又要有规则去学习去执行,所以不知道议题所言"新的标杆和示来榜样"是谁;我听到了潘石屹再一次以自己的立论和语言风格说,自己算不了什么标杆,更像一个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