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恒是相对的.我们这代人已经知道,等太阳耗尽自身的氢时,地球的末日也就到了.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太阳的氢至少还可以维持50亿年,地球似乎可以永远和太阳相伴,但是,无论如何,地球已经和太阳共舞了46亿年,总会有曲终人散的那一天的,更糟糕的是,那一天也许会比我们想象得来得要早--也许用不了50亿年,再过10亿年甚至5亿年,地球就会从太阳系这个大舞厅中消失掉的.……  相似文献   

2.
200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和华盛顿大学天文学家唐那德·布朗利在他们的著作《生死地球》一书中语出惊人:5亿年后,地球将因太阳温度不断升高而被“烧焦”,人类拯救地球和自己的唯一办法是,通过一种“引力弹弓”技术将地球慢慢推离太阳。两位专家的观点立即引起科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过去的2015年是不是有点"暖和"?尤其是冬天,在中国的广州、海南等南部地区,频频宣告入冬失败。2015年的英国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11月份。而世界气象组织也宣布了,2015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如今的地球温度已经比工业前水平高出1℃。在2009年,世界多位领导人曾在全球气温上达成一致,承诺不让温度上升量超过2℃,而这才过去了6年时间,全球气温就已经上升了一半。至少现在看来,世界的温度将会继续上升、再上升。那么,地球到底会有多热呢?  相似文献   

4.
你知道吗?     
<正>假如地球不公转了会怎样?如果地球的公转速度全部消失,地球便会径直跌向太阳,这个过程大约需要64.5天。公转停止第6天,地球的温度上升约0.8℃,并继续上升。第21天,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约10℃,达到35℃,农作物正在死去。第35天,全球平均温度达到58℃。这个温度要是没有空调的话,大多数人已经没法活了。森林火灾肆虐,不能打洞或设法逃避酷热的陆生动物正走向灭绝。同样,水温较高,所  相似文献   

5.
广闻博见     
“太阳5亿年内烤干地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卡斯丁估计,5亿年之内,地球会变成一片沙漠,一切生命都会蒸发,最终将被太阳这个巨型火球所吞噬。推算在3亿~4亿年之内,地球上的一切树木、农作物及其他植物都会死于太阳热力之下,科学家将被迫制造能经受这热力的基因改造植物。  相似文献   

6.
在距离太阳大约8亿公里的地方,有一颗巨大的行星,它就是木星。我们若从太阳出发掠过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后,乍一看到木星时肯定会大吃一惊,“太阳系竟然存在如此巨大的行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一颗行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质量也大得惊人,大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等社会活动将不得不在地球以外的空间领域中进行——即人们不得不进入太空时代。原因有二:一是人们不断地开采地球上的资源后,地球上的资源会越来越少,最后至少会达到在地球上采矿的成本远远高于在其他星球上采矿的成本——出于经济利益驱动,人类的触角不得不伸向地球以外的空间,即不得不利用太空的资源。二是天体自身变化所带来的必然:a.或许100亿年后,太阳肯定会停止燃  相似文献   

8.
虫洞是连接时空中不同区域的细管,利用它我们可以进行时空旅行,如果有一天我们真能开发出理论中所说的虫洞,那将是受益匪浅!试想,50亿年后,太阳将耗尽燃料而死亡,太阳的末日当然意味着地球的末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估计,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地球是可以与太阳同在的,太阳还可以平稳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50亿~60亿年,这就是说,地球可以有近100亿年的寿命。如果我们将地球的100亿年的可能寿命压缩为100年,来看一看地球生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莫语 《金秋科苑》2011,(2):92-93
科学家估计,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地球是可以与太阳同在的,太阳还可以平稳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50亿~60亿年,这就是说,地球可以有近100亿年的寿命。如果我们将地球的100亿年的可能寿命压缩为100年,来看一看地球生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据天文学研究家认为,宇宙中的所有星系都有一定的寿命。地球到最后将以何种形式终结其"生命"呢?科学家们对此作出了"冻化"和"火化"两种推测。以往,有些专家认为,地球最终将变成一个巨大的"冰球"。其推理是:太阳不断地向空间倾泻热量,它的能量将会减少,温度和光度将不断下降,最终便会熄灭。在太阳逐渐走向熄灭的过程中,地球也会随之逐渐冷却,寒冷地带不断扩大,海水不断冰冻,生命相继灭绝。最后,地球将会以"冻化"状态存在于溟溟的宇宙之中。自从近年揭开了太阳发光的奥秘以来,有些科学家提出了地球将会以"火化"终结的新推论。他们的解释是:太阳之所以发出强光和强热,是以它的氢核聚变的形式不断向外辐射能量的结果,大约每秒钟耗损400万吨的物质。当大部分氢燃料耗尽之后,其它元素将会接替其聚变反应,而且所产生的能  相似文献   

12.
大约50亿年后,我们的太阳将耗尽体内的氢燃料,膨胀成一颗烈焰万丈的红巨星。靠近太阳的几颗行星都将被吞噬,太阳系外侧的几颗行星也将面对一颗变大的恒星。我们的地球轨道将被红巨星占据,地球和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3.
大约50亿年后,我们的太阳将耗尽体内的氢燃料,膨胀成一颗烈焰万丈的红巨星.靠近太阳的几颗行星都将被吞噬,太阳系外侧的几颗行星也将面对一颗变大的恒星.我们的地球轨道将被红巨星占据,地球和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地球磁极将倒转”的报道引起人们很大关注,报刊上这方面文章较多。2004年7月19日南京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下个千年,指南针还能指南吗?》,文章认为:“地球磁极将在2 000年内因倒转而暂时消失几年,也可能会经历更长时间。届时地球大气将被太阳风吹走,进入100千米低空的粒子流会破坏地球高空臭氧层,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也会因为臭氧层对其吸收能力减弱而直达地表,地球家园很可能像火星在40亿年前因失去磁场一样,成了不毛之地……”地球磁极倒转会引发地球磁场暂时消失吗?如果会,消失后会引起如此可怕的灾难吗?地史上是否引发过这样的灾难?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一般是指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热核反应放射出的热能和光能。太阳离地球1.5亿公里,它的质量比地球重33万倍。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气团,它的体积比地球约大410万倍。太阳的内部进行着剧烈的热核反应,它的中心温度高达4000万摄氏度,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太阳每秒钟向宇宙空间放出3.75×1026焦耳的光能,即使地球所受到的太阳能只占它发射总量的3%,也是相当可观的,可见太阳能是一种异常巨大的能源。  相似文献   

16.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末日来临之前,地球上最终幸存下来的生命将还可以存活28亿年,最后会因太阳不断的膨胀而受热灭绝:在这28亿年的最后10亿年中,唯一存活的生物则为单细胞有机体,并生活在高热和盐浓度极高的水池中。  相似文献   

17.
正在人类文明中,关于"末日"的预言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给人们带来过恐慌,但一次次被证明是无稽之谈。可是,宇宙有生有灭,总有一天,星辰的变动会影响我们居住的环境,末日会在那个时候到来。当末日到来时,我们的地球会怎样呢?末日什么时候来让我们先保持乐观。假设我们能够成功避开自作孽导致的核能浩劫,躲开能够消灭地球生命的超大号小行星撞击,也能够在周围其他超新星爆发产生的致命辐射下顽强地活下来,那么我们就能撑够60亿年,目睹太阳变成一颗红巨星。那时,太阳会不断膨胀,最终会膨胀到地球轨道附  相似文献   

18.
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中西部将变成一片荒漠,而佛罗里达群岛将淹没在不断上升的海水之中。这是一些科学家们对空气污染,使地球天气变得更热所做出的许多悲观预言中的一个。但有些科学家则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们说,由于自然力,如火山活动,太阳周期性的变化等原因,我们地球不断发生由热变冷、由冷变热的循环的变化。在一些专家对全球变暖辩论不已的同时,一些研究人员正在谈论如何应用现代技术,使目前地球逐渐变暖的趋热逆转。他们提出的办法或许有点异想天开,但是世界上许多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在认真考虑他们提出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点子与窍门     
将地球推离太阳 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导致气候反常,美国科学家打算采用前所未有的做法使地球降温,就是将地球“推往”较凉爽的地方──离太阳远一点,藉此化解温室效应,以及太阳变热而对地球造成的危害。 这个狂想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一班科学家提出。当中的劳克林博士说:“这是透过高度准确计算,做到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在构思中,科学家会向彗星或小行星发射火箭,小心调校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与地球擦身而过时,把部分引力能量(gravitationalenergy)传送给地球,从而令地球速度加快,进入离太阳更远的轨道。 科学家会引导彗星飞…  相似文献   

20.
李元 《科学与文化》2005,(11):10-10
在茫茫宇宙中有一个银河系,它好比是一个宇宙岛,岛长约10万光年,其中有约2000亿个恒星。太阳就是一个普通的恒星,直径约140万千米。大约在50亿年前的宇宙演变中诞生了太阳系。46亿年前地球成为最靠近太阳的第三个行星,距离太阳1亿5千万千米,正是这个适合的距离处的温度再加上地球上的水和空气才诞生了原始生命,经过漫长演化过程经历了可怕的恐龙时代,在约几百万年前,远古人类已经在火山灰上留下了自己古老的脚印……后来才有了我们这些现代人。当然其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就是高士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