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的记者生涯可说是从进出“死亡之海”开始的。“死亡之海”是中外探险家给塔克拉玛干沙漠取的浑名,意思是说这一沙漠就像死亡了的海洋,已成为生命的禁区。塔克拉玛干为中国沙漠之最,广布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南倚昆仑,北近天山,西望帕米尔,东临罗布泊,面积相当于苏、浙、皖三省的总和。塔克拉玛干是清一色的黄沙世界。这里的沙丘沙山起伏天垠,就像凝固着惊涛骇浪的大海,神秘可怖,望而生畏。我曾七进塔克拉玛干。但由于处在不同年代,进出的方式、见闻遭遇、感知并不一样。这便构成了我所独有的对于“死亡之海”的阅历。骆驼为…  相似文献   

2.
800里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作为世界第二大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着世界最复杂的地貌,流沙占沙漠的80%,最高日温差达70摄氏度。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廊坊管道  相似文献   

3.
“死亡之海”的告别采访,是我近40年记者生涯中极为难忘的。“死亡之海”是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别称,过去,我曾多次进入“死亡之海”,吃过苦,历过险,但却丰富了阅历,目睹过这一神秘世界的变迁。因而,不知不觉地热爱起这片土地。 近些年,听说“死亡之海”又有了出奇惊人的变化,自然令我心驰神往。于是,1997年深秋,在我退休之前,又专程从兰州千里迢迢来到塔克拉玛干,开始一次令人眼界大开的旧地重游。  相似文献   

4.
1995年11月22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我和石油管道报记者采访的《我国建设首条沙漠油气大动脉》的消息和《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海》的画刊,友人见面就说:“死亡之海我们中年人都不敢去,你年过六旬竟去了,身体没事吧?”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探险界、考古界远征天涯的足迹,在媒体记者的参与下,频频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种探险类报道,因其魅力独特的信息,为渴求远行的人们打开精神上的新视窗,而颇受关注。因此新闻界出现一批报道科学探险的记者,媒体上的探险类报道也日渐增多。笔者也曾于2005年10月参加中国晚报联盟新西游记大型采访活动,探险死亡之海罗布泊、寻访楼兰古城、跋涉海拔5000余米的帕米尔高原,完成系列探险报道。早在上世纪中叶,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提出了“新闻故事化”的概念,此后,中国新闻界也借鉴了…  相似文献   

6.
塔克拉玛干为中国沙漠之最,广布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南倚昆仑,北近天山,西望帕米尔,东临罗布泊,面积相当干苏、浙、皖三省的总和。这里是清一色的黄沙世界,沙丘沙山起伏无垠,就像凝固着惊涛骇浪的大海,神秘恐怖,被中外探险家称为“死亡之海”。 我作为新华社记者,曾随有关人员六次进入“死亡之海”采访、考察……  相似文献   

7.
沙漠中有“原始人”部落;有仿佛仙境的绿洲,绿洲有水草禽兽;塔里木盆地曾四度为海,曾与古地中海相连;如今的沙漠公寓、沙漠公路、沙漠机场,正将现代与古远“接通”……  相似文献   

8.
公元1991年金秋,我有幸再涉“死亡之海”,成为六次进入中国塔里木大沙漠的新闻记者。六进沙漠的时间跨度为31年。这六进六出于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大漠依旧,风沙如故,而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之一,首闯大漠,我才20出头,如今已是年逾半百;之二,起初是以骆驼为舟,苦渡沙海,后来却是坐汽车乘飞机进到沙漠腹地;之三,先前在沙漠的感知,无非是些荒凉可怖的沙漠景物,今天目击到的却是一幅生机勃勃的“人战沙漠图”:千车在沙漠竞驰,飞机在沙漠起降,钻塔在沙漠屹立,油路在沙漠伸延,沙漠地震勘探设备在隆隆炮声中,为勘探者源源不断提供沙漠下深层的信息。这些今非昔比的变化,常使我遐想联翩。  相似文献   

9.
采访生活9月24日上午11点30分,一阵清脆的驼铃声响起,人类首次在由西向东横穿“死亡之海”的壮举中迈出了第一步。只见56岁的地质工程师赵子允身穿一件火红的风衣,在瀚海里鲜艳地招展,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在野外工作了三十多年、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非常熟悉的地质专家,信心百倍地踏  相似文献   

10.
公元1991年金秋,我有幸再涉“死亡之海”,成为六次进入中国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记者。六进沙漠的时间跨度为31年。首闯沙漠,我刚20出头,靠的是以骆驼为舟,在沙海苦渡,所感知的无非是些荒凉可怖的沙漠景物。而后来进入大漠时,我已年逾半百,乘坐的是汽车、飞机,看到的是一幅“人战沙漠图”:千车在沙漠竞驰,飞机在沙漠起降,钻塔在沙漠屹立,油路在沙漠伸延,地震勘探设备在隆隆炮声中,为勘探者源源不断提供沙漠下面地层深处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记得在沙漠途中,一位同伴说过:“现在赚几万、几十万的人不少了,能进塔克拉玛干的人却不多,我们算得上极少数拥有这种幸运的人。”这话不错。我们是少数幸运者之一。怀有这个愿望,对我们而言,至少也有十几年了。1992年年底,我们作为特约记者,有幸参加中日青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联合探险团做随团采访,行涉5800公里,历时55天,其中步行600余公里,算是实现了我们的夙愿。当一回驼工进入沙漠,无法想象人不借助骆驼的帮助。这种牲灵擅走沙漠,最长能熬过9天不吃不喝,大骆驼的负重力有四五百公斤,“沙漠之舟”的美誉恰如其分。在若羌县瓦石峡,我第一次见到将组成我们沙漠驼队的39峰骆驼。说起来算我们“不幸”,如今  相似文献   

12.
一次令人羡慕的“死亡之海”之行并不是天天都有新闻。但是,探险队中的新闻记者偶然一天发现在沙漠深处的一个僻远的乡村里,竟有一个汉人居住。此汉人身世的离奇带出一段血泪斑斑的历史,这件事一下子构成了一条新闻,以至今天这条新闻还在延续,“白毛  相似文献   

13.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有个“男人国”——石油部物探局沙漠物探队。清一色的男性公民。从1983年6月他们进入这旷古无人的“死亡之海”以来,那里从未出现过女性的影子。生活,也全然男性化了,就象塔克拉玛干本身一样,显得有些神秘莫测。谁能想到,第一次揭开这“男人国”神秘面纱的,竟是两个年青女子,两个闯进男人和风沙天地的女记者。“我要求进沙漠”1984年秋天,新疆库尔勒石油物探基地的一次会议,正在热烈讨论,谁也无暇注意到,会场角落坐着  相似文献   

14.
登山探险一直以来是一群粗犷豪放的男人的事,上个世纪开始,女人的身影,加入到这个距离死亡最近的领域,中国的登山探险旅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无数探险者,以自己的方式漂流,攀登,徒步探险旅行。  相似文献   

15.
“访员阶级”一说最早来自报人孙玉声的《报海前尘录》,他曾论述晚清时期报馆中的“访员”与外勤记者的差别之大:“于是外埠本埠访员,当日乃有阶级之分,外埠者偶然至沪,编辑员彼此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6.
走出沙漠     
尽管距离参加中英联合探险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两年了,可至今仍有不少素昧平生的读者朋友来信来电话向我表示问候,他们想知道那个被很多媒介称之为“世界第一位穿越‘死亡之海’大沙漠的女记者”到底是什么模样,毕业于哪个学校,干“老记”有几年了。当确认一身素净,埋头编稿的我就是他们所崇拜的“勇士”之后,他们总会惊讶地说:“你原来是这样的!跟我们想象的太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7.
虎年10月2日,一位面目清秀、风度翩翩的高个儿青年站在阿尔巴尼亚总统雷·迈达尼面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就任阿尔巴尼亚总理。他就是年仅30岁的潘德利·马伊科,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也是迄今欧洲政坛上最年轻的政府首脑。 素有“山鹰之国”之称的巴尔干小国阿尔巴尼亚,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六七十年代,中阿两国曾有过一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特殊友好时期。90年代初,这个国家尾随东欧其他国家之后,政体也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农科院一幢居民楼一间零乱的斗室中,我见到了不久前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的中国“第一位职业探险家”、56岁的刘雨田。他在经过四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后,决定近期从新疆盖麦提出发,再次横穿这一被人称为“死亡之海”的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19.
施彩霞 《传媒》2000,(10):25-25
期刊应有自己的特色。出版家邹韬奋曾说:“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邹韬奋先生在本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接办和创办的《生活》周刊、《新生》杂志等,就是以特色著称的。邹先生认为,办刊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因此,他在确定替最苦的民众向社会进行呼吁的办刊宗旨之后,便别出心裁地对刊物进行设计。在内容上,他力避人云亦云;在形式上,他不搞亦步亦趋;在文字表达上,他尽力剔除那些贵族式的估屈聱牙、令人  相似文献   

20.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最后一次演说中,曾善意地提醒他的后人:“一个派别对另一个派别的交替统治,由于党派纷争而产生的报复心理将使斗争愈演愈烈。”这位伟大的总统非常清楚建立在利益基础上政治政讦的必然与激烈,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而在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