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失业人员”、“失业群体”一般被认为是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下岗工人的代名词,然而,一个日渐壮大的群体却被人们忽视.在全国高校扩招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没有保障的现象比比皆是,即大学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失业群体.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失业群体的焦躁,愤世嫉俗等心理问题都会对其自身和社会产生危害.本文讨论了造成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所谓“新失业群体”是指他们生活在城市里,有强烈的城市生活要求,有很强的城市活动能力,但他们却是城市失业队伍中最具影响力的群体。他们是处于三元劳动力市场错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面临着“未毕业先失业”的困境,而且还面对着一种“制度真空”的尴尬局面。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失业群体”。这群体的能量如果得不到恰当的释放,对城市生活的负面影响将会很大。本文主要是从80后的一代中不同受教育阶层的生存状况、产生原因及其表现特征等入手并且立足于新的认识,大胆就其走向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甘露 《培训与研究》2009,26(7):73-74
所谓“新失业群体”是指他们生活在城市里,有强烈的城市生活要求,有很强的城市活动能力,但他们却是城市失业队伍中最具影响力的群体。他们是处于三元劳动力市场错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面临着“未毕业先失业”的困境,而且还面对着一种“制度真空”的尴尬局面。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失业群体”。这群体的能量如果得不到恰当的释放,对城市生活的负面影响将会很大。本文主要是从80后的一代中不同受教育阶层的生存状况、产生原因及其表现特征等入手并且立足于新的认识,大胆就其走向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在浮现一种新类型的失业——知识失业,即高学历的人群面临更高的失业率。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试图从知识失业与教育过度的概念及关系入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知识失业现象的成因,阐明认为是教育过度导致知识失业这种悖论的危害性,并提出只有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实施各项配套改革,才能预防教育过度的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5.
城市"新失业群体"现象之教育原因与对策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新失业群体”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城市“新失业群体”的危害,并试图从教育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失业群体”现象之归因分析与应用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新失业群体”现象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失业群体”普遍成长环境优越,但就业能力较差,许多靠“啃老”生存。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机制以及供求错位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现象,“新失业群体”中的成员,整个社会以及政府部门都应该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在浮现一种新类型的失业——知识失业,即高学历的人群面临更高的失业率。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试图从知识失业与教育过度的概念及关系入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知识失业现象的成因,阐明认为是教育过度导致知识失业这种悖论的危害性,并提出只有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实施各项配套改革,才能预防教育过度的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新失业群体”,其形成逻辑是:“农民失业”后,为求得生存发展,被迫进行再就业(二次就业)而成为农民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由此产生农村“新失业群体”。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同样出现了农村“新失业群体”,但却呈现出了一些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征。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9.
一、解读“失业人才”现象:一种体系化缺失 “失业人才”是指虽学有所专、技有所长,但毕业后即处于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状态、或频繁跳槽处于失业常态中的本科生、研究生。“失业人才”现象,在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中较为典型,但在其他综合类高校也并不乏见。这一现象的出现及有可能蔓延的趋势,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新失业”群体日趋成为我国失业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就业能力模型已经不适用于解决现阶段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文章基于“Career-EDGE”理论的研究框架,比较近五年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生与“新失业”生两大群体在基础能力、心理建构以及生存状态上的差异性,深入分析成因,并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矫正自我认知偏差等方面提出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成为现实。和其他失业群体比较,大学毕业生失业的表现形式有其特点,其形成原因也有所不同。由于大学毕业生失业的"青年失业"和"知识失业"特性,使其在影响社会稳定和如何开展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关系重大,更受社会各界关注。认识大学生失业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有利于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战略和对策,对解决关系民生的就业问题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失业群体"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对这个群体的研究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尤其重要。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这个群体出现有何新变化和新特征,其出现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切实思考和认真对待的。以往在理论界只是注重于"新失业群体"出现的主观原因,对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却缺乏深入的探索。本文将立足于甘肃省民族地区的"新失业群体",就主客观因素相结合,探索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新失业群体",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理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群言·文摘     
《职业技术教育》2004,(36):12-12
要有效避免国内青年“一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我国的职业教育需要转变思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陈宇认为,职业教育培训应当发挥企业用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要的主导作用,要引导其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确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心的问题。而作为弱势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失业群体”,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目前而言,从三维资本理论的视角来看,“新失业群体”存在人力资本缺乏、社会资本不足、心理资本薄弱等问题,需要通过提高文化知识、增强职业技能、扩展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制度、转变就业概念以及加强心理疏导等途径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丁国元 《成才之路》2009,(28):I0003-I0004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和收入减少的现实,但这些问题与在家“啃”父母没有必然的联系。据社科院8月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明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将超过12%。今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到年底预计有150万人难就业,沦为“啃老族”。这与教育部7月的统计“应届毕业大学生68%找到工作”相互映衬。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需要就业的人群中,16~34岁的占总量约84%。“新失业人群”已超过“老失业人群”(即“4050”人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一项调查也表明:现在有一部分青年人不找工作,需要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相似文献   

16.
汪伟 《教师博览》2009,(5):16-17
2009年如果能够实现8%的增长,中国将创造900万个工作机会。但仅应届毕业生就有611万人,还有数百万存量失业毕业生和根本没有进入统计视野的农民工(数量要以千万计)同样需要就业。针对“毕业即失业”学生的生活补助,应该纳入经济刺激计划,当做振兴消费的一个举措。  相似文献   

17.
百度百科上说:年龄在23岁到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却仍然不肯“断奶”的年轻人叫“啃老族”.也就是社会学家挂在嘴边的“新失业群体”。  相似文献   

18.
摩擦性失业的理论来源始于凯恩斯主义对古典经济学否认存在大规模失业的批判。随着现实演进与理论争鸣,有新古典综合派与新凯恩斯主义者等对失业与摩擦性失业理论的补充修正,理论结合微观现实层面,有UV曲线与DMP模型的解释区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文本对摩擦性失业的理论来源、现实内涵及其与各类型失业的异同作分析比较,结合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失业问题,提出需明确认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成长性”,城乡一体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升级与数字化带动新型服务业发展,国民就业路向拥有广泛空间和市场潜力的保障。当前,要妥善解决与摩擦性失业及其他类型失业相关的就业问题,短期与中长期措施需各有侧重:短期内要结合现实应对好当期关口冲击;中长期要依托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机会增加,做好市场建设与完善就业保障的兜底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的形成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度和市场机制等发挥的作用,心理因素更是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温室效应”“精英情结”“归属无着”“目标焦虑”等四方面,与此对应,可以从自我适应能力、职业心理辅导、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如何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已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文章根据当前下岗失业人员的现状和再就业工作的实践,提出创业是最大限度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有效途径,就业——可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个体再就业问题;创业——可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群体再就业问题。从下岗失业人员树立创业观念、营造创业条件、选择创业方向、享受创业优惠的政策、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等方面展述。并着重从“创业”的角度去探讨这个困扰我国经济、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