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曹禺是中国的戏剧史上泰山北斗级人物,其一生创作的众多戏剧作品中,《日出》《原野》《雷雨》被称作“生命三部曲”.探究曹禺的童年生活及其早期戏剧创作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结合他一生的爱情生活历程及女性形象的转变,论证了这些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是曹禺心路历程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最像戏剧的除了《心经》、《封锁》,还有《等》和《相见欢》.此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和《琉璃瓦》等小说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类戏剧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是张爱玲对戏剧艺术的敏慧借鉴,这既源于她自己的编剧经历,也因为其喜读萧伯纳、赫胥黎等作家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戏剧史上出现了一股锐意向西方当代戏剧艺术学习的先锋潮流,其中包含有黑色幽默、荒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其众多戏剧作品为当时中国年轻的戏剧工作者所熟悉、借鉴和模仿。戏剧作家高行健正是在此潮流的驱使下创作了与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形式相似的戏剧作品《车站》。对《车站》的出现戏剧界向来褒贬不一,但综合分析,它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创作层次、背景和意义以及剧中人物设置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这需要对《车站》与《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主题作进一步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曹禺是我国优秀的戏剧大师,其前期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深刻的主题表达形成了曹禺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文章在肯定其前期创作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其作品中现代性形成的时代背景、文化心理、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情境,分析其作品现代性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英国18世纪杰出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作品深度反映出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并进行文学技法实践,在《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作品的创作中集中体现。该文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度探讨菲尔丁运用程度修饰词的特点和效果,这也是体现出菲尔丁文学创作中喜剧现实主义理念,通过此种技法的运用,可以更好诠释出作品中反语讽刺,相比较于当时盛行的圆周句,菲尔丁更愿意使用松散句,它可以让读者掌握更多的小说信息,便于理解且提升作品的兴趣。该文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的研究,会为文学作品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完善阅读者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其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笔者现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奥菲利娅、克劳狄斯、葛特露及波洛涅斯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从而展现出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经典的悲剧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文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人物刻画真实、立体,性格各异。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剧中其他主要人物进行赏析,使读者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再次深入品读莎士比亚大师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9.
梅琳 《林区教学》2013,(1):66-6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文学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进行形象分析,并具体阐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菲尔丁的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容.本文认为作品的主旨和隐性结构就在于表现人性,基于此,菲尔丁不仅塑造了一个真实丰富的主人公形象,并对当时某些似是而非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原则提出了讨论,表明了小说的道德主题.  相似文献   

11.
菲尔丁的小说创作有着明确的道德目的。但由于他是一位小说家而不是一个伦理学家,所以他的作品中尚无明确的道德体系,菲尔丁本人的道德观也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混乱。然而,从分析其笔下的道德人物入手仍然可以总结归纳出菲尔丁小说道德主题的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2.
从曹禺二十三岁在清华园完成剧作《雷雨》到《北京人》的问世,这个天才剧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了挥毫泼墨的大手笔,他的创作是一个思想逐渐深入的过程.本文选取的正是经典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具体采用纵向衔接戏剧作品创作和横向与其他作品做比较的方法阐述曹禺创作思想历程并对其进行研究.文章认为经历了雷雨般的郁热苦闷,日出前的彷徨呐喊,原野上的复仇和自我救赎到北京人深刻的思考与回归,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曹禺思想深度不断打破底线,由最初的关注生命的郁热期到将目光投射到对人性和理性的探讨;视角也在不断下移,经历了由家庭到社会由社会,到人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谢里丹作为英国的戏剧大师在其短短的五年创作时间里留下六部作品,其作品至今还在上演,令观众回味无穷。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谢里丹的成名作《情人》来探究剧作家戏剧经久不衰的魅力和他独特的戏剧语言观。  相似文献   

14.
《招生考试通讯》2008,(12):22-23
戏剧影视文学 剧本结构精创作 随着影视艺术的日益繁荣,愈加需要原创剧本,而戏剧影视文学便是舞台及影视作品剧本的基础。没有编剧的首度创作,戏剧、戏曲、广播影视等作品便成了无源之水。曾火爆一时的军旅剧《士兵突击》,改编自获得戏剧文学最高奖“曹禺文学奖”的话剧《爱尔纳·突击》,其编剧兰小龙正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田汉的戏剧创作和翻译多有研究,而对其根据外国文学名著改编剧本的创作行为研究则涉猎较少。笔者认为,田汉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卡门》、《母亲》和《复活》等五部戏剧作品,在文学形式、主题思想和形象塑造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作家的创造性叛逆。并从译介学、传播学和翻译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这种创造性叛逆的深层文化根源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这种行为是特殊时代语境下作家自觉的创作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田本相的《曹禺传》从戏剧史这样的专业角度考察了曹禺作品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成功的原因。首先,田本相以戏剧理论家的专业眼光考察了曹禺《雷雨》、《日出》、《家》、《北京人》的成就;其次,田本相明确指出,曹禺创作的成功与曾一度活跃于南开大学的戏剧家张彭春的培养有密切关系。曹禺的戏剧成就是中国戏剧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伊凡雷帝杀子》和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在诠释"莎士比亚化"戏剧创作原则的重要性方面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二者都是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中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描写,重申"莎士比亚化"戏剧创作原则的重要性。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并不排除其创作原则在总体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雕像主题贯穿于普希金一生的创作中,其晚期作品表现得更加丰满和突出。以普希金的戏剧《石客》、叙事诗《铜骑士》和童话《金鸡的故事》为例,分析其中的雕像形象及其在诗人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20.
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尤金·尤奈斯库(1912— ),被誉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1958年他创作了三幕剧《犀牛》.次年该剧在前西德的杜塞尔与观众见面,连续演出了一千多场次,成为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犀牛》因而成为尤奈斯库最富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