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道德性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实践的异化和歧途造成实践中道德的缺失,因此只有在“共同体”和“平等”等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实践的道德性的理论框架,实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学道德决策是教师对教学道德问题的道德判断与选择,它包括即时性道德决策与系统性道德决策,前者依据道德直觉,后者依据实践理性。决策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衡量,决策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学生的最大利益"。它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复杂性与整体性、主观向善性与鲜明的实践指向性等特征。教师教学道德决策的实践策略主要有五种:无意识道德决策、规避、寻找庇护、独揽与不完全言谈。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有道德的课堂?虽然理论上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实践中也有不尽相同的描述,但从这些观点与描述中,我们仍不难看出其中关于道德课堂的共性的看法或标准,既有"真"的要求,也有"善"的成分,更有"美"的追求.如果从实践标准的角度加以概括,笔者大致概括为六个方面--有人性、有同理心、有情趣、有疑问、有诗意、有行动.本文就其要者"有人性、有同理心、有情趣"展开论述,以期对"道德课堂"的实践标准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道德既包括道德规范等社会客观要求,也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主观操持,道德既具有道性又具有德性,既具有他律性又具有自律性.道德的道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和道德实践的合规律性,道德的德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属人性和道德实践的合目的性:道德的他律性是指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受一定外部条件的限制,具有外部制约性,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又是一种自觉自为行为,具有自觉自为性.辩证统一的道德本性要求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创新:坚持"道论"与"德论"相统一;坚持"得道"、"体道"与"行道"相统一;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只是一个联结人与人的通信网,在其中存在着的是人的世界,而非离开人的另一个世界.赛博空间本质上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真实空间的拓展,而非离开人的存在的独立世界.赛博空间的道德实践具有物质性、符号化和人机互动性的特征,其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祛魅的道德启蒙过程.当前对赛博空间的道德认识并没有突破传统理性的藩篱.因而,关注"当下"的物质生活实践、祛除传统理性对赛博空间的道德遮蔽、实现主体的道德自律就成为赛博空间道德实践的基本路向.这将有助于赛博空间的道德实践回归其自身,为赛博空间道德实践走出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道德实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从机制建设维度对我国当下的道德实践状况进行研究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选择。道德实践机制包括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平衡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它们分别从动力性,正当性、稳健性和安全性方面保障道德实践的运行。  相似文献   

7.
学生道德实践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人,就必须借助道德实践。目前不少的道德实践存在明显的缺陷:具有不道德性;违背实践的本质要求;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是运动式的而非经常性的。理想的道德实践应是主体参与式的、具有一定的深度、空间开放、经常性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认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精神"的认知形式是道德认知过程区别于其他认知过程所特有的最高认知形式,也是保证道德能够成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环节。从对伦理思想史的考察中有可能大体上理解和把握以"实践—精神"为方式的道德认知机制。道德认知的功能在于,以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方式为中介,将社会道德应然性及时、恰当、有效地转化为认知—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实现德心与德行的结合,塑造和养成人类的德性,从而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相似文献   

9.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个体通过道德实践获取其对道德原则的第一手认知之维,使道德原则真正内化其自身的道德感情,继而上升到道德理性,最终实现向道德实践的飞跃。这种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的辩证关系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存在的基础"的原理,又能够突破传统的道德培育活动所带来的困境。基于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辩证关系的启思,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现实困境,重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逻辑进路:立足生活,培养感受力;提升认知,增强认同感;回归实践,内化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高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实验实训教学,本文围绕怎样使学生在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提高能力,论述高职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高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实践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及其现实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本质特征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总体原则,而且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实践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但是,现实实践却常常发生对理论的背离,从而导致反主体效应的出现。借助反思性研究实践的方法,对未来实践进行调适,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其合目的性合规律性是目前实践问题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丹尼尔·贝尔的“文化”规定出发,可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由“生命过程”、“解释系统”、“生存困境”、“努力”四个要素构成。由此演绎出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命题和结论:“文化”是“生命过程”“对付”“生存困境”的“解释系统”; 文化的“解释系统”是“生命过程”“对付”“生存困境”的“意义世界”,“人文素质”的真谛,是创造“意义世界”,并以此现实地超越“生存困境”的资质与能力;“解释系统”的基本结构, “意义世界”的知识形态,“人文素质”的教育体系,就是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五理”一体的知识生态,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生态,才是“人文素质”及其教育的内核。  相似文献   

14.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7.
结合古代文献从音义角度辨析学界考证的几个梅县方言词语的本字,认为:梅县方言中表示田埂的“田sun2”之“sun2”本字应为“唇”;表示霉烂的“mut7”本字应为“殁”;表示刺和讽刺的“tshiuk7”本字应为“”;表示裂开的“pit7”本字应为“片畐”;表示用亮光照视或光线刺眼的“tsha 2”本字应为“晟”。另外,也新考证了表示液体太满而往外流的“iok7”、表示定亲的“tsak7定”之“tsak7”以及表示猜测的“thon2”的本字分别是“氵藥”、“笮”和“团”。  相似文献   

18.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统摄的字群,它们均因妙不可测、趋于无限而成为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情况”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形”;二是指“军事上的变化”;但实际上,“情况”还有“个人隐私”义。我们将泛指“情形”和特指“军事上的变化”的“情况”称作“一般情况”,记作“情况甲”;将特指“个人隐私”的“情况”称作“特殊情况”,记作“情况乙”,从理性信息,情感信息、语用信息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信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