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波兰首都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中,安葬着世界著名音乐家肖邦那颗永远眷恋祖国的心。他虽然已经离世一百多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永远活在波兰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间。1810年,肖邦出生在华沙一个很有文化素养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法国人,侨居波兰,在华沙开办了一所寄宿学校。他的母亲是波兰人,很爱唱歌。父母的文化教养对肖邦产生了极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八岁时在华沙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人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离开华沙,出国深造。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他定居法国,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3.
肖邦(F·chopin1810-1849),出生在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父亲是一位法国移民,中学法语教师。肖邦早年师从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18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1830年底,为了寻求艺术上的发展,他携带一杯珍贵的祖国泥土  相似文献   

4.
从小赢弱的肖邦却成熟很早.6岁就在钢琴上弹奏了自己的作品《波罗涅兹》。8岁开始公演,并被视为将取代莫扎特的少年天才。1831年,肖邦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两年后独自来到巴黎。也就是在巴黎.一个女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而这个女人也被肖邦彻底改变——她就是当时法国著名的女作家乔治·桑。  相似文献   

5.
肖邦的心脏     
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1810—1849),1930年离开祖国波兰去法国学习,当时波兰正处于俄、奥、普三国的统治下,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定居巴黎,从事创作和教学。肖邦在国外,时刻关怀着祖国的命运,以他的音乐鼓舞祖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一些朋友知道他对祖国的热爱,曾赠给他一个银杯,里面装满了波兰的泥土。1849年十月,肖邦临终前,知道波兰的反动统治者不会允许把它的遗体运回祖国去,便向姐姐说:“把我的心脏带回去吧! 如今,在巴黎的肖邦墓地上,撒有他祖国波兰的泥土,而在华沙的教堂里,埋藏着肖邦的心脏。  相似文献   

6.
张李丹 《现代语文》2013,(12):65-66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七岁时就写出《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可以说,肖邦就是一个音乐神童。但是他29岁那年德国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1830年到法国定居,创造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临终时肖邦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肖邦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他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音乐。  相似文献   

7.
肖邦一生充满了浪漫性的传奇色彩。而他的悲情内涵占据了他大部分的人生。这主要是因为他遭受到了华沙失守祖国沦陷的重大打击,所以他的音乐创作情感也随着他遭遇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他华沙时代创作的早期作品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充满热情、青春洋溢的音乐作品,而在祖国沦亡失守之后,再加上自身的种种情感创伤,就使得肖邦的整个音乐形象变得悲悯而压抑。  相似文献   

8.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时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能谱曲,8岁时就能登台演奏钢琴。可是生不逢时,20岁那年,肖邦参加了波兰人为驱逐德军而发动的华沙起义。起义不幸失败了,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追捕,肖邦只身流亡到了法国巴黎。此时的肖邦虽然  相似文献   

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出生于华沙。他4岁便开始学习弹钢琴,7岁就创作出《波兰舞曲》,8岁时已能弹奏钢琴协奏曲,并开始公开演出。20岁时,肖邦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相似文献   

10.
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1818年他8岁生日后的第三天,在华沙协会的名流们所筹划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举行了生平第一次公开演奏,在座贵族都为之倾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