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司马迁是我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写道:“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在1926年讲授《汉文学史纲要》时,又称道  相似文献   

2.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汉代伟大的史学家.他首创纪传体史书范例而著的《史记》一书,为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叙事,上自三代,下迄秦汉,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尊重史实,忠实记载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正如西汉史学家班固所推崇的那样:“服其善序事理,辨而平华,不质而不俚,其文值,其中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为司马迁坚持“实录”的治史态度,其《史记》才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以致史学界有些学者同人还积极呼吁应建立专门的“《史记》学”.那么,对于我国西周时期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太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为他树碑立传的呢,本文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以供方家里手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班固《汉书》古字指的是《汉书》中那些比东汉初期通行文字更古的文字,它与唐代颜师古《汉书》注释中所标注的古字是有着区别的。《汉书》多古字现象是作者班固深厚的古文功底以及便利的阅览古文原典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著作在抄录、流传过程中多经改易,将已非原貌的《史记》、《汉书》进行对比,得出"《史记》多俗字、《汉书》多古字"的结论是不严谨的。  相似文献   

5.
《汉书》与《史记》比较,其因袭之处是对《史记》的认同,亦代表了作者本身的创作观点;而对《史记》加工创作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则更能看出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特色。就《汉书·高帝纪》的创作特色而论,班固本着宣扬汉统的宗旨,对当时的史实加以移置剪裁,用典型化等方法在尽可能详赡、精确而典重的历史事件叙述中塑造高祖开国君主形象,继承中有着创新,显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显示了《汉书》与《史记》相同传主的纪传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和班固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俩的历史巨著——《史记》和《汉书》,分别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从刘邦起义到王莽败亡的历史大事年纪,列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其间从刘邦建国(前206年)到汉武帝太初末年(前101年)这一段是相互重合的,而且班固在处理这段与《史记》重合的史实时,又没有完全另起炉灶,重新编写,而是改编袭用了《史记》中的许多东西,这一来就使得《汉书》与《史记》有了很大的可比性,我们通过这种比较,特别是创作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两个作家的政治立场、学术思想、历史观、文学观、写史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目录学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便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之撰定始,实质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便为以后各个朝代的目录学家所接受,所发展,成为我国目录学独特的传统。 刘歆之《七略》,被班固“删其要,以备篇籍”,后名为《汉书·艺文志》而幸存。  相似文献   

8.
汉晋京都大赋中“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系列可谓典型的“摹拟”文学.然而张衡与左思的京都赋创作虽一律名曰“摹拟”,实际上却具有不同的涵义,《二京赋》主要是在文章规模上对《两都赋》构成超越,而《三都赋》之于《二京》《两都》则是全方位的创新.在从班固到张衡、再从张衡到左思的文学“摹拟”现象中,发现他们以“摹拟”前辈为具体手段,体现了赋体文学中承袭与创新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9.
《史记》对汉魏六朝边塞诗的创作有着深远影响。司马迁塑造的英雄及游侠形象,导引了汉魏六朝边塞诗中将士形象的刻画。司马迁大胆揭露、批判军事矛盾的行为,召唤着汉魏六朝诗歌对军旅矛盾的书写和反映。《史记》描绘的边塞图景和悲壮场面,影响了汉魏六朝边塞诗中的环境描写。取法《史记》的汉魏六朝边塞诗实现了对《史记》悲壮风格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先从一个例句的注译说起; 例1: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和《文选卷四十一·报任少卿书》)唐代训诂大师颜师古和李善注《汉书》和《文选》,“例1”下皆未注译。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始为“例1”作注译: 一二,谓委曲也。言陵与己事俱不能委曲向俗人说,谓俗人不知也。(《古文观止卷五·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11.
班斿是西汉时期的编辑家,曾经与西汉著名经学家和编辑家刘向校秘书。汉成帝很器重他的才能,并“赐以秘书之副”。这些秘书的副本后来成了班彪和班固编写史学巨著《汉书》的原始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古就有为尊者讳为圣人讳的传统。但是毋庸讳言,司马迁在为李陵问题的辨护上,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可是在错误性质的界定上,我们必须持慎重的态度,千万不可由于疏忽而造成某种误解。否则必将有损于司马迁的人格品位,把他看成是为投降变节做辩护的无行文人。韩兆琦先生在《史记选注汇评》一书中说:司马迁“同情李陵是可以的,过分地夸张其战功并为其投降变节做辩护则未必合适。”(见《史记选注汇评》)P654)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且为之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是,为李陵辩护,是不是就一定是为他的投降变节做辩护。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对“天道”有知论的怀疑,是他的哲学思想中光辉的一个组成部分。顾炎武的《日知录》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司马迁在他的《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里,在大量的叙(序)事中,虽没有下断语,实际上已表明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均可从中探寻渊源。班固对先秦时期学派的划分和论述是科学、可信的,实际上可将其视作为一部先秦学术史。同时《汉书·艺文志》也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史志目录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史家编修史志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学原理本于《六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班彪班固批判司马迁史学崇黄老而薄《六经》后,近两千年来赞成和反对者均大有人在,并且双方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是很少有人从中国史学形成时期的学科模式,司马氏治史家学的信念网络,司马迁史学的理论、方法论结构去证实或证伪班氏父子的批判。而从这三个方面论证了司马迁史学理论的前提只能是《六经》,并且阐明了一个被忽视了2000年的关键问题——司马谈在哲学观上虽崇黄老,而在史学观上则尊周孔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写《陈涉世家》,古之史家多讥之为自乱体系,今之学者则多誉之为同情农民战争。这种或贬之太低,或称誉过高,都有悖史迁的本意。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写《史记》就是要“布闻”汉代的“圣德”,记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最终目的是为巩固汉代大一统的政权服务。他判断历史是非的根本依据是汉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史实的取舍、褒贬的分寸,都以不违反汉代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最大限度。秦是被汉取而代之的,为证此取而代之的合法性,正义性,司马迁  相似文献   

17.
读了《文史哲》八一年二期刊载的来新夏同志的文章《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以后,感到作者精研深思,有新颖见解,颇能给人启发。但文中对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被腐刑的分析,笔者却有不同意见,兹此略为陈述。一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下狱,接着又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腐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来新夏同志认为:“司马迁的‘李陵之祸’是他和汉武帝长期政治分歧、矛盾积累的总爆发。”事实怎样呢?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陕西不乏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诗人,如司马迁、班固、杨炯、王昌龄、杜牧、韦庄等等,皆似明星彪炳于史册;但是专门进行诗歌批评或诗学研究者却颇为罕见。《新唐书·艺文志》曾载王昌龄《诗格》二卷,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又改载为《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但认为是伪书,因此不可断定。现在唯一尚有影响而又可确定为陕西人氏所撰的诗话性质的著作,就是马位的《秋窗随笔》一卷。马位字思山,号石亭,陕西武功人,官刑部员外郎,生卒年不详,但从其自述《秋窗随笔》写于“乾隆己未”(1739年)①,又为“杭堇浦先生诗友”(杭堇浦名杭世骏,1695—1772年)②,及其“年方壮卒”③等情况来考察,可推断马位为清代康、乾年  相似文献   

19.
“究天人之际”作为《史记》的创作宗旨之一 ,是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这一思想主要受司马迁的易学、师事董仲舒、道家思想及史官职责影响。但体现在《史记》中的“天人”之学 (天道、天命、堪舆之说等 )却由于其独特的遭遇与体验而充满矛盾性 ,从而形成了《史记》的一个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福建古代海上贸易在福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就福建古代海外贸易的特点、原因、影响谈些肤浅的看法。 一 福建古代海外贸易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 时间早,历史悠久。据《汉书》卷53“江都易王传亦”载,早在汉代,福建的东冶郡与南海诸国就有了海上交通。《汉书》“郑弘传”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可见当时福州已成为海上运输的重要港口和转运站。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