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琵琶武曲的代表作,都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侧重点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乐曲沉闷悲壮。  相似文献   

2.
章试图通过对《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的标题及写实与写意手法的分析,探寻我国民族器乐曲的标意性标题对创作、表演和欣赏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琵琶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拔之“王”。琵琶武曲中《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以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楚汉战争这个同一历史事件,如同两朵绚烂的姊妹花,是琵琶传统古典乐曲之精华。  相似文献   

4.
傅丹 《中文自修》2007,(3):28-30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两首曲子都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这一历史事实概括写成的。  相似文献   

5.
《十面埋伏》是我国民族音乐中著名的传统琵琶大套武曲之一,它是以公元前 202年刘邦用“伏击”战术在垓下彻底击败项羽为主题而写成的大型武曲。这个作品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所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依次表现了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束,乐曲采用了变化节奏和写实的手法,曲调激昂,气势雄伟,以生动的音乐语言,形象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古战 场场面。 《十面埋伏》有多种版本,下面我以李延松先生演奏整理的乐谱《十面埋伏》作简单的分析。全曲由十三段组成,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战前准务:( 1…  相似文献   

6.
《霸王卸甲》是琵琶武套曲中的名曲,其中浦东派《霸王卸甲》作为传统版本的经典演奏曲目受到不少演奏家门的赞誉,尤其是卸甲一段。其艺术追求与展现就在于原汁原味的传承。通过对浦东派《霸王卸甲》的各乐段进行细致的演奏技法及乐曲色彩表现分析来论述浦东派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霸王卸甲》的背景、传谱、题材、演奏形式等进行探析,挖掘琵琶“以悲为美”的器乐特性,从表现、手段上加深对乐曲艺术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通过阅读庄永平《霸王卸甲考略》,对其进行述评,在关于《霸王卸甲》的一些方面进行探究,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探究的过程、结论,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传统音乐题材的一般特点 中国的传统音乐中,标题作品占绝大部分,声乐作品亦如此,器乐作品更是这样.从标题来看,虽然在这些器乐作品中也有一部分带有叙事性的色彩,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但是绝大部分作品则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像<平湖秋月>、<潇湘水云>、<出水莲>等等.这个现象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乃至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特点: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0.
《石鼓文》的创作风格与写作手法与《诗经》相仿.在写实描摹中流露出作者对武事的赞美之情,严整和气势与《诗经·小雅》格调相同,“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中透出一种恢弘的气势.在篇章字数上《石鼓文》的章数、句数与总字数又大大超过了《小雅》,其诗体篇幅又与《大雅》类似;内容上《石鼓文》描绘的行猎过程比《国风》多一些细腻典雅,又比《小雅》多一些活泼洒脱,可以说是狩猎诗的精品.  相似文献   

11.
战国中期,周王朝已经衰落不能号令天下,诸侯中老牌霸主魏国也已衰落,新的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称王已不再显赫,于是秦国率先称西帝,而送东帝给齐国。由于燕国为了达到报齐国灭国之仇,派间谍苏秦到齐劝说齐王废除了帝号,再加上其他各国不愿秦国强大,然后合纵攻秦,迫使秦国也废除了帝号。最终造成了齐灭宋国,激怒了各国,形成了合纵攻齐的态势,秦国由此形成一强独大。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日本国家神道形成的历史背景,认为幕府末期的社会危机、"尊王论"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天皇地位的提升和明治维新斗争的胜利是日本国家神道产生的重要历史因素,对于这些历史因素的考察是正确认识日本国家神道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九歌》中的第一篇,《东皇太一》所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应为楚国神祀系统中的元始天神,高于其他一切神祗。结合先秦传世文献和近年来出土文献的记载,“太一”其实是一个被神化的概念,他超越于天地,居于北方,能生水并藏于水,是至高无上的天神。而“东皇”之名与楚国祭祀的方位、氏族发展源流及择日有关。再联系楚国历史与屈赋文本,东皇太一实则应指楚之始祖天帝颛顼高阳氏。  相似文献   

14.
朱国祚是秀水朱氏家族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开山祖师。其诗自抒性情,雅正清婉,不倚傍门户,不因袭前人。折射出淳正本真的士大夫意识,表现了风流儒雅的文人情趣,并以和婉的语言、清旷的意象营造出古典诗歌的一种平正优美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5.
郴州是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郴”字始于《史记》“项羽徙义帝于郴”的记载。但郴州与秦朝以及楚国的古苍梧郡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义帝熊心并非少年傀儡,而是秦汉之际天下共尊的有为贤主.在起义军成败的紧要关头,他扭转局势,兴楚、援魏、扶韩、稳齐、助燕、救赵,制定了反秦救民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如约”,育成“义”的文化.他建都郴县(今湖南郴州)后被害,直接引发楚汉战争,导致楚文化失重,促成汉文化崛起,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秦汉编户民直隶国家,其土地、官爵、财产均来自皇权,这是他们皇权崇拜的基础。皇帝、朝廷、官府,具有超阶级性,其对贵族、官僚、豪强的抑制、打击是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编户民对皇权的崇拜和依附,与统治者一统化思想控制有关。统治者神化皇权,搞天人感应,是由于民间本身就有神鬼观念和深厚的敬天祀鬼传统,这是统治者天命、符瑞、谶纬、五德转换、皇权神授等等宣传有效的基础。皇权既神授又可及,这与家国同构、君父相连、忠孝一体的文化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漆器艺术是一门比汉字更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文化。战国时期漆器在中国漆器史上是个大发展和极其繁荣的时代。战国时期的漆器以楚国的最为著名。楚漆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应用与艺术趣味的完美结合。本文从楚漆器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自然环境和楚风浓郁的人文环境入手,从漆器的主要纹饰及其发生机制、器物造型、装饰手法、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而全面地阐释楚漆器的纹饰的形成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五帝"不是指五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五帝"不是传说时代,而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春秋命历序》及其它古代文献研究,排出五帝时代框架为:黄帝代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颛顼代公元前2900~公元前2550年;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公元前2150年;帝舜代公元前2150~公元前2100年。少昊的年代重合于黄帝、颛顼的年代之中。同时可以将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分别归入前五帝时代(下限公元前4420年)和五帝时代两大段,后者又可分出黄帝时代(下限公元前2900年)与颛顼、帝喾、尧、舜时代(下限公元前2100年)。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对应,多是大体相当,无法严格要求;五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也应该允许学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各家派尊其祖典为"经",乃晚周以来之旧习。《离骚》诸赋为当时人所推尊,主要还是因为其文采,以及带来的贵显,故才"世传《楚辞》"。而"汉武爱骚,淮南作传",更可证其自文景以来一直为文章之士奉为经典。正如《老子》称"经"一般,《离骚》称"经",也只是在传注说解时才称"经;"至于平时称引,也只称《离骚》。王逸注《楚辞.离骚》时命为《离骚经章句》,只是依当时注释体例,非为特意抬高其地位而加"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