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历来备受学界称赏的《渌水亭杂识》,就其所考订记述的主要内容而言。当归为学术笔记一类,但因其内容芜杂,实则集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据辩证三类基本内容于一体。按照传统的分类原则,《渌水亭杂识》所考订记述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史地、碑刻、器物、文艺、宗教、异闻、风俗等七大类。就其作用而言,《渌水亭杂志》在纳兰性德的思想倾向界定以及辞书修订、历史地理考证、明清科技与宗教、中外交通、历代典章制度、民族学与民俗学等研究领域。具备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历来备受学界称赏的《渌水亭杂识》,就其所考订记述的主要内容而言,当归为学术笔记一类,但因其内容芜杂,实则集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据辩证三类基本内容于一体。按照传统的分类原则,《渌水亭杂识》所考订记述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史地、碑刻、器物、文艺、宗教、异闻、风俗等七大类。就其作用而言,《渌水亭杂志》在纳兰性德的思想倾向界定以及辞书修订、历史地理考证、明清科技与宗教、中外交通、历代典章制度、民族学与民俗学等研究领域,具备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在自序中明确指出《渌水亭杂识》"以备说家之浏览"为编撰目的,但由于受到明清易代之际学风以及学术传承的影响,《渌水亭杂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清学奠基时代尚实崇博的学术追求。纳兰性德尚实与崇博的追求,既是时代风气的一种反映,也是其"肆力经济之学"渴求建功立业、有用于世的人生追求在学术层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是一位促进满汉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他热爱汉族文化,一生刻苦自励,潜心向学,成绩斐然.不仅工诗词,而且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他常和一些擅长书画之道的汉族知识分子相聚在通志堂的渌水亭,婆娑古人法书名画,或临摹,或题咏.通志堂是他的藏书室,渌水亭是他的读书处.其度藏甚富,缥缃满架,室罗古今,拥书数万卷.纳兰性德的父亲,大学士明珠就喜欢收藏书画.据《啸亭杂录》卷十载:“凡其居处,无不锦卷牙签,充满庭宇,时人有比之邺架省.”受家庭影响,纳兰性德亦收有不少历代法书名画.笔  相似文献   

5.
纳兰词作中所散露着的精神的芳馨,与其归属于其无意识的创作天性,毋宁说是这创作天性和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创作理论、文艺观交互影响的结晶。纳兰在《渌水亭宴集诗序》中曾说:“无取铺张学海所期,抒写性情之尔。”“虞挚曰‘诗发乎性,止乎礼义’此为诗之本也,未闻有临摹仿傲之习也。”在《渌水亭杂识》四中又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纳兰的文学理论固然带有儒家中庸之道的色彩,但他毕竟处处强调了作者的真性情,作为读者,对其“真性情”不可作狭隘的理解,而当理解作词人整一的精神风貌。这从纳兰所赞赏的对象的幽微研磨中可得到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 纳兰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在《与操药亭书》中云“余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  相似文献   

6.
什刹海畔,渌水亭边,一壶清酒,一池荷花。少年面庞微红,似醉非醉,凭栏远眺,对着苍茫的暮色吟诵:“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扶醉起身而去,消逝在远方。  相似文献   

7.
陈桂娟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4):48-49,62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中有两则咏史诗论,提出了咏史诗创作之主张。纳兰认为“古人咏史,叙事无意,史也,非诗矣”,“有意而不落议论,故佳;若落议论,史评也,非诗矣”;咏史“只可用本事中事,用他事中事,须宾主历然”;咏史诗要“具文见意”、“意在文中”,题旨一家要集中,“更不出意”。文章结合纳兰咏史诗创作实践,对纳兰咏史诗论进行了肤浅探索、评议,以期对纳兰咏史诗的欣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渌水亭杂识》所记述的涉猎极广,既关注历史人物的沉浮,又考证地理位置及地名演变。既探讨诗词变化的源流,又研究诗词音律的变化特点;既分析历代诗人的特点,又比较他们异同特长。可见纳兰性德博学多闻,见解卓越。  相似文献   

9.
纳兰《经解》刻刊之初,即有人怀疑非其己出,朱彝尊当时予以确认。纳兰兼收并蓄,吸纳儒释道之精义,广泛结交儒释道各界朋友。与众朋友在渌水亭聚会成为佳话,诗人们赋诗做画以贺聚会。纳兰去世后,识与不识的文人学士都怀念他。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出身于一个钟鸣鼎食、位倾朝野的权相之家。但与许多纨袴子弟不同,他有理想,有抱负。为了达到“守家不辱,保家亢宗”的目的,纳兰从小就酷爱读书,练习骑射。他在“锦卷牙签,充满庭宇”的相府里,“益肆力经济之学,熟读通鉴及古文辞,把大部分精力用在钻研书史上,即使在病中也坚持不懈。由于勤奋,在步入仕途之前,他就写出和编辑了知识面相当广泛的《渌水亭杂识》和《通志堂经解》,  相似文献   

11.
论纳兰性德的思想轨迹(上续)刘德鸿三、向汉人学习的历史记录我们将纳兰性德的札记结集《渌水亭杂识》与顾炎武的《日知录》对比参看,就不难发现顾炎武所标揭的"博学于文"的主张和"明道"、"救世"的著作宗旨及其写作方法对纳兰性德的影响。顾炎武是明清之际学识渊...  相似文献   

12.
一○八 容若<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百名家词钞>、<瑶华集>词牌俱作<拨香灰>.<拨香灰>乃钱唐毛先舒自度曲(见毛撰<填词名解>卷四),谢枚如<赌棋山庄词话>卷七云:"毛稚黄尝自度曲名<拨香灰>,其句法字数与<忆王孙>俱同,但平仄稍异.  相似文献   

13.
秦松龄是清初梁溪诗坛的重要成员,《清史稿》有传,不过所记较略。他两度入朝为官,又积极参与江南地区的文人结社、雅集,和邑中名士、仕锡官员、渌水亭文人、方外高僧等交往密切,在当时文人儒士中较有影响。通过对秦松龄交游的梳理,可大致了解其生平事迹与品性才学,感受清初江南士人丰富多彩的文事活动,亦能从中窥见其入清后心态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历来因其凄婉的词风而为人所欣赏,因此对于纳兰性德的认识也多以他的词作为依据。其实纳兰性德作于三藩战乱时期的杂识类文体的代表作《渌水亭杂识》,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他深刻的入世思想,大致包括了为君者、为臣者和相关国政等三个方面。这种入世思想在他的爱情外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纳兰性德。  相似文献   

15.
纳兰词的感伤风格历来引人注目。后人喜爱他的词,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就是偏爱他词中那种幽怨缠绵的感伤风格。这位康熙盛世的一代天才、豪门子弟、帝王近侍,其履盛处丰、花团锦簇的三十一年生命历程中,何以有如许深重的感伤呢?本文拟从性格气质、生存环境、历史文化生或等方面对其感伤心理的有机构成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从纳兰编《通志堂经解》、写《渌水亭杂识》,可知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及政治热情的才识之士。韩菼说他“于往古治乱、政治沿革  相似文献   

16.
萍乡市城西有座鳌头山.山下,渌水过此而西向南;山上,葱茏翠绿掩映其间.素有“赣西文化堡垒、渌水知识摇篮”美誉的萍乡中学就坐落在这座山上.  相似文献   

17.
<正>在浩瀚的历史星空,有位像词一样至情至性的人物。他就是“清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饱读诗书,长于小令,又玉树临风。还在求学期间,便编纂了《通志堂经解》和《渌水亭杂识》,其多才与博学,由此可见一斑。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母亲爱新觉罗氏则是英亲王的掌上明珠。纳兰性德系康熙的表弟,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22岁补中进士,“上马驰猎,石弓作霹雳声,无不中。”如此文武兼修而又俊朗的他,且生在显赫名门家族,一切努力更是锦上添花,自然而然深得命运的垂青与眷顾,官至康熙大帝的御前侍卫。终日护驾于君王身边,纳兰性德在“翡翠丛中,鹅黄队里”,过着宝马香车、锦衣玉食的生活。纳兰性德的风光和荣耀,令人艳羡万分。在官场上,他可谓红得发紫。  相似文献   

18.
纳兰性德是个成就很高的词人,小令优于长调,凄怨哀惋,令人不能卒读.但人们对他的诗的价值却估计不足,这种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呢?纳兰性德既填词也写诗,还有学术著作《渌水亭杂识》等.《通志堂集》中有诗四卷,354首,词四卷309阕.诗比词多45首,后来词又补遗39阕,至348阕,与诗相比,还少6首.是不是诗写得不好呢?不是,在《本传》中说:“性德善诗”.在《纳兰墓志铭》上他的老师徐乾学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旬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也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隽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词并重,当时是互誉并美的.  相似文献   

19.
流逝的古典     
温习一下这随手撷来的句子吧:“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相似文献   

20.
夏渌老师在《孤、寡人、不毂新诠》一文中认为,“孤、寡人、不穀”作为王侯的自称,并不是什么谦虚,而是“表示自己与众不同,至高无上。”其本义是“独一无二”、“天无二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