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火焰呈明亮的蓝色,烧杯内壁有水滴生成.2.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4.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白色物质.5.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  相似文献   

2.
1.实验原理钠在空气中燃烧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相似文献   

3.
一定质量的煤,干时燃烧和湿时燃烧哪一种情况放出的热量多,或者说哪一种情况燃烧得更旺?许多人认为:由于水在炉子里能汽化成水蒸气,而水蒸气能和炽热的煤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湿煤比干煤燃烧得更旺。 干煤燃烧时的化学反应为: 湿煤燃烧时的化学反应为: 干煤燃烧时反应物是碳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湿煤燃烧时反应物是碳、氧气和水蒸气,产  相似文献   

4.
一、放热1.凡是可燃物(如硫、磷、木炭、铝箔、细铁丝、酒精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均有放热现象.2.有的物质溶于水时也会放热.如生石灰(CaO),浓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等溶于水时均放出大量的热.二、发光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2.镁带和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均发出耀眼的白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发出耀眼的白光).三、火焰1.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而硫在氧气中燃烧,则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3.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4.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  相似文献   

5.
煤炉中的煤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生成一氧化碳:2C O_2(?)2CO。煤炉中的煤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下层煤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 O_2(?)CO_2,放出热量使上层煤达到高温;生成的CO_2上升,接触上层灼热的煤层时,反应生成CO;CO_2 C(?)2CO;一氧化碳上升遇到空气中的氧气燃烧生成CO_2:2CO O_2(?)2CO_2。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意图本实验采用简单的操作,以蔗糖为燃烧的载体,制作出五色的焰火:红、黄、绿、紫、蓝,验证了金属的焰色这一特性。二、实验原理浓硫酸与糖反应时放热,放出的热量能促进氯酸钾分解,释放出氧气。氧气又进一步氧化糖,糖的氧化放出大量热,大到足以使糖燃烧产生火焰,金属的盐混入其中,糖的燃烧足以使金属离子产生焰色,分别为锂:紫红色,钙:砖红色,锶:洋红色,钡:黄绿色,铜:绿色,钴:蓝色,钠:黄色。  相似文献   

7.
化学教材中说:“在高温下硝酸盐是强氧化剂”。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硝酸盐性质的理解,我们可以做一个木炭和硝酸钾反应的实验。一、实验原理硝酸钾加热时分解生成亚硝酸钾,并放出氧气;受热的木炭遇到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  相似文献   

8.
李惠宁 《宁夏教育》2012,(11):27-27
一、在空气中点燃铁和铝 铁和铝都是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能与一些非金属反应,如氧气、氯气等。其中铁和铝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必做的两个经典实验,铁在氧气中燃烧是火星四射,发出“嚓嚓”的声音,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这两个实验现象能帮助学生理解铁和铝是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  相似文献   

9.
如何利用学校仅有的实验条件向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1 当实验第一次出现时 ,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1 1 对于现象在瞬时就消失了的演示实验 ,要重复做几次。现象一现象二现象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氢气在空气中爆炸 淡蓝色的火团 放出大量的热  以上这三个实验中的现象 ,无论是耀眼的强光、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还是淡蓝色的火团等 ,…  相似文献   

10.
很多书的习题中写有 :“氨气在纯氧中能安静燃烧 ,且生成N2 和H2 O” ,而有些书中却写道 :“在通常条件下 ,氨在氧气中不反应 ,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能与氧气反应生成NO和H2 O ,并放出热量。”为搞清上述问题 ,通过反复探究实验 ,最后得到证实 ,不用催化剂时氨气确实在纯氧中能安静地燃烧。实验装置实验用品 :锥形瓶、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小塑料瓶 (眼药水瓶 )、玻璃管 (破具支试管 )、浓氨水、NaOH(固体 )、纯O2实验原理 :首先打开贮氧气瓶的开关 ,让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充满O2 ,然后将小塑料瓶 (眼药水瓶 )中的浓氨水加…  相似文献   

11.
一、知识体系(-)空气和氧气二、典型题例析例1下列有关氧气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通常状况下,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B)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C)物质和氧气反应都放出热量(D)具有可燃性解析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结合氧气的性质不难发现:氧气只能帮助可燃物质燃烧,本身不能燃烧,答案(D)。例2试写出铁、磷、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解析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____点燃__,。_、3Fe+20。A…  相似文献   

12.
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内容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47页至48页,“把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现象是:钠受热后,与氧气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相似文献   

13.
高中化学在镁和铝的性质一节讲了把铝粉放在氧气里加热,铝能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若在空气中,只要是在高温下,铝也能发生这样剧烈地变化。如果在这里能演示铝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教学效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成功的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中的实验4—1是比较镁和铝与非金属氧气反应的一个重要实验,按书中说明进行实验,很难看到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并放出热量的现象。为了成功地做好该演示实验,我对此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探究、分析和改进,确保了实验的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各位…  相似文献   

15.
实验课上,老师拿来一杯液体,往里面注入少量水,顷刻之间这杯溶液竟燃烧起来。学生一片惊讶,兴奋不已,不知道水还能点火,真是不可思议。老师说:这个秘密并不复杂,其实那一杯液体是乙醚,里面放了半个绿豆大的金属钾,一旦钾遇水就会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放出的热量点燃  相似文献   

16.
很多书的习题中出现了“氨气在纯氧中能安静燃烧 ,且生成N2 和H2 O”。而书中写到“在通常条件下 ,氨在氧气中不反应 ,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能与氧气反应生成NO和H2 O ,并放出热量。”为解决上述问题 ,通过反复探究实验 ,最后得到证实 ,不用催化剂氨气确实在纯氧中能安静地燃烧。一、实验装置附图 演示实验装置二、实验用品锥形瓶 单孔橡皮塞 双孔橡皮塞 小塑料瓶 (眼药水瓶 ) 玻璃管 (破的具支试管 ) 浓氨水 NaOH(固体 ) 纯O2三、实验原理首先打开贮氧气瓶的开关 ,让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充满O2 ,然后将小塑料瓶 (眼药…  相似文献   

17.
1问题的提出铝热反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2(必修)第4章第1节"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实验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做此实验前,需先用砂纸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物,耗时费力;②很难避免镁条燃烧时发出的强光对人眼的伤害;③镁条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足可能导致反应无法正常进行,即使反应完成也可能会使人误以为铁是镁置换出来的;④纸质漏斗内铝热反应生成的红热熔融物常因烧穿滤纸漏斗的半腰部位而漏出,落在下面盛沙的蒸发皿边沿,因无沙隔热导致蒸发皿骤热炸裂破碎。  相似文献   

18.
铝在氧气中的燃烧情况,现行的教材上只是提及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强光.但是对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则没有明确说明,所以笔者对此展开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收获.现将这些研究过程及有关想法与同行们共享.  相似文献   

19.
一、化学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利用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使容器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打开弹簧夹后,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可粗略地认为是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二、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烧杯、玻璃导管、胶皮管、弹簧夹.实验药品:红磷、水.三、过程与现象(1)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用于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同时可吸收燃烧产生的热,有利于瓶内降温),并将水面上剩余体积分为五等分.(2)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此环节发生的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放出热量.(3)红磷熄灭,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此环节观察到的现象: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内,最终水面在大约五分  相似文献   

20.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已知1.2 g碳不完全燃烧生成CO,放出11.1 kJ量,继续燃烧又放出28.3kJ热量.则碳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