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从北宋初到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经历了它的酝酿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个发展轨迹当中,有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或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  相似文献   

2.
辨体是词学的重要论题之一.王世贞首先敏锐地意识到词有不同于诗和有别于曲的微妙之处,并分别从音乐、表现题材和主要内容、语言表达等文体学角度比较辨析词与诗、曲的异同;同时认为"艳丽婉转"为词体本色,词应"言情"、"近俗";再者,王世贞经过综合考量,推崇李煜词为词体典范.  相似文献   

3.
北宋初期张先词中所呈现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主要表现在酬唱赠答的实用功能、士大夫情感的抒发和化用诗句入词的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以诗为词"的张先词具有一定的诗的情思、品位,典雅、厚重,同当时词坛上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俗词有很大的不同。张先"以诗为词"不仅在词从晚唐五代、北宋初期到北宋中后期的过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苏轼"以诗为词"历史任务的最后完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因此对于张先词的意义及其在词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历来对"以诗为词"的阐释众说纷纭,实际上,其涵义本身就是多方面的,不同语境各有侧重。在《后山诗话》特定的语境和场合下,"以诗为词"的意义只能是: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改变了词传统的婉约风格。  相似文献   

5.
诗词解读向来有"诗无达诂"之说,"鸳鸯"一词由于词意的递延、时代的变迁等原因,在文本解读中常会发生淆乱,厘清词旨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本真意。  相似文献   

6.
"一篇长恨有风情"之"风情"的意义关系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的确定,"爱情说"认为是"男女之情","婉讽说"认为是"风诗之性情",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与"正声"对举,从白居易诗中用"风情"一词的情况来解读"风情"一词的涵义,并以此认定<长恨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正>古代诗歌阅读题一直是历届考生最不易得分的一道题,其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考生读不懂诗,二是答题答不到点子上。一、找标志词以帮助考生从内容上快速读懂诗标志词是指能体现诗歌内容特征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当我们找到了这些标志词,基本上就能读懂诗的思想情感了。例如:诗中有"送、别、离、恨、柳、浦、津、渡"等词,就应属送别诗了,抒发离愁别恨、孤独悲苦之情。诗中有"隐、隐居、隐者、渔翁、渔父、渔舟、渔樵"等词,属隐居诗,抒发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一位全能文人: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词与南宋辛弃疾开豪放一派。苏轼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政治诗,针砭时政的讽喻诗,歌颂祖国山河壮丽多姿的景物山水诗,以景寄理、意在言外的理趣诗,具有陶(渊明)诗风格的和陶诗。苏轼的词,"新天下耳目",大胆开拓、革新,使词体发展到苏轼为之一变:从婉约而豪放,从题材狭窄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散文文思开阔,笔力奔放,语言流畅。尤长议论文,析理透辟,雄辩滔滔,博采史实,笔锋锐利。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媚"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媚"作为审美范畴被引入到词学批评中;明代,词"媚"论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清代,"媚"在词学批评视野中得到更为广泛地运用与升格.上述历程,标示出"媚"作为我国古典词论的审美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辩证发展的轨迹."媚"具有"阴柔"、"世俗"、主"形式美"等美学品格,作为一种文体"范式",是对"庄"、"雅"之诗的反常.  相似文献   

10.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其《谈读书与趣味的培养》中说,"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认识诗语——从文字入手鉴赏古诗,不外乎语言、情趣、意象三件事。读者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其次才是意象、情趣。这就要求读者熟悉中国古诗的特点。巧过语言关,需要熟练地掌握文言常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如"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将",名词动用,"率领"之意;"旗鼓",军队,借代的手法。惠洪《秋千》诗"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其中"断送"系古今异义词,意即  相似文献   

11.
<正>"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  相似文献   

12.
以"幽闲"义训释"窈窕"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毛传。在这一训诂中,"窈窕"与"幽闲"在本义层面是极为相近的,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氏的训诂仅仅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同义互释"。然而,"窈窕"的这一语义却由汉代《诗》家对《关雎》一诗中"淑女"一词"贞专之善女"的理解开始,在经文之外逐渐在语义指向、所属词的词性及用法方面发生变化。这表现为,"窈窕"一词在表示与"幽闲"义相关的语义时,由原先"幽深"本义的单一形容词逐渐变化为修饰"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的形容词及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内涵的名词。"窈窕"一词在西汉后期语义及语法的变化标志着该词"幽闲"义作为一个新义项的形成,这一新义项在东汉时期经过知识分子及民间群众的广泛使用,最终在安帝时期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13.
"空窗"新解     
当下,"空窗"一词逐渐成为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新宠,"空窗期"、"感情空窗"等以力压群"词"之势,走俏于大众媒体.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21,(1):67-72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写木仙庵谈诗,"四操"之一凌空子称自己所吟之诗为"扯淡"。《西游记》讲道说支持者站在金丹大道的立场对此进行了解读,客观上肯定了这一回的存在价值。"扯淡"一词不雅,其主要含义是"闲扯"和"胡说",从文学角度来看,可称之为"闲笔"。《西游记》中的闲笔主要包括唐僧师徒的闲聊,文中插入的诗词韵语,以及具有讽刺意义的戏笔冷语等。这些闲笔与宋元以来的说话"头回",说话人引用诗文以炫学逞技,以及吴承恩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白石道人诗说》为姜夔的诗法著作,但也可看成是其词论之作。从布置、精思、创新、对偶、用典、措辞和格意七个方面来看,《白石道人诗说》对白石词创作有很大影响。这种以"诗法入词"的创作方法塑造了姜夔词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诗"以其独特的文学样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诗"是情与景的融合,是人间世相的返照,是"心"与物的对话。本文就从诗境之营造、情趣与意象、诗无穷的言外之意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诗的无限之美。  相似文献   

17.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将来"——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18.
"媚"是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诗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文体规范转变.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诗"媚"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孕育和衍化于唐前,"媚"由品人论物扩展到谈文论艺,但诗评视野中,"媚"审美概念运用却不甚普遍;唐宋时期,"媚"开始较为集中地出现在诗歌批评和理论阐说中,"媚"的审美内涵和美学特征得到了较为详细的论说,被真正确立为诗学审美范畴;金元时期,"媚"得到了很好地承传,明代"媚"走向兴盛,许多诗家以"媚"对抗雅正、清远、韵淡等传统审美趣味,清代朴学大兴,理性的清人能辩证对待"媚"诗,肯定了诗史上有不少媚诗甚有美感,同时又批判了媚诗的柔弱,缺乏气骨,格调整体不高.  相似文献   

19.
论山谷词     
黄庭坚的学创作活动以哲宗元祐中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创作时段,前段主要是将精力投入于诗歌的创作;后段则以词和笔札为主,词作为重要的交际应酬工具,发挥着前此诗所具有的功能,从内容到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转换。这种转换,表面上只是诗与词两种不同体之间互动的变换,在以前和同时人创作中或多或少有过表现,但象黄庭坚这样刻意为之是仅有的,势必在词的方面深深地烙上了其诗的某些特性。从内容到创作构思、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黄庭坚的诗法理论及审美理念都对其后期词的创作有所渗透表现。  相似文献   

20.
"诗笔"叙事演进与传统叙事诗发展密切相关,亦是推动赋与不同文体交互的重要契机。"诗笔"叙事作为一种书写笔法,"以诗为体"的叙事属性决定其区别于"文笔""史笔"的语体特征与表达范式,且在特定文化氛围下,于早期叙事诗文本中有消融与转移之势。汉初,"诗笔"叙事入赋,汉赋始盛并将赋体铺陈推向高峰;汉末,大赋式微,"诗笔"叙事借由文体交互从赋体转出且"多途取道":"以赋为文""以赋为诗""赋入戏剧""赋入小说",实现赋与不同文体的交融互渗。"诗笔"叙事入赋体,转移了早期叙事诗文本的发展空间,从赋体转出则分化了叙事诗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