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张咸竹 《广西教育》2012,(24):42-42
一般来说,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感觉较难读通、读懂、读透的,往往是说理性散文。例如,鲁迅的《灯下漫笔》一直都是学生阅读时、老师教学时感觉不那么“舒服”的文章,个中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不外乎这么几点:文章长(仅节选就2000多字)且深,文意不好理解,时代变迁及对鲁迅先验式的“不佳”印象等。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通、读透此类文章,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的散文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漂亮”、“缜密”,这是因为作者善于通过“缜密”的构思和细腻的笔触来拓宽作品的意境。手捧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往往觉得不是在读“文”,而是在看“画”,而且是在欣赏一幅幅形象逼真、妙趣横生的中国小写意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和鲁迅是最重要的两位散文家,他们分别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两种不同文风。如果说鲁迅是讽刺派散文的宗匠;那么周作人则是闲适派散文的鼻祖。本文将周作人的散文按照其中“流氓鬼”和“绅士鬼”的不同含量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激烈,后期闲适;前期意气风发,后期苦涩滞重。本文还将周作人的散文与梁实秋以及林语堂进行比较,他们都是闲适散文派的大师,但他们的幽默,闲适趣味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4.
一、怎样看待私塾先生和作者对他的态度? 有人认为文中所写的私塾先生是鲁迅童年时代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并以有关他的事迹来说明寿先生对鲁迅的关怀和鲁迅对他的尊敬,从而认为鲁迅在文章中对私塾先生是抱肯定态度的;也有人把先生看成是可憎可笑的反面人物。应该怎样看待私塾先生这个形象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文艺性的散文,虽然鲁迅在写私塾先生中有现实生活中寿先生的某些事实依据,但鲁迅并不是给寿镜吾写传记。为了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需要,作者选取了有关寿先生教学生活的某些材料,这样,与实际生活中的寿先生的全貌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分析私塾先生的形象,应以作品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有很多原因,使得中学生在面对鲁迅的时候,不能走近他,鲁迅作品本身的艰涩就是原因之一。鲁迅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冷峻。这种冷峻感首先是他的作品、他的言说方式带给我们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学者郜元宝说,鲁迅在现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月亮”的意象。我的一个业余读鲁迅的朋友说,鲁迅是一个不带麻药的医生。专家也好,读者也好,凡此种种评价,都在表明,鲁迅给人的基本感受是冷,是荒寒。  相似文献   

6.
我十五岁当兵,十六岁进入青春期,受不了苦闷之苦,开始读书自救。后来我成了鲁迅的信徒。我狂读能够读到的他的每一行文字,想把它们刻在自己的心上和骨头上。读《伤逝》落泪,读那些晦涩的散文依旧可以落泪。我不认为我是自作多情。作为合格的信徒,读鲁迅读得着了魔,竟然读碎了自己的心境,应该算是一件分内的事情吧?  相似文献   

7.
《清塘荷韵》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文风朴实,情韵宜人,读之如闻大师謦款,恍见大师容颜。单从季先生娴熟的艺术手法来看,我们就从中获得诸多教益。  相似文献   

8.
阅读训练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杨曾宪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相似文献   

9.
裴利伶 《成才之路》2011,(33):94-I0019
“鲁迅是大家”在文学界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可在校园阅读的范围内却很少有人这样发自内心的赞誉。非但如此,时常还会有些不乏贬低的话。诸如:“鲁迅的作品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精品,但现在离我们太远了。”“读鲁迅的文章太费脑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往我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但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改变了对鲁迅作品的看法。现在我要说的是鲁迅不仅是文学界公认的大家,而且确实是大家,我们应该亲近大家之作。  相似文献   

10.
卢焱 《语文知识》2009,(2):33-37
鲁迅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作为一个无所畏惧的反封建斗士形象存在着,这个结论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我们强加的。作为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的《朝花夕拾》,虽然也并非完全是史实而具有一定的演绎的成分,但它毕竟以丰富的精神内涵,高尚的人格描写和自由放达的心灵表现使我们认识到鲁迅的另一面,即柔情、感性的一面,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和史学意义,我们不应该因为它与社会的需要不十分一致而有意识地忽略它。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曹雪芹是一位文学大师.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学,在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上。有许多启迪。我读了《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节,其描述的黛玉教香菱学诗的内容对我颇有启发。虽在封建时代,黛玉又不是老师,但她的教学态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置,教学指导与点拨都有高超之处,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由鲁迅的话我们可以提炼出一条朴素的思路:"读写练"的确是写出好文章的必由之路。写好文章第一步是"读"。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读什么为佳?首先,应该读一些经典著作。比如古今中外的经典小说散文等等。这些经典著作是作者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外在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藤野先生》是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文中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藤野先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清国留学生”,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从唐宋八大家到鲁迅,我们的散文传统怀着忧国忧民的一腔热血。鲁迅过人的尖锐和思辨力使散文一度发出了狮吼雷鸣之声,透过鲁迅,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字也是大力神。这是 20世纪上半叶的力量。如今大力神鲁迅已经被人们虔诚地供奉在文学的神殿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的高度却也是难以超越的,因此我们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人们信仰鲁迅,崇拜鲁迅,却在文字中无声无息地逃避鲁迅;鲁迅这盏民族魂的探照灯照亮了散文的旅途,但旅途上没有什么人。 ——苏童 主持人语:我中学的时候,和现在的你们一样,喜欢一切美好的、柔软的…  相似文献   

15.
李一信 《小读者》2012,(5):35-35
春天是花的世界。杨铭同学的《春花》就是想着力描写这一景观的。读他的文章,我们眼前的确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春天,桃花灼灼,玉兰恬恬,蝴蝶翩翩,蜜蜂匆匆……散文在创作中,虽然如行云流水般自由,但决不是不受约束的松散。散文和诗歌一样,同样贵精。好的散文必须讲真话,但只讲真话还称不上好散文,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课本的选目上,似乎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比鲁迅的作品引起更为旷日持久的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被一些老师视为教学的"鸡肋",终于在此次某出版社新版的语文课本中,《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被删除,如今学生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所剩无几。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删减鲁迅作品是适应了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愤而高呼鲁迅文章的"下岗"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应该说,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言论而发生动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权干涉学生们对鲁迅的看法是褒是贬,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建立在对鲁迅作品充分的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个别言论者人云亦云。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但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真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是谁呢?听听刘发建老师与鲁迅的故事,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学生们面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尴尬态度,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杨曾宪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的小说、散文中,常有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其实,“闲笔”不闲,作者往往在貌似闲笔的有限笔墨中,隐着丰厚、深刻的内涵,从对其小说、散文的个例分析,我们可看到鲁迅语言的精粹、笔墨的经济、内涵的腴厚。鲁迅堪称语言巨匠。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站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山,就像孔子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一样,鲁迅对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好之也好,憎之也罢,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中国现代作家中还没有谁像鲁迅那样备受辱骂、备受尊崇与备受争议。时下中学校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作品居然只有一个“怕”字,不仅学生,教师亦然。这一“怕”字背后隐藏着什么?是隔阂、距离、敬畏,还是漠视、厌倦、排斥?这“怕”字背后有不寻常的意味,是鲁迅长期被魔化或神化遗留的烙印,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人化”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鲁迅作品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一般人已感受不到面对大师时的砰然心跳,不能成熟理性而又亲切自然地去拥抱这位文学大师,这只能说明人们的文学鉴赏力、文化判断力有待提高。一个具备成熟理性鉴赏力和判断力的群体,他们对待大师与经典时应该不事张扬,不离不弃。  相似文献   

20.
散文的诗意美是作家艺术创造的结果,是散文产生艺术魅力的源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应该充分注重散文诗意美的教学。 怎样进行散文诗意美的教学呢? 一、当诗一样读.散文诗意美的教学,首先就应该把散文当诗一样读,像读诗那样反复朗读、诵读,默读。读是领会课文的必要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提倡“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力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