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值新春佳节之际,《收藏界》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对于《收藏界》以及她的广大读者来说,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收藏界》杂志创刊50期了!从四年前创刊开始到现在,《收藏界》杂志被越来越多的读者了解和接受。“藏界视点”、“老董泉苑”、“藏书论画”、“说瓷赏陶”、“鉴·辨·赏”、“藏鉴有约”、“教你一招”等栏目受到了读者的热情欢迎:《中国当代书画市场大揭秘》《古钱,想说爱你不容易——古钱的造假与售假》《中国古代玉器的时代风格鉴定》《收藏界里故事多》《瓷器鉴定选例》《绚丽多彩的元代珍瓷》《稀世之珍康熙宝玺》《中档  相似文献   

2.
杨新民 《健身科学》2013,(12):70-71
应读者要求.本刊将连续刊藏《养生三记》作者答读者问,本次刊藏的答读者问。墨经作者修改,已经收入第三版《养生三记》的版本,请注意牧读。  相似文献   

3.
寻访过云楼     
韦力 《收藏》2012,(9):47-49
苏州过云楼暴得大名的原因不是因为藏书,而毫其藏书画。在晚清和民国初年,过云楼就有“江南第一家”的美称。过云楼的第一代楼主是顾文彬,他是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等职,擅长书法,收藏书画很丰富,在当时就是著名的收藏家,著有《过云楼书画录》。  相似文献   

4.
徐冶敏  彭一超  王昆 《收藏》2006,(8):132-137
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政府确定的首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6月10日至7月5日,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文物局主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亮相。展览内容分“中国文化遗产”和“盛世藏珍——建国以来征集文物精品”两部分。展出的100件(组)珍贵文物和资料,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从政府到民间开展的一系列大规模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行动的重要成果。展品包括被誉为书画国宝的《中秋帖》《伯远帖》《出师颂》(《研山铭》《淳化阁帖》和子龙鼎,陈国琅藏书、龙门石窟佛头等国宝。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的藏书活动1988年,中国著名的“藏书之乡”常熟,首先成功举办了“当代个人藏书十佳”评比,被选为“十佳”榜首者的藏书量达到1.5万余册。至90年代,当地又续办了第二届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6.
《集邮博览》2003年第1期刊出“文献”戳,我正好得到“藏书”戳,撰稿凑趣。  相似文献   

7.
从《集邮博览》里,我相继品味了“文献”、“藏书”地名戳。有趣的是,我身边珍藏有“书生”邮戳。据《辞海》和四角号码词典介绍,书生旧指儒生、读书人、知识分子。这三枚地  相似文献   

8.
王家龙 《收藏》2006,(5):116-117
三年前,有位外地朋友登门造访,我带他参观了我的十几柜藏书,置身于琳琅满目的画书包围中,我们畅谈各自的收藏经历。告辞时他感慨地说:“我想送您一副对联:上联‘五十年执迷不悟’,下联‘大半生乐此不疲’横批‘藏小人书’。”  相似文献   

9.
明“天启通宝”铸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小平、折二、折十等。“天启通宝”四字楷书,小平钱除光背外,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多种文字。笔者藏一枚“天启通宝”光背小平钱。钱径24毫米,穿面径4毫米、背径5.5毫米,厚2.5毫米,重6.7克。黄铜质地,钱体厚重,包浆自然,有流通磨损且边缘受重击变形之痕,是开门的传世品。  相似文献   

10.
吴言 《收藏》2009,(1):117-118
胡绳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史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95年4月,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胡绳第三次莅临湖北襄樊视察工作时,毅然决定将毕生所藏图书捐赠襄樊市图书馆。1996年4月,胡绳专程从北京护送部分书刊资料如期来到襄樊。在襄樊市图书馆内设的胡绳藏书馆里,他拿着《汉魏丛书》等线装书说:“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懂得一些古籍知识,要组织人员学习、研究馆藏文献,现在这些善本书籍很珍贵的。”  相似文献   

11.
何文秀 《收藏》2006,(2):86-87
中国的藏书文化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有过许许多多的藏书大家和藏书楼。如清宫的“天禄琳琅”、民间的“天一阁”“铁琴铜剑楼”“过云楼”等等。过些藏书楼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困惑的是,历史上儒文化正宗、藏书历史最为悠久的曲阜孔府的藏书,相对名气却不大,今人也几乎见不到孔府藏书的遗存。  相似文献   

12.
何槐晶 《收藏》2006,(8):44-47
十年浩劫期间,全国的文物、古旧图书字画、文房四宝遭到灭顶之灾,浙江省也不例外。“文革”初期,“红卫兵”破“四旧”之风刮起,全省机关、学校、社会团体藏书,私家藏书,甚至地市县图书馆所藏古旧图书,都被视作“四旧”而予抄没。当时抄没的大批古籍,有的被当场点燃烧毁,有的则被送到造纸厂作为造纸原料。仅当时杭州华丰造纸厂搜集到作纸浆原料的古旧图书就如小山头一样堆了几十堆。我们闻讯后曾想去联系抢救一批有价值的古籍图书,因顾虑人力、经营、运输等困难较多,未敢轻动。在武斗较严重的地方,“造反派”占领图书馆,以大批古籍图书作为掩蔽物,随意搬动、踩踏。我作为一名古籍工作者,所见所闻,实在令人痛惜。  相似文献   

13.
拜读吴荣先先生大作《文献集邮先藏后用》(载《中国集邮报》总779期第6版,以下简称“吴文”),又回过头来重新拜读喻金刚先生大作《集邮文献的藏与用》(载《中国集邮报》总770期第5版,以下简称“喻文”),两位邮坛名家道出了自己对文献集邮活动的真知灼见,是值得每一个有志于此的人认真学习的。喻文强调只藏不用“是对集邮文化的一种间接阻滞”,“是不利于  相似文献   

14.
《上海集邮》去年第10期《世展琐记》(下面简称《琐记》)中的“试验类的评审”(19页)一节,虽然文字不多,却值得一读,因为它所讲内容不但是“中国’99”上观看者最多,也是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而且更是从评审角度具体地介绍了“内幕”以《琐记》来回顾“中国’99”的试验类展品,小仪了解到这次给奖的缘由,还能从中揣摩开放类展品的内涵,对今后开展开放类集邮活动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郎菁 《收藏》2013,(11):88-91
李问渠是民国时期寓陕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陕西省图书馆善本藏书中有数种李问渠旧藏。  相似文献   

16.
李欣宇 《收藏》2011,(4):79-84
古籍鉴赏是雅事韵事,以鉴赏为目的的收藏过程也充满着他人难以领略的情趣。爱之愈甚,藏之愈殷。历来藏书家无不好古敏求,多在自己的藏书上钤盖精致古雅的藏书印,朱墨辉映,使藏书增色,更具垂绪源流、印鉴作证之功能。藏书印勃兴于两宋,至明清两代图书日富,藏书日繁,更替日频。一些较知名的藏书家每得好书,把玩珍赏之余,必钤印书上,开卷一乐。  相似文献   

17.
韦力 《收藏》2016,(1):88-91
天禄琳琅旧藏之书一直是古籍拍卖的热点。这些年来,虽然上拍的天禄琳琅旧藏大多是残本,但都卖出了很高的价格。这让我觉得人们对天禄琳琅旧藏书的追捧,已经超过了书本身的价值,而是作为某种象征之物来看待。天禄琳琅旧藏有两个特征,一眼就能辨识。首选是封面,天禄琳琅旧藏之书封面大多用五色织绵,而这种织绵,今日所见者仅用在天禄琳琅旧藏之书上。其次就是所盖藏书印,每册都钤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和"天禄琳琅",  相似文献   

18.
螳螂拳相传是明末人氏王郎所创,但有关王郎的生平事迹、创拳经过已无稽可考。据《莱阳县志》卷三《武术》(1935年版)中记载:“习螳螂术先是小赤山李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遁。越数月,秉霄  相似文献   

19.
鸡公山     
杨长松 《上海集邮》2000,(11):15-15
1999年发行FP10《河南风光》邮资片,其中第2图为“信阳鸡公山”。河南省邮政局启用“鸡公山”风景日戳。鸡公山地处豫鄂交界处,素有“青分楚豫,势压嵩衡”之称。 鸡公山的主峰板晓峰两侧有灵华山和长岭,宛如  相似文献   

20.
因关注《养生三记》一书及向作者提问的新读者比较多,本刊将重新刊发《“养生三记”作者答读者问》一文,敬请收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