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2017,(6)
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用玉历史最久远的民族,古代玉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宝鸡不仅是闻名中外的青铜器之乡,也是早期玉器的重要出土地,1974年至1984年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宝鸡纸坊头、竹园沟、茹家庄三地发掘西周国墓葬27座,出土玉器500余件,大批精美的西周早中期玉器得以重见天日,令世人惊叹。历时三年的精心筹划,2016年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了专题陈列"明  相似文献   

2.
袁锦岚 《收藏》2010,(2):102-106
考古工作者1974年在陕西宝鸡市南郊茹家庄发掘了一处西周中期[弓鱼]国贵族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等。其中的动物玉雕品:数量大.品种多,为西周墓葬发掘所罕见,也为我们认识西周中期玉雕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现就这批动物玉雕品的造型、用料、雕琢工艺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周玉蚕     
刘明科 《收藏》2014,(19):88-90
20世纪70年代,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宝鸡茹家庄发掘了一处西周(?)国墓地,不仅发现了成套青铜礼器以及包裹器物的丝织品和刺绣品,还发现了比殷商时期造型更加逼真的玉蚕。这是一处没有被盗、保存完好的西周贵族墓地,馗国不见史料记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后来  相似文献   

4.
西周玉蚕     
刘明科 《收藏》2014,(10):88-90
20世纪70年代,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宝鸡茹家庄发掘了一处西周(?)国墓地,不仅发现了成套青铜礼器以及包裹器物的丝织品和刺绣品,还发现了比殷商时期造型更加逼真的玉蚕。这是一处没有被盗、保存完好的西周贵族墓地,馗国不见史料记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5.
陌北 《收藏》2007,(8):168-170
陕西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地上、地下文物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这里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良好传统。作为文物大市——宝鸡市的诸多重大考古发现,例如,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西周早期[弓鱼]国墓地茹家庄遗址、岐山董家村西周青铜器窑藏等,都是由当地农民群众发现后及时报告而得到科学发掘的。  相似文献   

6.
杨海青  常军 《收藏》2014,(11):80-83
西周玉器之精美,一直为古玉爱好者所看重。三门峡虢国墓地作为西周晚期墓葬的代表,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质之好、工艺之精、种类之全、价值之高,实属罕见。尤其是龙形玉佩饰,其造型、刻工和纹样等具有时代风格,为众多古玉研究和收藏者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7.
杨峰涛 《收藏界》2014,(11):27-34
应国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有关它的历史,古代文献记载的很少。据史书记载,应国为周武王之子——应叔的封地,也就是古应国的所在地。及至春秋早中期之际,楚国消灭了应国,占据此地直至战国中期。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一带,应国墓地是专门埋葬应国贵族的公共墓地。应侯爯墓位于整个墓区的南端,据有关专家考证,应侯爯墓的时代在西周中期,此墓保存较为完整,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应侯爯墓出土随葬器物1277件(颗、枚、片)。  相似文献   

8.
汉螭纹玉佩     
崔兆年 《收藏》2006,(4):88-88
春秋龙凤玉戈是在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洛阳西南约十多华里某地。其出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是一农民在自家后院开挖沟渠时发现的。玉戈和田玉质、鸡骨白包浆微黄,长11厘米、宽7.5厘米、厚0.7厘米(图1)。  相似文献   

9.
宋笑飞  边境 《收藏界》2010,(6):47-52
戈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兵器,渊源甚早,其前身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石镰。戈靠钩杀、啄击以制敌,称为"勾兵"。玉戈是一种特殊质地的戈,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国家文明即将产生的历史时刻。玉戈结合了美玉高贵、润泽的秉性和武器威严、杀伐的气息,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6,(7)
正虢国墓地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南望崤山,北濒黄河,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诸侯国公墓。整个墓地占地32.45万平方米。从1956年发现至今,虢国墓地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已清理了252座墓葬、7座车马坑和3座马坑,出土各类文物3万多件。虢国墓地发掘出土的玉器近万件,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齐全,玉质优良,工艺精湛,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如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7,(5)
正虢国墓地位于河南三门峡北部的上村岭,是周代诸侯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从1956年发现至今,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250多座,出土了33000余件(套)珍贵文物。出土玉器数量众多,尤其是精美的仿生动物玉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中虢仲和虢季两位国君墓共出土了6件龟形玉饰,而且分属于不同时代,即商代和西周各3件,它们为对比研究龟形玉饰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为研究探讨西周玉器提供了实物和标准器形。  相似文献   

12.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是一处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人员发掘了墓地中的5座墓葬。其中的2号墓出土了一件俏色玉鱼鹰,是西周时的艺术精品。此玉鱼鹰编号M2-1 7,通长5.2厘米,宽3.6厘米,厚0.6厘米。首部有钻孔,为两面钻。鱼鹰呈青黄色,正面微鼓,背面少凹。  相似文献   

13.
熊建平 《收藏》2012,(3):63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是一处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人员发掘了墓地中的5座墓葬。其中的2号墓出土了一件俏色玉鱼鹰,是西周时的艺术精品。此玉鱼鹰编号M2-1 7,通长5.2厘米,宽3.6厘米,厚0.6厘米。首部有钻孔,为两面钻。鱼鹰呈青黄色,正面微鼓,背面少凹。两面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的雕刻  相似文献   

14.
李郁宏 《收藏》2006,(3):87-88
卣(yǒu)是商周青铜器中的盛酒器。在考古发掘中,卣通常和尊伴出,并大小组合成对。(弓鱼)国三卣是在著名的宝鸡(弓鱼)国墓地出土的三类五件各具特色的西周铜卣。(弓鱼)国三卣装饰、形制等方面具有西周早中期特色。  相似文献   

15.
聂凡  王安坤 《收藏》2013,(15):88-93
1979年12月,河南平顶山市郊北滍村滍阳岭上出土了一件邓公簋,铜簋铭文记载了邓国国君之女适嫁应国的政治联姻事件,平顶山应国墓地因此被发现。据文献记载,应国是周武王的庶子应达所受封的诸侯国,是在周成王时期接受分封的姬姓国之一。据西周铜器铭文记载,西周初期分封的应国国君最初称为应叔,后称为应监,亦称为应侯,还称为应公。或因平顶山应国墓地的大型墓葬被盗的缘故,西周早期的应公铜器自清代以来陆续不断面世,其铭文拓片虽传播较广但相关实物图片或散见于国内外的图书上,或前所未见,终不能窥其全貌。兹将应公诸器搜罗集中在一起予以全面介绍,以供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16.
聂凡  王安坤 《收藏》2013,(8):88-93
1979年12月,河南平顶山市郊北滍村滍阳岭上出土了一件邓公簋,铜簋铭文记载了邓国国君之女适嫁应国的政治联姻事件,平顶山应国墓地因此被发现。据文献记载,应国是周武王的庶子应达所受封的诸侯国,是在周成王时期接受分封的姬姓国之一。据西周铜器铭文记载,西周初期分封的应国国君最初称为应叔,后称为应监,亦称为应侯,还称为应公。或因平顶山应国墓地的大型墓葬被盗的缘故,西周早期的应公铜器自清代以来陆续不断面世,其铭文拓片虽传播较广但相关实物图片或散见于国内外的图书上,或前所未见,终不能窥其全貌。兹将应公诸器搜罗集中在一起予以全面介绍,以供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17.
追夷簋赏析     
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南郊李家窑一带,发现一批数量可现的西周晚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座车马坑及马坑,年代早于上村岭虢国墓地。这批墓葬除了几座出土铜器应为低级贵族墓外,大部分是平民墓。有些墓葬就在上阳城宫殿区内或宫殿区附近,表明与虢国墓地年代相同的上阳城建在一处早期的墓地上。根据古人尊崇宗庙和祖坟的习俗和观念,推断这批  相似文献   

18.
杨爱民 《收藏界》2013,(9):29-31
平顶山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地区薛庄乡北村阳岭上。阳岭的南段是沙河支流应河的东堤岸,南端濒临白龟山水库,西隔应河与应山相望。应国墓地发掘墓葬500多座,其中两周墓葬80多座。本文将西周早期中小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选介如下,以供大家赏析:  相似文献   

19.
杨海青  常军 《收藏》2014,(21):80-83
西周玉器之精美,一直为古玉爱好者所看重。三门峡虢国墓地作为西周晚期墓葬的代表,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质之好、工艺之精、种类之全、价值之高,实属罕见。尤其是龙形玉佩饰,其造型、刻工和纹样等具有时代风格,为众多古玉研究和收藏者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实例。人龙合纹佩(图1)出土于墓主人虢季(虢国国君)的颈部。通长4.6厘米,宽3.7厘米,厚0.5厘米。青玉质,全部受沁呈灰白色。正面上鼓,背面略凹,中部有一圆形穿孔。正面饰连体双首龙纹,龙首分别朝向两端,其中一端龙纹有弯曲桃形耳,椭圆形眼,长鼻高扬,獠牙末端饰一人首形;另一端的龙首长角上卷,椭圆形眼,长卷鼻。人龙合纹佩(图2)出土时位于墓主人梁姬(国君夫人)的右肩  相似文献   

20.
杨海青  常军 《收藏界》2014,(12):20-25
西周玉器之精美一直为古玉收藏者所看重,而周代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玉质之好,工艺之精,种类之全,价值之高,实属罕见,这为众多古玉研究和收藏者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实例。这里仅就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十件龙形玉佩饰做一介绍,以飨读者。人龙合雕佩(图1)长4.6厘米,宽3.7厘米,厚0.5厘米。→出土于M2001墓主人虢季的颈部。青玉。全部受沁呈灰白色。正面上鼓,背面略凹,中部有一圆形穿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