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教育创新改革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可通过生动,直观的声音形象和风韵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去激励学生,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音乐传承式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或者先视唱曲谱再唱词,干巴巴的,让学生被动地学,呆板地学,甚至不想学,诱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这种方法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相似文献   

3.
王莉 《快乐阅读》2013,(19):100
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课本知识,简单地去教一句学一句,学生在这种教唱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创造力。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的因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正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才能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那么,在音乐活动中是如何去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呢?我认为,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美育是重要的。我国早期教育家冯德全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下面的情景:老师唱一句,学生牙牙学语模仿一句,老师吃力地讲,学生硬着头皮听,教师为了让学生专心地听,情绪激动,手舞足蹈,学生却十分被动,难得  相似文献   

6.
教唱新歌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教唱法教唱法,即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直到将一首新歌完全教会学生为止。教唱法又有两种教法:一种是先教歌谱,教几遍后再教歌词;第二种是不教歌谱,直接教唱歌词(落后于第一种)。教唱法整个教唱过程,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教唱法,学生不用全神贯注地去看乐谱、记乐谱,不用考虑分析音的长短、音的高低(这些都有老师代劳),学生不用花费很大力气,一首小歌半节课就能唱会。表面看,似乎教学效果很好,其实它是一种较笨的教学方法,没有从根本上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唱、如何去唱的问题,省去了最关键  相似文献   

7.
音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自身特点的体现。音乐艺术是以人为载体,直接作用于人的礼觉、听觉、动觉,即由感官接受而直抵肌体深入的艺术。因此,其教育过程必然具有较强的参与特征,学生只有亲自去弹、去唱、去舞动,通过自己亲身的动觉感爱,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和把握艺术美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曰“零起点”。所谓“零起点”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假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无所知,教师授课从零开始的一种现象。有一次听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教师教一首名叫《上学歌》的歌曲,而学生没等老师教,却异口同声地唱了起来,而且很完整。教师对此不屑一顾,毅然按自己的教案一句一句地往下教唱,不一会儿,学生则兴趣淡泊。原来,学生在学前班就已经学过此歌了。这种“零起点”带来的很可能是“零兴趣”和“零思维”,所以,教师只  相似文献   

9.
听唱法、视唱法是中小学唱歌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法应遵循《大纲》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的可接受性原则。而笔者以为,唱歌教学法尚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以其通过唱歌教学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就此略述管见。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续至今将听唱法演变成所谓的口串教学法,即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或教师弹奏一句学生唱一句。这种破句教唱有损于歌曲的整体形象,学生处于“要我学”的消极思维状态,如此鹦鹉学舌式地教唱不利于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难以达到《大纲》关于每年学会唱几首教材歌…  相似文献   

10.
唱歌是用人声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它能展现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唱歌课上,当歌曲的旋律在高低起伏、动静变换、松紧交替和快慢对比中展现其独特魅力时,能激起孩子们情感的波澜,让孩子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跌宕。可是,我们的唱歌课如果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师一句学生一句,从头至尾死记硬唱时.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可是纵览现在的音乐课,从国家优质课到普通的音乐课,歌唱教学注重大家一齐唱,很少个别学生演唱。难点句更是如此了,哇哇几声听上去,似乎都解决了,但是让学生独唱,那就不堪入耳了。学生平时学了教材中很多歌曲,但到了期末,没有一首会背唱的,也没有一首唱得完整的。在背唱中经常会出现失误,如唱错歌词、忘记旋律、与伴奏分家等,所以便形成了齐唱容易独唱难,跟琴容易清唱难的奇怪现象。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区别。长期以来.初中音乐课考试通常是简单唱一首歌或是做一份乐理试卷,然后老师给个分数。这样的评定显然是不全面、不公正、不科学的.更谈不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一、应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像《十送红军》、《保卫黄河》、《让世界充满爱》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从人声分类看.独唱又分为童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从基本音区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区的不同。音乐教师是女性的.唱不了男声: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声。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多媒体手段.  相似文献   

14.
梁晓娜 《山东教育》2005,(1):103-104
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吮吸着素质教育的甘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应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的刻板的满堂灌。而是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儿歌引出的回忆(散文)张永丰“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儿时的歌谣,多半都唱不成一句了,只有这首歌,我一直完整地珍藏在记忆的深处。因为教我唱这首歌的人,.曾在我童稚的心中,留下了太深太深的印象,怎么也抹不去。这个人叫宁志兰,是当...  相似文献   

16.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背唱歌曲,并且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背唱数目。要求学生背唱歌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累一定的歌唱曲目,通过学习音乐,让学生有能力使用歌唱的方法去自信地展示自我,用歌唱的方法去与人们沟通交流,培养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对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实际上学生积累歌曲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曾经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测试,请他们说出六年音乐课学过的歌曲,背唱指定的三首歌曲。70%的学生不能准确、完整背唱。每学期的歌曲测试,有一部分学生总要拿着书本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教会学生“视唱”,而没有教会学生“背唱”。不能完整地背唱歌曲,意味着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和有表情地歌唱。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推动人们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采取怎样的教学法去提高学生的趣味性.怎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就极其重要了。而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教师应如何起主导作用.去达到教与学目的。可以从下几点去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霜 《江西教育》2004,(15):84-84
音乐作为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尽管创作手法不同,形式风格各异.题材体裁有别,但每首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现实意义和感情色彩,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曲目选定,更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启发讲授外.应更多地引导学生从听、想、唱、奏和表演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音乐.把握形象,掌握内涵,体会意境,做到以美诱人.以情感人,现身说法地启发学生树立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9.
郭辉 《湖北教育》2005,(7):122-122
“郭老师,这次的音乐考试怎样考呀?”“郭老师,这次考试是不是自己选喜欢的歌曲唱?”“这次考试是一个人唱还是几个人唱呀?”“能不能自己给自己打分?”……随着期末的来临,学生们又开始关心音乐考试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音乐考试与别的学科考试不一样,学生不能一起同时进行测试,老师一边要听考试学生的演唱,一边要管理其他学生.显得很被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以前也变换过很多考试形式,如开音乐会、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音乐对于我们每一个高中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许多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还欠缺,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不重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让我们的学生喜欢它、重视它,从中真正地体会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一、新颖的教学方法,增添学生兴趣当我们走进教室时,我们不必像小学教师那样抽查学生会不会唱上一节课的歌曲,不用一句一句地带着学生学习唱歌,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和教师就像朋友一样,这样我们可以共同用心来感受音乐,千万不要拘泥于陈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