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开片,具有官话的共性,又具有方言的个性。中古精见两组声母分化出如今普通话中舌面音音t?、t?‘、?,而在郑州方言中古精组声母不分洪细仍读ts、ts‘、s,见组声母洪音前仍读读作k、k‘、x,细音前分化为t?、t?‘、?。  相似文献   

2.
平南县大成话的二十二个声母对中古汉语声母系统有继承也有超越,对中古声母在大成话的演变情况作分析,可总结出大成话声母的中古来源以及大成话声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参照《方言调查字表》对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四川大邑方言中的读音进行分析,揭示其演变规律。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大邑方言中基本合流为舌尖前清声母ts、ts‘、s,基本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声母t?、t?‘、?一致。部分声母例外读音的发音部位与普通话相同,发音方法上稍有差别,是语音历时演变不规则在共时层面的反映。还有极个别字不符合大邑方言语音演变规律,读音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发音相同,原因尚待考证。  相似文献   

4.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纽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是不同的,它们的演变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方言调查字表》中古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以论文《安徽庐江方言音系》为根据,简介了庐江地理和方言,以文中考察的顺港乡为代表点的庐江城关片话的读音为准,把《方言调查字表》所收录的中古知、庄、章三组声纽的字的庐江城关片话的今读音列表,归纳讨论了它们在庐江方言中的演变.还分析了庐江方言读ts、t 的类型,并指出且分析了庐江方言把普通话里声母是t 组的字的一部分读成ts组的现象和原因,最后指出了操庐江方言的人们学习普通话时要如何注意分辨t 组和ts组。提高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5.
唐墩话影疑母开口呼字的声母主要有[?][?]两种。中古以前,唐墩话中影母为[?]声母,疑母为[?]声母;中古以后,影疑母逐渐合流为[?]声母;后可能由于[?]声母的不稳定性和音系结构格局的稳固性导致语言发展的形式有限,使唐墩话的语言演变中出现“逆向音变”现象,其影疑母开口呼字的声母又统一变为[?]声母。近几十年来,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影响下,唐墩话影疑母开口呼字的读音产生了不断向普通话靠拢的“进行中的变化”,表现为随着年龄递减,[?]声母的使用比例降低,[?]声母的使用比例增加,部分字的韵母中出现i介音,但由于“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字向普通话靠拢的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简单地描述了溆浦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然后对中古的声母、韵母、声调在该县汉语方言中的今读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最后总结其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重庆话中有鼻音声母[η]。而具有[η]声的这部分字,在北京话中却为零声母。本文通过对比二者在读音上的差异,探寻重庆话[η]声母的来源以及演变规律。得出重庆话[η]声母来自于中古的影母与疑母;来自疑母的部分保留了中古读法;来自影母的部分转入了疑母。并随其读[η]声速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语音调查,发现北海话有声母24个(包括零声母和自成音节的声母),韵母43个(自成音节的[m][η]未计算在内),调类7种。主要特点是声调保留了古人声调;声母存在较特殊的舌面前鼻音[n]和舌尖前边擦音[],与中古音声母比较,大致呈现浊音清化演变趋势;具有粤方言的特色韵母——塞尾韵,分别以辅音[t][p][k]结尾,但缺少撮VI呼韵母。  相似文献   

9.
一、文中以“~”代替字头。二、方言中有音无字的词(或词素)借用同音字需注的地方,用括号加注。三、本文字头以声母为序。排列顺序是:p p′m f v t t′n l k k′(?) x (?) ts ts′s φ。四、呼和浩特有四个声调:平声[(?)]31调,上声[(?)]53调,去声[(?)]55调,入声[(?)]32调。五、文中未考的字,用通用字形。有些字,虽在《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考》  相似文献   

10.
灵山横州话与北京话音系有较大的差异。声母方面,灵山横州话有声母[n η ],没有声母[st s sh s z],声母[f t t h ]为二者所共有,但与韵母的拼读情况不一致。韵母方面,灵山横州话比北京话多了12个韵母。灵山横州话没有舌尖元音韵母[ ]和卷舌元音韵母[ ],有丰富的带辅音尾[m n η p t k ]的韵母和声化韵母[m η],[ou]为二者所共有韵母,但所辖的字不同。从调类来看,灵山横州诂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上阳入、下阳入十个调类,比北京话复杂。  相似文献   

11.
语音的一切演变都是制约性的变化。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中的读音演变,中古芷母、定母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以论文《安徽庐江方言音系》中以顺港乡为代表点的庐江城关片话的读音为准,按照《方言调查字表》中古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把《方言调查字表》所收录的中古声母芷母、定母的字的庐江城关片话今音,列表、归纳、分析中古监母、定母在庐江方言今音中的演变及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语音的一切演变都是制约性的变化。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中的读音演变,中古並母、定母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以论文《安徽庐江方言音系》中以顺港乡为代表点的庐江城关片话的读音为准,按照《方言调查字表》中古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把《方言调查字表》所收录的中古声母並母、定母的字的庐江城关片话今音,列表、归纳、分析中古並母、定母在庐江方言今音中的演变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平南话音系的重建,发现平南话中仍有中古入声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中古入声字在平南话中的声调和韵母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发现平南话的入声调归类与中古声母的清浊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平南话入声韵介音和主元音的演变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如实描写门源汉语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进一步分析门源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同时将门源汉语方言的声、韵、调与中古音进行比较,揭示语言演变中的一些规律,从而求出门源汉语方言的音系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六甲话的突出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一般不送气;有[m p t k]韵尾;声调10类,古四声各依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类,入声的阴阳两类又各分上下.这些特点跟勾漏片粤语的玉林话十分吻合.本同音字汇收了3200多个.  相似文献   

17.
南城是《广韵》作者陈彭年的故乡。南城话属赣方言抚广片,内部多差异但能通话。本文以县城所在地建昌镇话为基础,它使用人口最广,是南城话的代表。南城话共有声母十八个:[P]、[P‘]、[m]、[f]、[t]、[t‘]、[n]、[l]、[ts]、[s]、[t(?)]、[t(?)‘]、[(?)]、[k]、[k‘]、[η]、[h]和零声母[φ]。现将南城方音声母分成七组依次论述。同时为了比较的方便,亦将南城方音六声调列出:阴平调11,阳平调35,上声调51,阴去调3,阳去调24,入声调5(注于例字音标后)。  相似文献   

18.
从灵山横州话与中古音系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古声母的演变特点为:古全浊声母在灵山横州话中全与清音合流;微母除个别字外,其它均读重唇[m]声母;少数非敷母字保留重唇音[P][ph];古心母字多读[φ];中古声母分化普遍,大都读成了两个以上的声母。今韵母的洪细对声母的演变有一定的影响:中古韵母分合情况非常复杂,中古一个韵母,灵山横州话往往分化为多个韵母,而从灵山横州话角度看,一个韵母往往来自中古多个韵母乃至十几个韵母;有[m]韵尾,[Ptk]韵尾齐全,与中古相应的摄对应基本整齐;古四声演变很有规律,古四声依声母的清浊分阴阳两类,入声的阴阳两类各分上下。  相似文献   

19.
中古知照组及日母开口三等逢[(ι)、γ]韵母的字在临渭区东西两塬读作舌叶音声母,中古书禅日今其他韵母字也读作舌叶音声母.中古溪群2声纽普通话及西安等处读作[t(e)h]声母的字,东西两塬也读作舌叶音声母.  相似文献   

20.
引言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历来被认为是粤语的大本营,是粤语的主要根据地,而粤语在汉语族群中,又被认为是音韵最复杂的语言。它有九个声调,87个韵母,而且较严整地保留了一套被称之为“阳声韵”的鼻辅音韵尾—m、—n、—η,和一套被称之为“入声韵”的塞辅音韵尾—p、—t、—k。由于有这两套辅音韵尾的存在,所以,通常被一些人把它同代表中古汉语音韵系统的《广韵》联系起来,认为粤语是中古汉语音韵的“活宝库”,它汇集了《广韵》音系的大全,凡《广韵》里有的,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