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新闻板块、民生新闻栏目的大量涌现,播音员主持人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播”新闻正受到“说”新闻的挑战,一时间,“说”新闻成了一种时尚潮流。那么,怎么把新闻说好,播新闻和说新闻是否格格不入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4.
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社会新闻占据一定量的比重。社会新闻引人关注,也容易引出争议,因此,把握好社会新闻的“量”与“度”,是新闻采编人员要认真细致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栗志涛 《新闻三昧》2000,(11):33-33
报谓“小新闻”就是与全国性的“大新闻”相比发生在某局部范围内的新闻。所谓写大“小新闻”就是提升发生在局部范围内事件的新闻价值,使其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基层通讯员经常接触的就是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那么如何才能把我们身边的“小新闻”写大呢?第一要注重研究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当前的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局部工作在全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播报”一直是新闻的传统表现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新闻节目的播音员字正腔圆,语势稳健,非常讲究分寸感。但是,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与传统的“播新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新闻只有“播”这一种形式,因此,“说”确实让人感到新奇。  相似文献   

7.
培植新闻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成为西方大众传媒流行的报道方式和常用的新闻再现技巧。由于西方新闻界对这一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加上“培植新闻”与我们所忌讳的“制造新闻”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人们始终对此有所顾虑,也就很少有人去“碰它”和  相似文献   

8.
王寒清 《青年记者》2007,(14):67-67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孰是孰非,是时下争论不休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新闻策划可以,但策划新闻不可以。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并且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对此的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面对一条新闻时,必须分析判断其价值的大小,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能使记者准确地抓住关键、抓住重点,捞到“大鱼”、“活鱼”。 新闻价值判断力是在新闻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但又不是无迹可寻。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种“比较”的方法便可用来判定一条新闻的价值。这种方法可概括为八个字,即“望上、视下、纵观、横看。” “望上”,就是看看自己手头的新闻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是否是当前或一段时期以来的宣传主旋律。具体到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又要看是否是他们工作的主要方面。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性的…  相似文献   

10.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1.
苏杭 《记者摇篮》2006,(9):57-57
让硬新闻“软些、再软些”,寻求新闻的大众性、多样性、可视性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今新闻人的共识。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笔者感到,要达到新闻的“软化”,实现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还必须有附着力、观察力和译制力这“三力”作支撑,从而真正实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2.
“导向论” 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家办报”以及政治家办台、办刊的具体体现。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导向论”。 “导向论” 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是新闻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 新闻舆论要讲导向,导向要正确,要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这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闻传媒的负责人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1、导向是政治家办报的体现。 首先提出“政治家办报”的是毛泽东同志。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对吴冷西同志谈到“去年”的“头脑发胀”、“大谈共产主义”、“谁也没有注意价值法则,可是…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边缘新闻”?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在新闻理论教科书中未见过,这一名词只不过是生造而已,主要是由边缘学科引发的联想,即发生在“工,农,兵,学,商”行业之间,或捕捉在“党群,政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经济”诸领域沿边界线或交叉点上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基层通讯员,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新闻线索,获取新闻资源。在近几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我渐渐摸索出一条新的“捷径”,那就是到简报里“淘”新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资源共享越来越普遍,新闻媒体的域外新闻事件报道也日益增多。所谓“域外事件”,主要指发生在本地以外的新闻事件,它是相对本地新闻而言的。对地市报来说,在“厚报”时代,要增加信息量,拓宽报道视野,最大程度地吸引读。除了抓好本地新闻的报道外,域外事件的报道也不可小视,而要在域外事件的报道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关键要在“关联度”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6.
赵太常 《传媒》2002,(11):28-29
关于“基本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人们或有关部门评价一件新闻作品时,常常使用“基本真实”或“基本属实”这两个用语。“基本真实”与“基本属实”其实是一个意思。 那么什么是新闻的“基本真实”呢? 首先,要弄清“基本”一词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基本一词的解释有4条,即;①根本;②根本  相似文献   

17.
新闻之“德” 新闻人“掌握”着被称作“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的新闻传媒——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机关”。新闻舆论引导人们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从某种意义说,舆论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新闻人的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  相似文献   

18.
郝滢 《新闻三昧》2004,(9):26-27
“说新闻”又叫“聊新闻”、“侃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这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先后被各地电视台、电台的新闻类节目所采用,打破了“播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凤凰卫视的《小莉看时事》、(《时事直通车》、楚天电台的《事事关心》等。“说新闻”是  相似文献   

19.
许厚今 《新闻世界》2004,(12):38-39
江泽民新闻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新闻“贴近性”思想,深刻而具体。学习实践江泽民新闻“贴近性”思想,对于当前遵循“三贴近”要求,进一步密切新闻舆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学上.“硬新闻”的概念指的是具有广泛社会关注度的时政、经济、政府工作方面的重大新闻。相对于娱乐消遣性的“软新闻”而言。“硬新闻”更多地表现出题材重大、信息深化、影响力大等特点.如时政要闻,政策解读、热点话题、深度报道、重大事件、舆论监督等。近二十年来,新闻竞争从“软新闻”领域发韧,使得一批都市报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