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语文独立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贫弱,1899年资产阶级改食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皇帝,痛陈科举之弊。其弊端连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而后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又恢复了原样。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时值八国联军入侵(1901)、日俄战争爆发(1903),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不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实施教育改革,随之产生了新的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11,(6):F0004-F0004
合肥市育新小学创办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2月,名为合肥县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时合肥最早创办的小学之一。1932年,更名为合肥县立旸谷小学;1949年改称合肥市立第五小学;1953年改为双井巷小学;1967年正式更名为合肥市育新小学。  相似文献   

3.
废科举与兴学堂是晚清教育改革相辅相成、同步运行的两大工程,也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步骤.新式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办学主体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以及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等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促使“高度合一”的政学关系开始松动,而且也唤醒了现代教育的主体意识.全面考察科举革废这一历史进程是正确认识现代教育主体意识诞生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以科举取士,渊源于隋、唐、屡经数更,延至明、清、已濒衰颓,有识之士皆诟病之。近代以来,无数学子为“废科举、兴学堂”奔走呼嚎、宵旰焦虑尽百年,最终在清末新政的紧罗密鼓中,千夫所指的科举制不疾而死。科举制之废除,时直隶总督袁世凯出了力,世人或少闻,属此文以飨之。  相似文献   

5.
正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的历史要追溯到清道光二年(1822年)创建的钟吾书院。清末维新运动兴起,为顺应废科举、兴学堂的趋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钟吾书院改为钟吾学堂。学堂的课程设置有数学、物理等"西艺"课,旧式教育遂为新兴的学堂教育所取代。翻开中国近代教育史,我们会发现:清政府颁布废科举兴学堂的"癸卯学制"在1904年,现代新式学校南开中学创办于1904年,陈嘉庚的集美系列学校中最早的集美小  相似文献   

6.
一、近代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历程 1898年戊戍变法后,废科举,兴学堂,并于1903年颁布《奏定小学堂章程》,对小学算术课程的育人目标和相应的内容作了规定: 小学算术教学目的:“其要义在使日用之计算,与自谋生计必须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 小学算术教学内容:“当先就十内数字以加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8.
高校招生政策的效率是决定政策有效性的基础,作为行政当局,必须将效率作为其高校招生政策的主要选项之一,这既符合政策的基本要件,也符合现代政府的效率诉求。自1906年废科举,兴学堂的一百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招生政策屡经变换,其间政策的效率诉求和表现也随着政局和时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9.
我校创办于“废科举、兴学堂”的1905年,起初办学思想是“务本求实,重在育才”,上世纪九十年代传承为“育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又提出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努力从学生、教师、学校等诸多方面,追求自主、合作、和谐的发展和成功,从而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李方顺 《江苏教育》2014,(10):74-75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的历史要追溯到清道光二年(1822年)创建的钟吾书院。清末维新运动兴起,为顺应废科举、兴学堂的趋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钟吾书院改为钟吾学堂。学堂的课程设置有数学、物理等"西艺"课,旧式教育遂为新兴的学堂教育所取代。翻开中国近代教育史,我们会发现:清政府颁布废科举兴学堂的"癸卯学制"在1904年,现代新式学校南开中学创办于1904年,陈嘉庚的集美系列学校中最早的集美小学创办于1913年.与南开齐名的春晖中学创办于1921年,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则为更晚的1927年。钟吾学堂的诞生及其以后的办学实践.无疑起到了开宿迁乃至苏北近代教育先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实施了1300年的科举制,在1905年9月2日被终结。随着科举制百年祭成为一个愈来愈近的话题,学术界日益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科举的影响。100年来,众多中外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科举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科举学"这一国际性的专门学问。为纪念废科举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100周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进而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为现  相似文献   

12.
陈兴德 《中国考试》2006,(3):33-37,49
在中国科举史上,围绕是否保留科举制度至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理论论争,其间科举制还曾经数次中断,但总是旋罢旋复,无怪清季有人断言,“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内部统治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面临崩溃边缘,科举制度日益成为批评的中心。其结果导致了1905年光绪皇帝作出废止科举这一“可惊可骇”之举。重新检视科举在近代的遭遇,不能不说当年的“改科举”(主要是取消八股)与其后的“废科举”在观点上有重大区别。废科举后,包括严复、梁启超在内不少学者都对废除科举的做法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清末以来种种对于科举制的以  相似文献   

13.
编辑手记     
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至今--2005年,中国废止科举制度已有100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具体制度中,科举实行之早、历时之久和影响之大是独一无二的。科举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它打破社会分层,使寒门子弟有了向上流动的可能,这种自致性分层比西方先赋性分层有积极的意义。科举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也就产生了研究科举的"科举学"。"科举学"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熔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方面的科举研究于一冶,是一门融会古今、贯通中外的学问。"科举学"必将成为一门专学,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官僚政治 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在1905年9月2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随着科举制百年祭成为一个愈来愈近的话 题,学术界日益重视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 科举的影响。100年来,众多中外学者从不 同学科角度对科举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 "科举学"这一国际性的专门学问。为纪念废 除科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00周年,总结科 举制的千秋功罪,从众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 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为深刻认识中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郴州市一中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其前身是郴州官立学堂,由时任郴州牧的金镜蓉先生牵头创办。学校是在“废科举、兴学堂”的历史潮流中应运而生的。百年间,不管校名如何变更,校址如何迁徙,从诞生之日起,学校便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自1905年,行将谢幕的清王朝下旨废科举、兴学堂至今,经历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兴国”百年耕耘的中华民族,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教师队伍,这是中华民族迎接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然而,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论应需之文金乃茹,崔秀兰,郑蓉芳古代作文教学以科举应试为主要目的,以代圣人立言、仿文言八股为训练内容,将学生禁锢在封闭式的多读多写之中,“以悠久之岁月,练习不可限程收效之作文”,严重与生活脱节,真所谓“缘木求鱼”、“本末倒置”。随着废科举兴学堂...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认识到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首重培养军事和吏治人才,以体用兼备作为人才标准。他主张废科举,兴学堂,育新式人才,重视师资培养和官吏培训。广泛搜罗,兼收并蓄;用人唯才,用其所长;选贤任能,破格提拔是袁世凯用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从汉武帝到清朝晚期,奉行的是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二是从1905年晚清政府做出"废科举,兴学堂"的重大决策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以"注重理性,学术自由"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曲折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总结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开创中国教育和大学创新新局面,是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古代社会里,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个别传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校的教学制度也发展了,出现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论著《大教学论》中,系统地论述了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这个理论的确立,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起了重大作用。在我国,自1901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后,课堂教学也逐步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