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叶澜教授曾做过形象的比喻:我们的课堂教学常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它就是教案、教参与标准答案。新课程中,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抹煞个性、无视生命的教育现象。新课程的日益推进,要求能够展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那么,错综复杂的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
叶澜教授曾比喻:我们的课堂教学常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它就是教案、教参与标准答案。另一只手则更为可怕。即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它无视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而后是所有的思想变得渺小,所有的学习者变得顺服,所有的教育目标变得整齐划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清新的海风。不断冲击着课堂教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渴望获得自由与发展。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使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略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人文因素,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与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现从以下几点,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多元交流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充满灵性,充斥着智慧、灵感的碰撞。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只是根据上课前预设教案进行知识的复制,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灵性和他们在课堂上所闪现的个性的火花,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形成这么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创造,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像、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刨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放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是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作为有生命的人渴望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表现”自己,人们会说教师在“做秀”。如果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呢,大家会赞赏课堂的活跃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是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尊严,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出了表现教育的课题研究,进行了表现教学法的研究与实验。“鼓励学生表现”和“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准则。课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小嘴常开、小手高举、身体常动”使课堂焕发着学生生命的活力。一、表现教学法的内涵(一)“表现教育”基本理念1.…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该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转向了学生,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师应借助课程改革的东风,使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成为一个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呼唤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以激励为手段,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现生命的个性和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教学因激励而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17.
谢燕 《学子》2013,(6):32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习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  相似文献   

18.
印度诗哲泰戈尔曾这样告诫我们:“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但是在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惯性引导下,我们有些学校还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数,只天心孩子的考试成绩,无视孩子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一些孩子不能正视挫折和暂时的失败,在如花的年龄走上不归路。我们的教育应从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开始,让学生有一颗面对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的基点在于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进步,新课程理念就无法落到实处。语新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生命交融的美的情境。当教育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世纪时,作为融32具性与人性为一体的语课堂,需要教师不仅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呼唤人关怀,唤醒学生的人需要和人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  相似文献   

20.
在基础教育的诸多问题中,忽视个性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传授知识。这种课堂教学又常常使得很多教师习惯于手执教鞭在教学中搞“一言堂”,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一刀切”,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位。这种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无视学生的个性、“天赋”和个别差异。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性及本应得到的充分发展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都在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中丧失殆尽。没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良好个性不可能形成。这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促成学生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他们个性中的缺陷——依赖性强,奋斗性差,唯唯诺诺,听凭摆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