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紧随时代与政治的时政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民生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大进步,是新闻贴近群众的一个最好说明,也是时代进步、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但笔者认为,无论是针砭时弊敢揭盖子的社会新闻,还是关注百姓庸常琐碎生活的民生新闻,都是老套新闻的衍生品,机位并没有动,只是从俯拍到仰拍。应该说,是新闻的改良不是新闻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的热潮刚刚过去,电视新闻据说已进入到“后民生”时代。这意味着,对于关注中国新闻改革的人们来说,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又形成了。不过,回过头静下来想想,有些问题还有待澄清。所谓电视民生新闻,从新闻素材、聚焦范围,以及报道方式来看,明明就是社会新闻,明明就是地方性新闻。①为什么从业者却要冠之以“民生新闻”?对民生新闻,尽管有不少批评意见,但整体而言,人们不仅认可了民生新闻的提法,而且对这种新闻类型寄予厚望。李幸认为,肇始于南京地区的民生新闻是“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3.
李博 《新闻世界》2009,(11):23-24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新闻图片化使读者实现了从“读报”到“看报”的重大转变,由读到看,仅一字之差,凸显了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重要性。处于中国报业“第三极”的地市报,在“非典”报道中独树一帜,重新关注民生,将本土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地市报的社会新闻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后起之秀,但其社会新闻摄影,缺图片、缺摄影记者、缺新意等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发挥新闻摄影独特作用,是各地市报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后民生时代”是民生新闻话语体系中针对受众在社会中定位而诞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通过对具有社会意识的受众群体进行媒介概念范畴下的界定,有助于民生新闻的定位和价值研究的准确开展。“后民生时代”也是一个时间范畴,公众影响力的扩大、诉求的增多是“后民生时代”的典型特征。一是“后民生时代”中公民社会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实践: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民生新闻正变得炙手可热。但民生新闻的许多问题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共识。其中,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分类学上的社会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笔以为,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民生新闻究竟能否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这类核心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实践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谢红娟 《新闻窗》2014,(3):16-17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民生新闻迅速发展,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打起了“民生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技术采写、采制民生新闻,推动了社会进步,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各媒体间新闻竞争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走过人见人爱的贴近性初期,已进入到过于琐碎化而屡被诟病的阶段,虽然离主流新闻渐行渐远,但在曾经的辉煌和依然可观的收视率下.我们的从业人员仍对民生新闻的“变身”犹犹豫豫。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压力,又使得有限的创新举步维艰。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必须从目前游离主流肆意奔突的“黑马”状态走出来,主动向主流媒体的主流新闻靠拢,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审视社会趋势,在权威性上做出大模样,从公信力中寻求大突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民生新闻正变得炙手可热。但民生新闻的许多问题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共识。其中.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分类学上的社会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民生新闻究竞能否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这类核心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实践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单调的时政新闻到丰富的社会新闻再到贴近市民的民生新闻,几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在不断探索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日益走向成熟和多样。无论学界还是业界,大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后民生新闻时代,电视新闻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电视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社会公信力带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文从民生新闻为何突然"变热",本色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立身之本,强化监督是民生新闻的实力风向标三个方面,分析了民生新闻变热的成因,阐释了做本色新闻、走平民路线、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监督敢于同腐败现象、官僚主义作斗争,是衡量一个媒体公信力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1.
苏红 《报刊之友》2011,(9):51-52
我国的新闻在经历了政府新闻时代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以“民生”为主的民生新闻时代,近几年又跃起了以“公民”为主的公民新闻时代。公民新闻风起云涌,新闻专业主义也面临着更大挑战。本文从两大方面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与“公民新闻”时代之差异性变化。指出“公民记者”已经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媒体符号。应当更好的发挥职业记者及“公民记者”的作用来完善社会新闻,更好的为党、政府及人民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2.
刘志奇 《新闻世界》2013,(10):169-171
民生新闻题材广泛,是一座新闻富矿,但我们要挑选最适合社会需要、群众需要、时代需要的东西。我们要选择让社会、群众、时代接受的东西,并产生良好影响,这样方能有益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是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渠道,通过民生新闻构建的公共生活空间能够满足公众各项诉求,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需要在媒介价值和媒介定位上重新考量,需要公众、新闻从业者改善角色定位,充分挖掘公共新闻在民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它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民生新闻重在“民生”,与民众利益相关,围绕民众生活展开新闻事件、现象,有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民生新闻遍地开花,各大媒体上都能寻觅到其身影。它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置身于百姓立场,对热门社会事件进行评论,充分体现出对百姓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兴起和发展使地方新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民生新闻也努力寻求与时俱进的新路,以契合时代需要。而"走转改"活动的实施无疑为民生新闻指明了方向,成为其发展、改进的根本所在。本文立足于当下的"走转改"活动,分别阐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深刻要义,以阐述"走转改"对民生新闻的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可以理解为“反映民众生计的新闻”。而从广义上说,所有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民生新闻它涵盖了被赋予民生精神与民生情怀的所有新闻。民生理应成为新闻媒体所恪守的社会责任、坚持的目标模式、追求的理想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该选些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素芬 《青年记者》2007,(12):18-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闻专业化的进步,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它将百姓的生存生活状态置于多重聚焦之下,对它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从分析民生新闻的特征入手来探讨民生新闻新闻选择的背景及特点,并结合实际谈谈民生新闻选择标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诞生于社会新闻,同时又在理念、内容、地域、表达等方面超越了社会新闻。本文针对目前民生新闻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新闻采集雷同,缺乏新意;二是报道过于肤浅,价值含量不高,以此入手,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和民生新闻的采集与社会新闻的关系两方面论述,希望新闻记者从中找到采集民生新闻新的提升点。  相似文献   

19.
门永生 《记者摇篮》2009,(10):39-39
“民生新闻”从产生就是以社会的底层视角,开拓新闻来源的新渠道,增加媒介传播功能的民主功能。而“民生新闻”发展的误区使得其本身越来越往浅薄的方向发展,突破了原有的新闻理性。所以,民生类题材电视新闻开始重新进行新闻的理性定位,寻找到了解释引导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新闻”。这是对“民生”题材新闻报道角度的丰富。  相似文献   

20.
王玉明 《新闻窗》2008,(2):66-68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电视新闻样式,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它实际上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由于民生新闻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反映百姓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