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诗的美     
美,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关于诗的美学,也有许多专门的著述,我不搞文艺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认真研究,今天谈这个题目必须把“我”字强调一下,不是“自我表现”,而是告诉大家,我讲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经典”根据,只是我“自产自销”的“土特产”、“家做鞋子”,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一个诗歌作者的浅见. 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也可以说,在哪些方面着力,可以把诗写得更美一些?从我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这样两点:  相似文献   

2.
一时间已经过去近20年了。70年代末,有一次向我的朋友勤廉提起:省广播电台有位叫张爱萍的,她播新闻通讯或专题节目时,富于感情的声音很美!勤廉红了脸:“你说的就是我爱人。”又过了10来年,时当80年代末,我又问勤廉:“一些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播音工作、人物访问、游记一类文章,语言很流畅,笔尖蘸感情,署名是张培,看来是个年青人,你可认识?”勤廉又红了脸:“张培已经不年轻了,那是我老伴的笔名……”我们齐声哈哈大笑了!这才是“天上地下”人间何处不相逢!二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师徒缘○许健 “师傅”调走了,我蒙了。事情来得好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年前,从未涉及报道工作的我被调到院政治处从事新闻工作。对我传帮带是政治处协理员王翠玉,我亲切称她为“师傅”。“师傅”先是给我进行新闻基础知识补课,从采访、观察、琢磨到最后的下笔、修改、投稿。“师傅”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教给了我。从第一次采访到第一次用稿,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激动心情。当我兴奋地拿着“小豆腐块”跑到“师傅”面前,“师傅”也笑眯了双眼:“哟,处女作发表…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谢顾问:我是个打字员,喜欢新闻写作。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新闻作品不同于文艺作品,因为它是写真人真事的,那么,新闻作品的语言也讲究美吗?北京军区后勤部龚宝瑞龚宝瑞同志:就人而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爱美?就文而言,讲究美也是各种文体都需要的,所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对美有不同的要求罢了。那么,新闻作品的语言需要什么样的美呢?——简洁美。即叙述简练、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意思明白、肯定,不含糊其辞、犹犹豫像;篇幅短、句式短,读起来顺畅自然,朗朗上口。——朴实美。即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相似文献   

5.
这件事情發生在自称“新聞自由”的美國。 8月6日,合众社东京电报道我政府批准美國記者來我國采訪的申請的同一天,又有一条从華盛頓發出的消息說:“国务院今天說,它將不准美國記者訪問共產党中国,即便有任何記者提出这样的請求。”第二天,法新社从華盛頓發出的一条消息,报道了美國國务院对“新聞自由”  相似文献   

6.
对于被“落后就要挨打”吓怕了的中国人来说。融入全球化的焦虑。首先就表现为急于英语化的迫切心情。目前所谓外语的”一票否决”。是国家意志普遍化的产物。它虽然能够暂时地扼止底层的招生和升等过程中的腐败,却内在地破坏了人才评价机制中的专业自主性  相似文献   

7.
光明 《新闻三昧》2005,(4):37-37
“浣女”?3月9日新民晚报41版刊登的一幅图片,释文将一群正在河中洗浴的傣族少女称之为“浣女”,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浴女”。浣女,是指洗衣服的少女。唐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思是,竹林里传来喧哗声,洗衣服的少女们回来了。浴  相似文献   

8.
反映舆论是新闻事业的职能5月7日午夜,我驻南使馆遭美导弹袭击后,国内和国际媒体迅速作出反应,纷纷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但此时的新闻媒体只是担负了“传播新闻”这个最基本的功能。无论国内外媒体的报道有何差别,都不可能离开“美轰炸了我使馆”这一事实。问题在于,这一严重侵犯我主权的重大事件在传播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耳朵里后,激起了他们的强烈愤慨。5月8日白天至夜间,首都数万名大学生走上街头,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他们发出了“停止战争、呼唤和平”,“还我使馆、反对霸权”的共同呼唤,这就是人民的呼声,就是舆论。如何把…  相似文献   

9.
有人曾问我:“作为通讯员,你敢不敢写批评稿?”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想到,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既有大量可歌可泣的“真、善、美”,也有某些可憎可恶的“假、丑、恶”,我  相似文献   

10.
春节前,收到了北京大学许渊冲先生寄来的回忆录,扉页上有他用法文题给我的一句话,意思是“创造,是无愧于人的唯一乐趣”。书是北京三联书店出的,为“读书文丛”的一种,装帧很美,书名也很美:《追忆逝水年华》。译林出版社1991年推出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年代受极左路线影响,编辑提笔写稿被视作“追逐名利”,“不务正业”。于是有个逻辑从天而降;凡写俯就必是为了稿费,必然是“摆错位置”,做不好本职工作,所谓“白天似猫,晚上象虎”一类蔑词流行一时,也的确吓怕了一批人。为写稿而在那个年代蒙受冤抑的编辑,数目可谓真真不小。这个认识论今天想起来也实属可笑,可毕竟曾是事实。编辑写稿应视作与一般人著书中立说有同样社会效益,白纸黑字印成书本,不管是什么人写的,都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这天经地义,实在是很平常的道理,可要真正沟通这个道理,也只有在“政通人和”的新时期才能办到。请看三中全会以来,万民开颜,搁笔辍写多年的老编辑重新提起了笔,发挥己之所长,为四化倾心尽力,纵情走笔行文。金性尧同志新注了《唐诗三百首》,又选编注了新  相似文献   

12.
说“美”     
究竟什么才算美,自古以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到了现代,有一种新说法,美包括外表美和心灵美。苏联诗人马雅柯夫斯基曾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的确,假如没有内在的美,任何外表的美都不可能是完备的、长久的。而心灵美的人,不管外表是否美丽,总是受人欢迎的。像《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尽管相貌丑陋,但他的善良心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都会喜欢他。在今天,大家都认为“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不过,我觉得现代社会,外表美与心灵美一样重要。打个比方,外表美像鲜花,心灵美如果实。只关心自己外表…  相似文献   

13.
洗澡     
小时,讨厌洗澡,特烦听妈唠叨:“洗洗你耳根子上的泥!”爸偶尔会带我去“清华园”泡澡堂子。洗澡我根本没兴趣,去只是想吃东安市场的豌豆黄儿。在那儿最叫痛苦的是,泡到半截,闯进一爷们,光着,肚皮上裹一浴  相似文献   

14.
去年山西日报摄影部接连举办了三次新闻摄影比赛,分别叫作“巨龙杯”、“春笋杯”、“官庄杯”。作为一个报纸版面编辑,我认真读过三次新闻摄影比赛的全部人选作品之后,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所得,对于新闻摄影在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急切地感到忽视新闻摄影的旧观念非变革不可。一“没有好照片就没有好版面”。这是从忽视新闻摄影的狭窄胡同里刚刚走出来的人自以为“脱胎”的“新观念”。其实,这种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把新闻摄影当作文字报道的附属品和配角、甚至装饰品的传统认识。当然,报纸要讲求版面的改革、突破、美。从美学的观点讲,一张报纸要以美的形象吸引读者,使人有清晰、明快的感觉,一见就喜欢,想看,甚至爱不释手,没有好照片是不可能的。前任美国总统里根有个  相似文献   

15.
余杰 《新闻前哨》2012,(10):19-19
3月1日,我进入《楚天金报》深度部学习。在这里的日子,可以说是我今后一生受用不尽、实实在在的宝贵财富。每当我打开署有自己名字的那一张张《楚天金报》,报纸上眼睛看不见心里却知道的修改痕迹,就像我身上烙下金报人的“印记”一样真切可见。同时,也真真切切展现出我这3个月来走过的每一步。《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届新闻干部研修班带给我的最大感触。“淘金”一:博学之——收获研修期间,集团领导和新闻大家们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将新闻策划、写作方法、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如何做一个有观点的记者等知识娓娓道来,聆听之后,如醍醐灌顶。老师们讲的新闻报道“抓题材要恪守新、奇、特、独,做稿子要讲求精、准、狠、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要求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平时要多观察  相似文献   

16.
邻居家上小学的丽丽捧着老师改后下发的试卷委屈地向爸爸嘟囔着小嘴:“这‘随心所浴’到底错在哪里?”爸爸随口指正:“这‘浴’字应该改为‘欲’呀!”“那电视和报纸上不都是这样写的吗?”爸爸哑然……众所周知,丽丽写的这个“随心所浴”,是一个时期以来某些新闻传媒为“玉环热水器”作广告时所用的一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 ,有位朋友诚请笔者为人写个书评 ,我先是婉言谢绝 ,说自己人微言轻 ,没有什么名气 ,而且从没有为人写过书评 ,希望最好去找高人捉刀。再一听是为某个领导的著作写书评 ,心里更是惶恐。领导的著作、文章都有其特定的规矩 ,我们这些“文人墨客”往往不太能够把握 ,怎敢信口雌黄 ,妄加评论呢?然而 ,这位朋友一再请求我留下书来 ,看看再说。接过书 ,只是觉得沉甸甸的 ,因为领袖们的书往往都比较厚重 ,领导的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但一看到封面上的“来回想”三个字 ,便有了些诧异。虽然“求真、布理、探赜、臻美”八个字有些不伦不类 ,因为…  相似文献   

18.
读者之声     
《新闻与写作》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连续两年自费订阅了这个刊物。我认为它的文风朴实,内容实而广,对业余通讯员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价值。特别是“新闻来稿评析”、“当好通讯员浅谈”、“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现场短新闻漫谈”等栏目我最喜欢读,受益非浅。即有好稿评介,又有教训之谈。我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美副教授在《新闻  相似文献   

19.
粉红腔调 70多年前,爱尔兰诗人叶芝写下诗句:“一是变了,彻底地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我不知道那些骨瘦如柴的女人算不算一种可怕的美,我不知道一个女人为了减肥把自己饿到昏厥算不算是一种可怕的美。如果是,那么从今天起,我们需要从那些“可怕的美”中苏醒过来——虽然追逐美丽是女人的天性,但我们要美丽,更要健康,我们要让自己瘦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20.
档案馆美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档案馆美育功能日益凸现可以说,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会有“美”的存在。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注意到了“美”的存在。用马克思精辟的论述来解释就是:“人是按照美的事物来塑造物体的”,“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为人是爱美的,有一颗追求美的心。正如高尔基所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既然“美”是到处都有、广泛存在的,那么它也必然存在于社会的“记忆中心”———档案馆中。而长时间以来,许多人总会用枯燥、沉闷和单调等词语来形容档案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