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葫芦(T44—9,图1),又名蒲芦、壶芦、匏瓜、瓠瓜,为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夏天开花,秋天果熟,为常见的瓜果。葫芦长势旺盛,瓜瓞绵绵,被上古先民视为孕育、繁衍人类的"母体"。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我国40多个民族或族群与葫芦有关的神话,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T120—2)这对夫妻是葫芦的化身。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游泳     
我国上古时代,人们游过宽阔的河流是借助于可飘浮的东西,《事物纪原》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就是传说中发明火的燧人氏,匏是大葫芦,具有很大的浮力,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借助于匏的浮力来过河的。《易  相似文献   

3.
刘梦卿 《收藏》2007,(2):130-130
笔者收藏一只葫芦烟壶(图1、2)。壶呈紫红色,长典颈、圆腹、下嵌一石小座。通高13厘米,腹径5.5厘米。壶身浅刻丰羽双翼,颈部满刻羽纹。口塞为玉石鸟首形。壶像一只大鸟引项观天,悠然自得,栩栩如生。鸟腹部阴刻诗文:“至鸟有仙骨,蕊华无俗胎。”  相似文献   

4.
魏柏平 《收藏》2009,(7):120-121
2007年7月的一天,有减友发来短信称“收到好壶一把”。乎生最爱壶的我,听到此消息十分激动,当即决定与上大学在家休暑假的儿子一同前往观壶。 到藏友家一看,果不其然,是一把非常漂亮的好壶。细看此壶,馒头形造型,给人一种圆润而稳重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王宁  丛军 《收藏》2014,(19):104-107
近日有幸得见一“宝根”款竹鼎紫砂壶,拼紫泥料。全手工抟制,壶身上下共由5张泥片镶接,壶高13厘米,壶底径12.5厘米,容量700毫升,净重590克。底款为椭圆形篆书“宝根”二字。盖款是一长方形楷书“宝记”。壶身相向分别镌刻有书法和绘画,壶肩部斜面以行楷刻着赠送者及受赠者的名字。这  相似文献   

6.
唐宋以前的古人称“壶”和“瓶”,与我们今人“壶”和“瓶”的称呼正好相反。古人所谓的“壶”和今人称之为“瓶”的形象相似;反之,唐朝人称之为“瓶”的器物上却有柄曰“錾”,有嘴曰“流”,与今天的“壶”的形象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世事沧桑,斗转星移,竟然连器物的名称也倒转了过来。  相似文献   

7.
李宝夫 《钓鱼》2010,(2):31-32
中国有句谚语叫“哪壶不开提哪壶”,指的是在人们交往中,有些人好揭别人的短。而现在,我要将这个内容换成提垂钓的“不开之壶”,变我们可垂钓的“可开之壶”。我想,这样做又能为乐趣横生的垂钓再添一些乐趣。  相似文献   

8.
1、曲线滑行曲线滑行,一般是以所谓“葫芦”滑法为基础进行的。没有明确统一的术语,是根据冰刀在冰面上留下的冰迹来区别直线或曲线,并提出不同的要求。虽然退滑(倒滑)用“葫芦”形滑法比较多,但是正滑(向前)的“葫芦”形的曲  相似文献   

9.
陶人 《收藏》2001,(5):44-44
“中华民族团圆壶”近日在陶者宜兴问世,“中华民族团圆壶”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题写款名,由宜兴著名紫砂陶艺家顾惠君设计监制完成。该壶壶身镌刻有400多字的小楷“台湾简介”,壶柄似一道彩虹连接壶身和壶盖,上刻台湾岛地图,台上壶盖寓意两岸沟通,民族团圆。  相似文献   

10.
何飞 《收藏界》2014,(10):120-123
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执壶,又称“注子”、“注壶”,隋代出现的酒具;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此件白釉执壶是唐代邢窑产品,高19厘米,釉面洁白光润,胎质坚硬,达到了陆羽所谓“类雪”、“类银”乃至“白胜霜雪”的程度。壶嘴的设计对于线的运用非常娴熟,在造型上是一条向上斜挑起来的弧线,从壶身的一端向空间延伸开去,略呈抛物线形状。壶嘴的顶端和壶身保持一定距离,构成大约30。的锐角。同时顶端为圆润尖顶壶盖,增加了娟秀精致的感觉,避免了一般执壶钝重的缺点。壶身另一面的把手像一条彩结一样,滑腻而婉转地附在壶身上,同时还对称地调整了壶嘴和壶身的关系,使它左右均衡。此件藏品实为邢窑白瓷执壶的代表佳器。  相似文献   

11.
黑鲷,鱼纲,鲈形目属,鲷科。体高而侧扁,头中大而嘴小,上下颌前端牙齿呈圆锥状,上下颌后部臼状齿3~5列。体色灰黑并有银光,体侧常具黑色条纹,遍体披栉鳞,多以甲壳类和贝类为食。黑鲷在大连、山东沿海体长最大者可达30厘米左右,且在两地多有“昵称”。小者叫“海鲋”“网鲋”,大者称“黑加吉”、“海猴子”(因其吃钩谨慎、狡猾刁钻如猴般精灵而得名)。  相似文献   

12.
我们把坠带着钩落在水底的钓组称为“坠钩平底”,因坠离开水底而称“悬坠”。然而称坠钩平底为“传统”,却不肯将对应的悬坠叫“现代”,究其原因是“传统”也能使坠悬起来,悬坠能不能代表现代还难下结论。然而,把过去的坠离开水底和现在的悬坠钓组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因鱼漂不同而在鱼讯表现形式上的差别是不能用同一个概念去解释的。  相似文献   

13.
珊瑚 《健身科学》2010,(4):48-49
老年性耳聋是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减弱。重者可致全聋的一种老年性疾病。通常情况下65~75岁的老年人中,发病率可高达60%左右。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暴聋者多属实证,渐聋者多属虚证。风热毒邪侵及耳窍可致卒聋;伴寒热头痛为“风聋”;肝郁气闭,暴聋暴鸣为“厥聋”;耳垢堵塞耳道而致聋为“干聋”,取出即可复聪:脏腑损伤,气血亏虚,耳窍失养渐至耳聋,称“劳聋”、“虚聋”。此外脓耳、外伤、误用药物等,亦可致聋。科学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性耳聋与饮食关系密切。日常生活中健康的饮食疗法对改善老年人听力。延缓耳聋的发展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俞浩忠 《集邮博览》2013,(11):44-45
1994年5月5日,我国邮政发行了《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选用的紫砂壶分别是明代时大彬的“三足圆壶”、清初陈呜远的“四足方壶”、清代邵大享的“八卦束竹壶”和现代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提壁壶”。四枚邮票以精美的紫砂壶为主图,上面有历代文人草书题咏紫砂壶的名句。同时,画面上各有一个方印,印文分别为:“园不一相”、“方非一式”、“泥中泥”、“艺中艺”,可见四把紫砂壶在历史上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观钓有感     
王春华 《钓鱼》2006,(12):65-65
我家住浙江省武义熟溪南岸.面对壶山.可说是“相看三不厌.热水与壶山”。春夏之变.骤雨时来.溪水高涨。在主流与支流缓冲处.往往出现鱼儿争食的景象。每到此时.便会引来不少人在这里持竿垂钓.成为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线.而我也成为观钓之人。钓者无言,我却有恩:钓者在鱼.我却在鱼外。  相似文献   

16.
紫韵     
雨岚 《收藏界》2010,(7):52-52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 汪诗中这一丸比珠玉还要珍贵的“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宜兴的紫砂泥。江苏宜兴,古名“阳羡”,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水土宜陶,砂壶宜茶。用这里的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历来是爱茶之人的心仪之物。北宋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爱其茶、泉、壶,有“饮茶三绝”之说;明代李渔也有“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的赞誉。  相似文献   

17.
程龙伟 《收藏》2012,(9):102-106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故宫旧藏的万历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壶,就是以紫砂为内胎、外罩雕漆的宫廷用品,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此类传世珍品。旧藏中还有一部分明代宜钧制品,以紫砂为内胎,外罩仿钧窑窑变釉。因明代紫砂尚属初创阶段,器表粗糙,为显示宫廷华贵气象,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茗壶都是以紫砂为内胎的雕漆或挂釉制品,尚未见光素无饰的本色紫砂茗壶,故宫收藏的这件明万历时残缺的雕漆提梁壶(图1)已经算是非常素雅的了。还有一件宜钧"祥符铭"茶叶末釉葫芦瓶(图2),也只是用紫砂为内胎。  相似文献   

18.
漫话武气     
引子 孟子曰:“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谓:“天地有正气。”兵家讲“气势”。道家重“炼气”。武术家称“内练一口气”。硬气功师谓“运气”。古今说气者多不可数,  相似文献   

19.
张渝 《收藏》2012,(11):28-37
究竟是树大招风,还是根基不实?围绕着“岭南画派”,可谓众说不一。褒之者言其开时代之风;贬之者称其根本不深。然而,无论如何,“岭南画派”不仅存活于中国现代绘画史,而且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一棵树。刘勰说: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相似文献   

20.
冠军:战国时代楚国有位大将军宋义,骁勇善战,常常打败秦国的强兵,战功为楚国诸将军之冠,将士们都称他为“卿子冠军”。魏晋以至南北朝,冠军成了将军的一种官衔,叫“冠军将军”。唐代设冠军大将军。到了清朝,皇帝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冠军伎”,后来人们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次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