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松 《四川教育》2004,(6):32-32
这是“分数应用题”例4的教学片段。〖案例一〗教师出示例题:大江乡去年的人均收入为3600元,比前年增加18,前年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然后让学生读题,并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相似文献   

2.
帮助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判断解题方法,是突破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怎样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呢? 一、准确判断单位“1”。首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同谁比,谁就是单位“1”。如:去年造林是前年的1(1/5)倍,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次,听一位教师上“分数的基本性质”,感受颇深。首先,她让学生把32厘米长的纸条任意对折(即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彩色笔描出折痕,然后从一端开始,取其一半的份数画上阴影,并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占整个份数的多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谁写出的分数大?并在四人小组内  相似文献   

4.
【案例】 教师让学生剪下圆形纸片.折一折、看一看,揭示直径概念,量一量、比一比,探究直径特征。 接着,教师揭示半径概念,然后提问:“那么半径有什么特点?你也会这样进行探索吗?”于是.学生折的折、量的量。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5.
小学六年级数学中的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如何确定题中哪个量作为单位“1”,教师可总结出下面的确定方法,学生容易掌握。1.“的几倍”前面的量一般作单位“1”。如“高山乡去年的粮食产量是前年的倍”中的“前年的粮食产量”可作单位“1”。2.“的几分之几”前面的量作单位“1”。如“小明的身高是他爸爸的,可将“他爸爸的身高”看作单位“1”。3“比、是、占、相当于”等词后面的量一般作单位“1”。如“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增加15%”,可把“去年的收入”看作单位“1”。学生掌握了上面的确定方法,解题时,就可…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提出参加了几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陡然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绚丽多姿”了,极具观赏性。但是,冷静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在“绚丽多姿”的背后折射出一种无效或者低效。【案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在学生理解了12的含义后,教师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纸)折出一些分数,于是,生成了下面的教学活动。师:(课件出示小猴1子)分子是几?生:(齐)分子是1。师:分母呢?生:(齐)分母是小猴子。(听课教师中爆发出一阵笑声。)师:我们学过小猴子分之一吗?……【分析】这样的活动究竟是为谁而设计?听课教师的笑声是喝彩,还是喝倒彩…  相似文献   

7.
【案例背景】在几年的中年段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从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题】数100以内的数。【教具与学具】幻灯机;火柴棒100根;大计数器;皮球(或红花,每组一个);小计数器(每人一个)。【教学步骤】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教学的顺序是:①教师取10根火柴棒于幻灯机上,一根一根地数,每数一根即带领学生在计数器个位上拨一颗算珠,数到10根就将火柴棒收拢成一堆。然后问:“这(指这堆火柴棒)是几个十?”“一个十有几个一?”问后,教师将收拢的火柴棒打散让学生观察,与此同时,教师板书:10个一是一十。②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口述:10个一(指着刚才打开的十根火柴棒)是一十(立即收拢火柴棒成一堆);一个十(指着收拢的这堆火柴棒)是十个一(又立即打散)。这样反复两次,然后带领学生边拨计数器边口  相似文献   

9.
【案例】清脆的铃声使喧闹的校园逐渐趋于宁静,在学生午间休息的这段时间里,我批改着缺乏新意的作文,昏昏欲睡。就在此时,下面传来轻微的“吱扭”声,越是掩饰却越发清晰,这声音夹杂着不安时不时地“呻吟”着,刺激着我的神经,也逐渐唤醒了一个又一个学生。我见大家已没了睡意便开口问到:“刚才是谁在哭泣呀?”大家一脸茫然地环顾四周都摇头不知。“吱扭”,熟悉的声音再次传来。这时聪明的李佳欢同学笑眯眯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谁在哭泣了。”“谁?”“是陈志杰的凳子在哭泣。”“啊!”大家的目光“唰”地全指向了陈志杰,他别扭又小心地想…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由教师简单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因此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那么教师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呢?下面一段教例或许能给我们不少启示。【案例】1.出示例题:一辆汽车25小时行18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  相似文献   

11.
【课例简析】“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多少”和“求两数相差多少”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的例7,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应用题的比较。教学时可加强操作活动,采用探究启思的方式进行导学。【导学设计】一、操作学具,复习旧知。1.按要求摆学具,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2.按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摆学具,并思考:怎样正确摆出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  相似文献   

12.
【情境呈现】学习圆柱的体积后,教师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思考: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围成一个直圆柱,并给它配上相应的底,怎样围这个圆柱的体积为最大?【片断一:直觉感知——产生分歧】师: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让同学们回家思考,谁愿意来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作文课如何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兴趣去写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写作题材,如自由命题作文,各种课外练笔等,即学生自己“找米下锅”;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组织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练笔,即教师“给米下锅”。“给米下锅”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来灵活  相似文献   

14.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写话”中提出要让孩子“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次写话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写作空间,让他们沉浸于观察与发现的乐趣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2.以胖大海为载体,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3.让他们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写话。【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神奇的种子,就放在你们桌面上,你们仔细观…  相似文献   

15.
雷燕飞 《四川教育》2002,(12):29-29
【活动设计】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教师让学生伸出双手,数“一”时同桌两个学生对击左手掌,数“二”时对击右手掌,数“三”时对击两个手掌。游戏完后,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谁的手掌面大?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二、自主探究,充分感知。1.摸、比——建立面积表象。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教科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感觉?哪个面大?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封闭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封闭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  相似文献   

16.
“猜想——验证”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许多知识的获取、科学的发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方法才得以实现。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让学生大胆猜想后再进行验证的教学思路,但也有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是把“猜想与验证”当作是教学中的一个“过场”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本文从一个典型案例说起,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当学生汇报出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后,立刻就让学生猜一猜“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生1:“我…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批评教师独霸讲坛的文章铺天盖地,而呼吁教师“当讲则讲”的文章也并不鲜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还该不该讲?又应如何讲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只有在“讲”与“不讲”的夹缝中摸索着前行。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数学课堂的“讲”与“不讲”。一、讲“精”不讲“少”【案例】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应用题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平时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惯了的教师,意识到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分析、去…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更好呢?”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这是一场学习的革命。教师的权威性、控制性和预设性将受到严峻的挑战,而学生的批判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体现。下面,我结合一些阅读教学的案例,粗浅地谈一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感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运行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尊重【案例1】…  相似文献   

19.
【案例】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一)]师:每排有几个1平方厘米?有几排?长、宽各是几厘米?面积呢?(填表)师:观察表中数据,可看出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正好是它的面积数,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得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位教师的教学采用的是“间接告诉式”。教师让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后,部分学生并没有注意对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关联系的建立和思考,于是教师采取“摆”“问”“填”的方式,一直暗示学生“长、宽、面积”之间的联系,并以“告诉”的形式得出结论。这样教学,学生对摆摆图、填填表就能得出计算方法还不清晰,处…  相似文献   

20.
复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应抓住“百分数的意义”这条主线,并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纵、横两方面把知识贯穿起来。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复习时可出现下列题目,让学生解答。青山公社去年有拖拉机120台,今年有拖拉机150台,今年拖拉机台数是去年的百分之几?去年拖拉机台数是今年的百分之几?今年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去年比今年少百分之几? 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重点解决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