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也许大家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笔下的那卷画舫凌波、灯月交辉、人影憧憧、歌声扰扰的秦淮河夜游图,曾打动过多少读者。那么,自然的秦淮河又是怎样的呢?据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同志回忆说,有一次她和朱自清来到秦淮河边,望着荒寒、污浊的一道绿水,陈竹隐道:“这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所说的秦淮河?没想到在文人笔下写得那么美!”朱自清风趣地说:“你不要讥笑人啊,那是我写的。”陈竹隐回答说:“我看文章从来不注意作者的名字。”我现在想问,为什么看似一条普普通通的河流,在作者写来,却是那样绚丽美…  相似文献   

2.
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其散文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如著名的篇章《荷塘月色》《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给亡妇》等。但名篇《背影》却一洗华美气息,通篇文字语言朴实,浅显易懂。这为什么呢?是因为朱自清写作时都有明确的阅读对象。  相似文献   

3.
秦淮河,荡漾着千年繁华、万般风情的一条河。晃荡着蔷薇色的河水,记载着一段段才子佳人的传说,也引得无数文人骚客抒臆感怀。且不说杜牧、辛弃疾那些古代诗词大家的千古绝句,单看七十年前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家不吝笔墨,同题挥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足令他乡山水艳羡了。本文落笔于金陵秦淮河上游的一段清流,还未沾上六朝的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他的早期散文中有不少是写景的名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在状物写景方面的艺术技巧是很高的.读《荷塘月色》,如与作者一起在朦胧的月光下漫步,共同"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令人沉浸在那"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的美景之中.鲁迅在谈到我国"五四"时期的散文时说:"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所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  相似文献   

5.
<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时所写的散文,记述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起走进秦淮河的桨声与灯影里,感受诗意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一、背景 这学期我教高中复读班,复习<荷塘月色>之后,同学们被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吸引,他们陶醉在那清新细腻的语言中,流连在那清幽淡雅的意境中.他们为朱自清高超绝伦的写景艺术深深折服.为此,我布置了研究性学习:阅读<温州的踪迹>(<语文读本>第一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匆匆><歌声><威尼斯>等朱自清散文名作,研究朱自清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距离”理论 ,以朱自清先生著名作品《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 ,对朱自清散文的“距离美”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朱自清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匕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  相似文献   

9.
宋少辉 《中学文科》2007,(11):64-64
当年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金陵,同在秦淮河畔都写下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两篇文章也自然地成为比较阅读的经典文篇。现在我们将朱自清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来一个比较,梳理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点,加深阅读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冬天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建树、风格独特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为人真诚朴素,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因此,他的散文创作贴近生话,有感而发,却又不温不火,常给读者一种清风拂面、绿茶弥香的清新之感。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现代白话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郁达夫曾经赞赏他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李广田也明确指出“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可以说,朱自清的散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给亡妇》等,已经与古典散文名篇一同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冬天》是一篇写人的散文。朱自清精选了三个生活场景,寥寥几笔,意味全出,让我们在作者徐徐皴染的氛围中,深深体验着时光不再、物是人非的悲怆和苍凉。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述的是作者游历秦淮河时所见所闻所想,这篇散文以写景取胜又寓情于景,作者通过对周遭事物细心的观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融化于所写对象中。长期以来读者更愿意去探寻散文中的艺术特色,而将其中的某些情感有意无意地遮掩起来,本文就从各方面对此散文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感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余先生较详尽地对朱自清提出了批评意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风格——作者的运思、追求的意境、语言的运用、思想感情的抒发、艺术手段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不同作了比较,得出结论:朱自清的《桨声》是一条清澈的溪流,俞平伯的《桨声》则是一团浓厚的迷雾。  相似文献   

14.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从用词、句式、辞格以及表现风格四个方面来探讨其修辞艺术,能够进一步感受其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才子俞平伯     
到过南京的读书人,几乎都会本能地想起朱自清那篇有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当年还有一位名作家也写了一篇同名散文,他就是俞平伯。1923年8月,朱、俞两位好友夜泊秦淮,泛舟河上,相约各写一篇同题散文,文章发表后被称为“双璧”,一时传为文坛佳话。可是岁月无情,今天的读者往往只知朱自清,而不知俞平伯,历史有时就这样令人无奈。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散文,由于他对“生活多方面的了解,多方面的感受,多方面的参加”,并注意“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所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平淡质朴,清新隽永,不少被视为现代散文的精品。正如著名作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还有点过于注重修辞,略嫌文胜于质的话,那么稍后的《背影》、《给亡妻》、《旅欧杂记》、《伦敦杂记》等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到了后期,如《飞》,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其实,叶老谓朱自清的前期散文“有点过于注重修辞,略嫌文胜于质”,只是与其后期散文相比较而言的。实则朱自清的前期散文清新隽永,情文并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仅就其语言方面的艺术特色谈几点粗浅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佳作迭出,繁花似锦,星光灿烂。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情景描摹、风格差异、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相似文献   

18.
才子俞平伯     
汪修荣 《广西教育》2007,(6C):22-22
到过南京的读书人,几乎都会本能地想起朱自清那篇有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当年还有一位名作家也写了一篇同名散文,他就是俞平伯。1923年8月,朱、俞两位好友夜泊秦淮,泛舟河上,相约各写一篇同题散文,文章发表后被称为“双璧”,一时传为文坛佳话。可是岁月无情,今天的读者往往只知朱自清,而不知俞平伯,历史有时就这样令人无奈。  相似文献   

19.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从用词、句式、辞格以及表现风格四个方面来探讨其修辞艺术,能够进一步感受其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一篇好文章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是否曾被其中的一句话、一个场景打动过,又是否会对其中的一个情节念念不忘、久久回味?读了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就有这样的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