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不仅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而且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是世界文明史上独有的。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伴随着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中华民族是中华境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的特性之中,“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历史趋势;“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充分认识统一性和包容性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将有助于我们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国防战略要地,为了新疆的稳定和祖国的统一,我们必须坚定认识:一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三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的地方;四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有着抵御外来侵略和压迫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五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六是新疆归属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区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改造区域文化,重塑区域形象,建立区域共同精神,而文化创新是改造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创新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观念和习俗的改造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创建,共同遵守,实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与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文明由多个区域文化所构成。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中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内蕴和区域文化特点,受巴蜀文化的哺育,巴蜀大地历代文史大家辈出。为推动巴蜀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加强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6.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于2019年秋学期在六省市投入使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主要讲述早期中华文明起源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教材从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各民族共同书写国家历史、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民族精神四个维度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增进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焕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民密切关注民族发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重要意识形态,有利于推动各族人民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凝聚力强、创造力强、生命力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现行历史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因而影响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  相似文献   

9.
<正> 绵延4000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和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它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一样,不可能脱离其外部环境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如就中华文明的源流而论,其主体部分主要由汉族和中国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同时又吸收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化遗产。公元一世纪印度佛教东传中国以及从16、17世纪开始的西学东渐都在中国文化史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未中断,从古国文明到王朝文明,从西周“大一统”的理念到秦汉“大一统”的国家,国家统一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基本形态。中华文明,根在人民。中华各民族的民众创造,是中国国家统一、文明连续的根本动力。国家统一与民众创造,相辅相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双驱动。一、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基本形态从传说中的炎黄部落联盟到西周的“普天之下”,从西周的“合众国”到秦汉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永州古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价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永州是中华文明起源中一个熠熠生辉的亮点,是中国古代早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与融合的交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不能忽视永州古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均衡、协调、优质发展已逐步成为指导区域基础教育的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观。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根本目标,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区域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和学生间。均衡发展应从政府切实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平: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加大区域统筹力度,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几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之源在于传说中的远古女娲时代产生的后土文化。后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中华文明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后土文化产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这一点正在为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所证实。  相似文献   

14.
王伟鸣 《上海教育》2010,(10):36-37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本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实旋《规划纲要》,既是对区域教育发展能力的挑战,也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本刊编辑部与各区县教育局共同策划了局长谈《规划纲要》的征文。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持续关注各区县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思路及举措,共同为上海教育新一轮发展集思广益。  相似文献   

15.
区域发展已成为目前理论与实践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对区域发展中的区域高教模式进行探讨,以求对广东高教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区域性发展的产生 区域发展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该区域中各行业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区域特征;二是该区域的各行业都显现出相互依赖、共同发展而亟需进行强有力  相似文献   

16.
中华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文明发展影响深远。史学界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本文拟从史学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中枢、史学是文明性格形成的途径和史学是中华文明凝聚的纽带三大方面来谈史学在中华文明发展中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历史性实践所开辟的新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所蕴含的均衡伦理特性说明了它不同于西方经典现代化,其价值内核所寻求的是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动态协调与平衡,协调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均衡伦理本质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伦理文化,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诉求反映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就是要求实现优质均衡的全面发展,从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孕育出一种全新的精神文化气质。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凸显协调与均衡伦理特性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形成一种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伦理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话语     
《天津教育》2014,(7):3-3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实现共同富裕,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共同目标。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国际国内环境不同,三代领导集体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发展方式、时序布局、空间布局和布局政策等方面,却是各有侧重。该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局方面进行的理论探索,作一点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制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今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