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同福 《物理教师》2004,25(7):41-41
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关于合运动的定义,是在红蜡块在玻璃管中运动的实验事实基础上给出的(P.84):“上述实验中红蜡块沿玻璃管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和随管做的水平方向的运动,通常叫做分运动,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由A到C)通常叫做合运动.”(以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中,“演示运动的合成”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红蜡块在玻璃管中上浮,玻璃管水平移动,红蜡块同时参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运动,演示中红蜡块的合运动瞬间即消失,存在观察上的困难;另外,教师在演示时,玻璃管的水平移动不能走走停停,这样使得操作困难。于是,笔者自制了一套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运动合成演示器。  相似文献   

3.
红蜡块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永元  魏传传 《物理教师》2009,30(2):19-19,21
红蜡块实验是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2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中的重要演示实验.该节的教学目标为:①知道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时,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研究;②经历蜡块运动位置、轨迹的研究过程;③经历蜡块速度的研究过程,体会运动合成所用的方法;④初步认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一册(必修)第84面的演示实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中,由于红蜡上浮,实验时,需先将玻璃管竖直倒置,以便轻的红蜡移到玻璃管的底部.如果实验一开始能用磁铁在玻璃管底部吸住上浮物,移走磁铁,上浮物可直接上浮,就不用竖直倒置了.本着这一想法,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小小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一、相对运动法平常观察分析物体运动,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但在解决追及和相遇问题时,有时选其中一个物体为参考系,另一物体相对它的运动变得很简单,求解就很省事.这种方法称之为相对运动法.运用相对运动法,首要的是掌握相对运动规律.借助人教版《物理·必修2》P5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我们把红蜡块相对地面的运动称为运动,红蜡块相对玻璃管的运动称为"相对运动",玻璃管相对地面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何建文 《物理教师》2006,27(5):52-52
1原来的实验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中有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②.p.35).该实验分2步演示:(1)将玻璃管倒置,可以显示红蜡块能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2)再次将玻璃管倒置,在红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察(合)运动的情况.2实验的不足在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节内容教学时,做好演示实验至关重要。教材采用在注满水的玻璃管内放一小段红蜡柱来演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不能把蜡柱运动的轨迹记录下来,以致学生不易观察清楚蜡柱运动的轨迹。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磁片来描绘蜡柱运动的轨迹,如图1所示,将玻璃管置于磁性黑板前,手持数片彩色圆形小磁片把蜡柱运动过程中的一系列位置描绘在磁性黑板上,然后把这些磁片连成一条光滑的曲线,得到蜡柱运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我针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演示实验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如下改进:1.为方便控制红蜡块 R 何时开始上浮,以确定计时开始时刻,可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做如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红蜡块的外面捆一两圈细铁丝,并准备一块小磁铁,当磁铁从玻璃管外面接触红蜡块上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教材第83面关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实验,利用了一根玻璃管、红蜡、水来演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笔者发现此实验效果不佳,原因有二:一是在翻转玻璃管时必须迅速.若手忙脚乱,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且极易打破玻璃管;二是红蜡块上升速度过快,而且不能"定格",实验做完后大多数学生对蜡块的运动情况根本不清楚.经过笔者及同事多次实践,我们发现了如下一种效果非常明显的方法:我们同样选用了玻璃管,用一根重锤线(带重锤)  相似文献   

10.
中学物理教学中,有几个实验要研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移s和时间t的对应关系。需测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或通过某点时的即时速度。我研制了一种“旋棒描象计时器”,它是一种装有既简单而又准确的计时器的运动实验仪器。利用它能把小车在运动过程中s-t的对应关系直接描绘成s-t图象。若小车做匀变速运到,从s-t图象上可以测量出它在这段位移中任意点的即时速度,从而又能求出加速度。适用于高中物理许多重要的力学实验:1)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4)测定重力加速度;5)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6)验证动量守恒定律;7)利用动量守恒验证摆动中的机械能守恒;8)测定气枪弹丸的速度。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牛顿第二定律》一节,是通过演示实验来探索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科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书中实验较理想化,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差,学生不便于观察,测量小车运动的位移较费时。如图1-(a),1-(b)所示,是教科书中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从图1-(b)可知,小车尾部的绳子在夹子口处有一个拐点,小车开始运动后,尾部的两根绳子  相似文献   

12.
陈敬华 《中学理科》2005,(10):31-3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运动合成与分解》中,教材首先安排一个演示实验(见教材第83页),然后由实验引出合运动,合位移、合速度,分运动、分位移、分速度概念来展开.在教学该内容时,做好该演示实验,并进行适当的扩展,给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蜡管模型,无论对该节内容的教学还是后续内容的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第5章第2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中有关"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在操作上的难点问题作了分析和改进,从而自制了一台速度合成器。  相似文献   

14.
赵建荣 《物理教师》2007,28(5):18-18
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第6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介绍了“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该实验至少存在两点不足:(1)玻璃管水平移动很难保证其匀速运动;(2)蜡块的运动轨迹是不是直线,很难观察清楚.为了丰富探究内涵,提高演示效果,使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更加吻合,笔者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课本上介绍的实验为蜡块在装满水的倒置的长玻璃管中的运动,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实验教学与仪器》第5期刊登了《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的改进》一文,本人认为教材中的实验还存在以下不足:(1)操作不便。该装置要求人工控制两辆小车,使它们同时开始运动和停止运动,操作者稍有不慎,小车就会冲出木板,撞上定滑轮,影响实验效果。(2)阻力影响大。小车与木板的摩擦力、小车后端细绳所受的阻力,都对实验影响很大。(3)误导学生。在处理数据时,该实验将小车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中,记录空间运动的时间——空间信息、研究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些实验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仪器,我觉得使用《J2188描迹仪》是其中一种不错的方法。该仪器使定性的实验变化成定量的物理实验,它利用高压微电流脉冲放电通过墨粉纸记录在白纸上,为教师和学生从白纸上的记录,研究物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下面就此仪器在实验中常见故障及操作失误与排除和同行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辞源》2448页:“【绿蜡】绿色蜡浊。才调集一钱珝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蜡屹,芳心犹卷怯春寒。”新《辞海(增补本)》370页:“绿蜡芭煞的别称。钱珝《未展芭燕》诗:“冷烛无烟绿蜡乾,芳心犹卷怯春寒。”台湾《中文大辞典》第二十六册第三九页第421条:“【绿蜡】谓芭蕉也。[钱(?)·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缘  相似文献   

19.
关于《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教学●山西教育学院赵丽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物理(必修)第二册》中的第一个学生实验是《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做实验前,对学生应强调以下三点。一、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理解分运动和合运动的概念;懂得各个分...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第二册第十三章《磁场》中关于“通电导线之间通过磁场发生的作用”的演示器在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中找不到配备仪器,教师在讲课时无法演示,只能给一个实验结果。假如自制下面的仪器,其实验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