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读课文《再见了 ,亲人》 ,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 ,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分为两个部分 ,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课文第一部分前三小节 ,分别叙述了同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的情景 ,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 ,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 ,在依依惜别的时候 ,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 ,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
确定学习思路教给读的方法──《再见了,亲人》教学谈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李智《再见了,亲人》一课,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抒情散文,读来十分感人。课文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它是以志愿军战士向朝鲜人民话别...  相似文献   

3.
第七册《再见了,亲人》一课,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回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无私援助,亲人般的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深情,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文章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读来催人泪下。指导阅读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激发情感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篇都是用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话别的口气写的,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我们读本文时,要将自己置身于文中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想在一起,体会感情。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虽非亲人,但胜似亲人。那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感情波澜  相似文献   

4.
语文七册10课《再见了,亲人》是著名抒情散文家魏巍写的,文情并茂,读来十分感人。新授一开始,我向学生简介了时代背景,随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一位爱动脑子的同学在初读后提出了一个出我所料的问题。他说:“我对这篇文章有个意见。全文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但是,在告别时,双方都要说话道别的。这篇文章怎么只有志愿军叔叔单方面在道别,而送  相似文献   

5.
<正>情感教学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和谐的情感体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我就利用了以读为主的情感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61年前的历史画面。在抗美援朝中14万志愿军血洒疆场,还有二十多万伤残志愿军。这篇课文记叙了最后一批志愿军于1958年10月25日踏上回国的列车时在车站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让我们重温61年前那感人的一幕。  相似文献   

6.
教学案例阅读《再见了,亲人》第一节,为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朝鲜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深情,畅谈文中人物之间血浓于水、跨越国界的军民一家人的纯真友谊,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当大娘,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巡回随机“采访”,请看教学片断:师:通过初读,第一节主要讲的是什么?生: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志愿军就要回国了,大娘来送别,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的情景。师: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回忆了大娘做的哪几件事?生: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回忆了大娘做的三件事:第一是为志愿军洗补衣服,第二是为志愿军送打糕,第三是抢…  相似文献   

7.
《再见了,亲人》这篇抒情散文,写了第一批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着重写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感情,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读来十分感人。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一课,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时应注意抓住四个要点: 一、把握课文内容,确立语气基调。 关键是把握典型事例,只有把典型事例理解透彻了,才能正确地抒发感情。如第一段要抓住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而昏倒和救护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的典型事例来抒发感情。第二段应抓住小金花为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而失去妈妈。第三段应抓住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来抒发感情,这些是课文朗读语气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当我们读这篇课文时,会感到情感浓郁、诗意荡漾。作者仿佛面对朝鲜亲人的深情倾诉,按捺不隹清感潮水而直抒胸臆。眼前与回忆的有机融合、叙述与抒情的交相辉映、用词的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都是我们读这篇文章时爱不释手的。然而,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的生死友谊,这更是作者写作上的一大成功。  相似文献   

9.
以前,在解读《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时,我总是引导学生感受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许多,却忽视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怀之情,也忽视了志愿军战士背井离乡,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付出的更多的事实。如果学生只感受到朝鲜人民的可爱,而忽视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的话,那么《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就称不上真正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它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当我们读这篇课文时,会感到文中情感浓郁,诗意荡漾。作者仿佛面对朝鲜亲人的深情倾述,按捺不住感情潮水的直抒胸臆,眼前与回忆的有机融合,叙述与抒情的交相辉映,用词的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都是我们读这篇课文时爱不释手的。然而,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的生死之谊,这更是作…  相似文献   

11.
《再见了 ,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 ,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根据本课特点 ,教学时巧用卡片进行小组讨论学习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按卡学习 ,总结学法课文第一部分为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 ,教师着重在第一自然段中教给学生学法 ,让学生以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自己学好第二、三自然段。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 ,可设计如下学习卡片 :学习卡一1 读一读 :找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各付出什么代…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大纲指出的“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关系”的要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是这样做的: 一、整体阅读,感知全文 教学时,我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规律,从解题入手,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初读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亲人”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亲人指谁?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作者称朝鲜人民是亲人?(以填空形式出现: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在五次战役中——,为了救伤员又——:为了营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嫂上山挖野菜,结果——。所以作者称朝鲜人民是——。)最后通过抓课文中心句“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会忘记”总结全文,使学生明白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二、联系整体,分析部分 1.抓中心句,突出重点。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诚挚的情感。教学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一边读,一边想”这个重点训练项目上,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写大娘一节抓“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一句,让  相似文献   

13.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它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它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2.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它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它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相似文献   

15.
林秀平 《辅导员》2013,(16):89-90
<正>教师们都知道,选择教学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不懂的,不教已懂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却依然经常重复着教给学生已懂内容的错误,浪费着学生课堂宝贵的40分钟时间。《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  相似文献   

16.
[课例简析]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时,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重视学法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第七册10课、六年制第九册17课《再见了,新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文章的主体部分重点叙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动人故事以及志愿军与之话别的感人情景。对这三部分材料作一番考察,可以更深地领悟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获得宝贵的艺术借鉴。一、选材的典型性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斗岁月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  相似文献   

18.
电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变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营造情感氛围,拓宽学生视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小语第八册《再见了,亲人》一课中,作者用真挚的感情描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从朝鲜撤回,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动人场面,展开了一幅军民鱼水情深似海的画卷。全文紧扣“亲人”展开,从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入手,从不同角度选择了三个…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的探究性问题主要来自三条途径:如文王恒老师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学生深读课文时,他相机设问.“课文说‘再见了.亲人’.我认为他们不是亲人.你们同意吗?”从而引发学生去读书,紧扣课文词句.捕捉相关信息,结合自己对当时的了解,发表意见,进而深入领悟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教师的设问一般涵盖面广,思维跨度大,  相似文献   

20.
《再见了,亲人》一文,主要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赞扬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而课文的第二段,主要写了志愿军与小金花告别时的情景,在追述小金花协助妈妈营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的经过之后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