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征服与感谢     
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了,她在感谢。正像她说的那样,她征服的不是沙漠,而是自己,但她要感谢沙漠给予了她征服极限的勇气与毅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布满了荆棘之路,我们除了用勇气、毅力、胆  相似文献   

2.
教师颂     
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像一泓清泉流入沙漠,沙漠诞生了绿的精灵;像结满智慧果的花树,从树下走过的饥渴者就变得心明眼亮。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的世界里,有这么一个姑娘:她总梳着一束利落的马尾,清新干净的面庞闪烁着青春的朝气,水灵灵的大眼睛,在那长长的睫毛下迸射出睿智且坚定的目光。她可以为一点小开心笑得像天使般灿烂,可以为你不经意嘱托的一件小事而认真得吹毛求疵;她会被一本书、一个人所感动,哭得像个孩子。她爱极了书,于她而言,书是她的食粮、她的寄托、她的信仰。她爱极了三毛,爱她那如沙漠般坦诚的性情,爱她那喜欢世间一切  相似文献   

4.
大凡名家名作,非常讲究用语的字斟句酌,因为字斟句酌的用语直接关系到语句意思的准确表达。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种错位用词体现了名家用语的生花妙笔,现举两例分析如下: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见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见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像上面的“并吞”和“魂灵”这两个词,打破了平时的用语习惯,对常用词“吞并”和“灵魂”进行错位使用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5.
王学华 《高中生》2014,(7):14-15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记者问她在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她象沙漠里的清泉,蔓延出一片绿洲;她象清晨的阳光,带来黎明的讯息;她象普罗米修斯的圣火,照彻上下五千年。苟子曾经说过:“诵说不陵不犯,可以为师”即在吟诵经典解说文章时,能洞察精微的道理并且能表述出来,就具备当老师的资格。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青海一家报社接到上级任务,要派一名记者去采访几百公里外沙漠里的养路工.当时报社的记者全都下去了,只剩下大学刚刚毕业的小李.她热情活泼,爱说爱笑,可爱得像只藏羚羊.领导用商量的口吻对她说,她痛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女孩,19岁的时候,曾经和两个读研究生的师兄去敦煌。一天,女孩突发奇想,一个人想进沙漠看看那些奇丽风景。两个师兄多次吓唬她,不许她进沙漠。她借了一个大手电,给俩师兄留了一张纸条,说:"我去沙漠了,我带手电了,你们别担心。"一路上,阳光洒进沙漠,满世界金灿灿的,线条那么柔和而优美。可突然间天就黑了,气温骤降,寒气袭人。女孩用小刀刨、用手扒骆驼刺,扒得十指鲜血淋淋,才扒出一小堆;她又在沙子里扒了一个小坑,用毛巾做引子,终于点着了火。很冷很冷的天,她孤独又饥  相似文献   

9.
在沙漠里.正走着一个人。仔细一看,原来是诚信.啊,是仙女嫦娥娘娘.一小小心把诚信丢在沙漠里了.这时候.诚信她怎么也走不动了.并且又走不出去.她有点儿绝望了。“嘀……嘀……嘀……”来了一辆夏利,车里坐着一个人,他呀.是个很有钱很有钱的人.诚信叹着气.对那个有钱人说:“先生,我叫诚信.请带我走出沙漠”。那个有钱的先生用生硬的口气说:“哼,美的你,我要是有了你,我还会像现在这样有钱吗?”  相似文献   

10.
<正>【押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有记者问她在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思路点拨】审读这个材料的关键点是女探险家的"一言一行"。"一言"是她所说的一句话,"一行"就是她"跪"的动作,这里就包含着"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1.
夏爱华 《少年月刊》2015,(Z1):63-64
19岁那年,于丹同朋友一起去敦煌看壁画。那天,从莫高窟参观完出来,已经是下午4点了,她说,想去沙漠看那些绮丽的风景。朋友闻言大惊,劝她不要独自前往,天马上就黑了,沙漠里很危险。可她不听,向莫高窟的讲解员借了一个装了8节一号电池的特大手电筒斜背在肩上,给朋友留了一张纸条:"我去沙漠了,我带手电了,请你别担心。"随后,她就独自走进了沙漠。一路上,阳光缤纷,一把一把地洒进沙漠,美极了。用心聆听,能听到金属落地一般的沙沙声,无比美妙。金灿灿的沙漠,线条柔美,静物画一样  相似文献   

12.
小A 《阳光搜索》2005,(8):61-61
江南油菜花开的时候,大概就是北方小麦拔节的时候。坐在空旷明亮的窗前,手托着腮凝望着满眼的油菜花我不知该怎么形容她的美丽和广阔,难道像被太阳灼烧的沙漠还是被凡高用画笔抹过的麦浪。突然我被打动了,一个红色的身影闯入我的视野,像沙砾摩擦眼球一样强烈刺激着我的神经。那红色如此的强烈以至于要把这沙漠燃烧吞噬。你见过荒火拂过大地吗,那是怎样的壮烈呀。  相似文献   

13.
离婚的时候,她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见他。争吵,眼泪,像刀子一样锋利的语言,一地的瓷器碎片,像碎掉一地的爱,也像她的心碎成一片片,他根本不顾及她跌落一地的自尊、低声下气委曲求全的挽留,甚至像后来这样有些极端的挽留,他都没有一点点的心动,执意地离她而去。  相似文献   

14.
一场高烧引发的药物过敏,导致了她三岁时双耳失聪。在母亲的语言康复训练下,她学会了像听力正常的人一样讲话。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2010,(4):22-27
曹璇是《小学生&#183;新读写》的“老”作者了,她的文字一直给我很“生活”的感觉,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小事,但以其极其生动的语言吸引着我们读下去。她的文章就像一出出情景剧,  相似文献   

16.
一个懂得拥抱爱和追寻自由的女子,一个重视灵性高于一切的女子,一个远居沙漠勇于挑战漂泊的女子,前世的坎坷与羁绊终不能打败她高傲的灵魂。走进三毛的世界,感受她独特的生活方式,走进她再创造作品的世界,感受她的幻化自我的魅力,从琐碎的语言中,搜寻三毛完整的自我拯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语文老师     
高老师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她上课语言准确生动,声调抑扬顿挫,情感真实感人。她的课像磁铁一样吸引我们,我们最喜欢上语文课了。  相似文献   

18.
听说骆驼走在茫茫无际的沙漠,像船儿航行在大海,得到了"沙漠之舟"的美称。狗熊想:论力气,骆驼不见得比自己大;论速度,骆驼不见得比自己快,我也能够在沙漠上奔跑的,沙漠总不见得比深山老林那么难走吧。想到这里,狗熊决定去沙漠,要穿过沙漠,让人们也赞美自己。于是,狗熊就从山里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世象漫游     
手煮鸡蛋的人 70岁的蕾诺塔·杜卡是葡萄牙一家农场主妇。最近她作了一场惊人的表演,她双手各握一个生鸡蛋,深深吸一口气,手中就慢慢冒出蒸汽,鸡蛋就煮熟了。此外,她还能烤熟肉类和面包。 电眼姑娘 英国一位18岁的姑娘,有一双名副其实的“电眼”,只要她的眼睛瞪着某人士,那人立即感到仿佛遭到电击一般,满眼金星,要过好一阵子才能回过神来。 彩色沙漠 美国科罗拉多河的大峡谷东岸有一个世界罕见的彩色沙漠——亚利桑那沙漠,它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整个沙漠呈粉红、金黄、紫红、蓝、白、紫色,今人眼花给乱。 彩色的雪花 人们都知…  相似文献   

20.
抒情散文《害怕回乡》无疑是一篇美文。她像一首歌,唱出了游子对亲情、乡情的礼赞,对生命意义、人生真谛的昭示;她像一幅画,画出了故乡的炊烟、竹篱、慈母、乡亲。语言精美,构思精妙,是一篇难得的能品读出语文味来的好文章。品读文章的语文味,首先要读出她的文体美。品读本文的文体美主要把握好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