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我国景区规划方法综述和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两方面,对传统的以观光式旅游为导向的传统景区规划方式进行了探析,同时详细介绍了以体验式旅游为导向进行景区规划的理论依据,最后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当下以体验式旅游为导向的景区规划方法如何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携程网上宋城景区的游客在线评论为研究样本,结合扎根理论与NVivo研究方法,提取六个核心编码旅游吸引物、景区管理、景区服务、景区环境、服务设施、游客体验来分析智慧景区建设中游客感知情况,从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体验、智慧营销、智慧交通和设施等五个方面优化调控,赋予景区文化旅游新内涵,促进智慧景区提升文旅融合水平。文化需求是旅游的内在动因,旅游过程中游客更加重视文化体验和享受,旅游景区的文化古韵、人文风情、传统特色等,都可以发挥文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景区建筑作为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为主观、直接地体现景区独有的文化内涵,是展示景区特色文化的一个窗口。传统文脉在旅游景区建筑装饰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俗,经过建筑装饰设计、外在环境规划和内部装饰营造,结合旅游景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风格独特、极具特色的文化有机体。九里沟景区卢仝茶社建筑装饰设计,就是通过传统文脉的融入,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设计元素运用到景区建筑装饰设计中,从而提升景区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情怀,促进景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发掘,致使旅游景区的竞争力不高。科学地评价旅游景区的潜力对旅游业的发展和景区今后的发展方向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管理混乱无序、环境保护不力、潜力挖掘不够、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按照市场需求、景区承载力、景区市场占有率这一三维坐标体系,根据旅游潜力的高低,可将旅游景区大体划分为8种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旅游法》的正式实施推动了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变革创新。文章对《旅游法》中关于旅游景区治理方面的相关条例进行整理,从旅游资源管理、景区环境管理、接待服务设施管理、游客引导管理、景区收入管理和景区安全管理等6个方面,分析了《旅游法》对旅游景区治理的影响,并对其实施背景下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变革进行了探讨,构建出适应《旅游法》治理要求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景区景点不能再固守坐等客来的传统方式,而应该结合景区自身条件和区位优势,开拓创新,抢占先机。本文从体验营销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入手,对旅游景区的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运用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对旅游景区电子门票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电子门票在旅游景区的应用与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张家界景区与武当山景区运用不同的电子门票得出结论:旅游景区使用电子门票,是提高景区管理水平、方便游客旅游、提升旅游景区品牌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现实意义。二次入园的应用确实可以让游客进行深度旅游,但是如何解决景区闸口拥堵现象是优化景区旅游氛围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兼有自然和人文两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往往景区资源中包含着山水审美意象、信仰体系中的廉政约束、文化中的廉政传统、廉政文艺等廉政文化内容。为充分利用廉政文化资源以有效提升景区产品价值,应注重景区现有产品调研,深度挖掘景区廉政文化内涵,培育含廉政文化内涵的精品旅游产品,山水为形、文化为魂营造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廉政文化氛围,利用丰富载体,有效传播廉政文化。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对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造成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以海南省A级旅游景区为例,开展实地调查研究,采用野外问卷调查、实地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结合数学统计分析,着重研究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结果将为海南省景区的旅游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相关的建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景区旅游资源的建筑,另一类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相关建筑。要使景区建筑物与旅游景区融为一体,则建筑设计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即旅游景区建筑设计要注意对象性、合理性、和谐性和艺术性,使旅游景区建筑物更符合游客的审美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的企业集中往往易被误认为是企业集群。在对比分析旅游地企业集聚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集群相似之处的基础上,以旅游地为研究对象,重点从文化根植性、增长机理、组织结构与参与性质、创新动力与能力、对负向效应规避能力和对域内外合作网络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分析旅游地旅游集聚区与企业集群存在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不能简单套用企业集群理论来指导所有旅游地的发展,应系统性地研究旅游目的地及单个企业之间环境集聚关系,深化旅游产业集聚研究,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英格兰的交通发展对其文化旅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发展使英格兰文化旅游从贵族化转向大众化。但是交通设施的修建、游客的大批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分析总结英格兰有关机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如何权衡交通发展与文化旅游二者之间的关系,力图为中国出境游的旅途安排及我国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和谐旅游的角度剖析了与旅游目的地有直接影响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还有旅游者,又以两两关系的方法分析了他们之间不和谐的利益表现。为了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和谐发展,需要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来协调各方利益,以此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多元性是当代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作为文化多元性的典型体现,已成为东道国城市旅游目的地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之一。美国洛杉矶、意大利米兰、匈牙利布达佩斯等3个城市唐人街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对东道国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影响也各异。中国城带来的文化多元性为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厦门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ReBAM理论,以厦门市108处旅游地的基本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AutoCAD、SPSS等软件进行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地形地貌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以旅游资源属性和游憩活动性质为依据将108处旅游地复合交叉归并为人文观光旅游地、自然观光旅游地、人工娱乐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四种类型,进一步分析厦门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和空间布局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Butler的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通过旅游者增长率法,探讨湄洲岛旅游客源市场的组织方式差异对旅游地演进规律的影响。分析不同组织方式的客源市场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阶段存在分异并作出阶段判断,最后提出针对性复苏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民族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游客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差异带来文化的传播与互动,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游客求异的旅游需求与地方性知识保留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明显。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对于民族旅游中的民族文化作出一定的调适,通过传统文化的再造来达到一种象征性的真实,将民族旅游中的矛盾与冲突转化为互赢互利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形象联合促销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目的地形象联合促销多出现在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本文运用博弈论知识,通过对旅游地形象联合促销的不同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跨区域联合促销属于非零和合作博弈,同一区域内旅游行业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存在智猪博弈,政府既不能完全脱离也不能完全包办旅游地形象促销。  相似文献   

19.
从游客整体和具体两个维度感知到的景区形象及其评价,即游客感知的整体形象评价及其体验的具体形象评价,分析这些形象感知评价对游客的满意度及其游后行为决策所产生的复杂的影响关系.并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为基础,创建并验证了基于游客感知形象的景区营销路径及其模型.这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启示,并对细化以游客感知体验为中心的旅游地形象定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旅游地外来流动人口是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群体,也是旅游移民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旅游移民中的临时性移民。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方面研究的不同内容,并且针对其不同的研究内容做出了相关评述,得到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