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19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鲁迅提出的“革命人”这一概念颇具特色。实际上,这一概念援引自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的日文版。本文拟在鲁迅1927年论述的革命文学中探寻托洛茨基文艺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鲁迅遵循托洛茨基的理论,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一文中主张文学对革命并无什么影响。在该时期,《革命文学》《在钟楼上》《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文艺和革命》等文中还多次提及苏联的“同路人”作家。“同路人”这个概念也是托洛茨基首次提出的。鲁迅当时把自己也看成是个“同路人”。由此可见,从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初期,鲁迅确曾受到托洛茨基文艺理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该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洪承教授的新著《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的首要之功在于建构了“大革命文学史观”。这种“大革命文学史观”提取于近现代三大政治革命,但又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覆盖性。它是建构在“五四”新文学的民主、科学意识形态之上的平民主义、现实主义等价值观的文学史学术话语。杨洪承教授运用“大革命文学史观”,对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的结构形态、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作家谱系的革命性,进行了细节性的考证和历史本质的归纳,揭示了普遍存在于文学知识分子与社会革命之间的互动逻辑,从革命文学社群和谱系的角度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把文学与“意识形态”概念结合起来,并直接断定“文学是意识形态”,起于“革命文学”时期。当时称文学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是由于文学观念的变迁,另方面则因为“意识形态”一词曾在“社会意识形式”的意义上使用。而当它转而指称“意德沃罗基”时,又正好契合了“革命文学”倡导者们对文学实践功能的理论期待。于是“文学为意德沃罗基的一种”的命题,在现代中国本土找到了其生长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1919年5月,李大钊将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期《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在其上发表《我  相似文献   

6.
湖南怀化作家邓洪顺推出的中篇力作《金秋是个梦》(以下简称《金》)为编辑们慧眼识珠,发头条(96年10期《湖南文学》)人选大型文学选刊(97年1期《中华文学选刊》),决非偶然,仔细阅读过后感觉到它简直如鲁迅评价白莽《孩儿塔》所说的:“是别有一种意义在。”  相似文献   

7.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左联文学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延续,也是“革命文学”的结果,它的主导文学思想延伸了“革命文学”理论.但是,如果说“革命文学”的理论思想还比较混杂、不成熟、不系统的话,那么左联文学思想则已经走向纯粹成熟、系统,特别是由于苏联文学界批判了“拉普”派文学理论,确立了反映论的文学观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正统地位后,左联文学也调整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并且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取得了对文学思想界的控制权.“革命文学”已经终结了五四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8.
感官文学是一种身体叙事学。在新时期,一个很有趣的文学现象是,感官文学是借助革命文学而“发掘”出的,是革命文学的另一种激活方式。新时期的革命文学不但没有淡出文坛,反而通过对革命文学成规的成功改写与增补,出现了多样化的叙述形态。其中,张贤亮对革命文学就以更为激进的改写、戏仿,将革命文学引向感官化、市场化、畅销化的境地,从而促使了建国后感官文学的生成。但是,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却将性置于中心地位,是有性无爱的身体叙事学,它否定了传统的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的爱的母题,其负面效应是我们要认真加以清理的。  相似文献   

9.
《重逢》,是丁玲领导西战团时期为了进行抗日文艺宣传而急急挥就的独幕话剧。它通常被放置在丁玲不特擅长的戏剧创作序列而长期不甚被研究者们注意。然而,《重逢》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抗日宣传作品,而是富于浓郁文学意味的“女性革命”文学创作。本文结合丁玲的回忆录《魍魉世界》,尝试分析革命女性隐秘的“囚困经验”如何被充分调动、融于女性文学生命的抒写中,这使《重逢》成为了真实呈现革命女性生命困境的革命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湖南怀化作家邓洪顺推出的中篇力作《金秋是个梦》(以下简称《金》)为编辑们慧眼识珠,发头条(96年10期《湖南文学》)入选大型文学选刊(97年1期《中华文学选刊》),决非偶然,仔细阅读过后感觉到它简直如鲁迅评价白莽《孩儿塔》所说的:“是别有一种意义在。”自改革开放以来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获得了它本世纪以来的第二个辉煌。它与以鲁迅为代表的对世纪初叶中国文学的第一个辉煌遥相呼应。在前一个辉煌里,产生了杰出如鲁迅的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关照(以《阿Q正传》为代表),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与心灵的关照(以《狂人日记》、《…  相似文献   

11.
关于岳阳楼,至今仍存诸多疑窦尚待解答,有些问题则众说纷纭,难以定论。现选取其中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岳阳楼名以文字始称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不是贾至;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时间是庆历五年,不是庆历六年;岳阳楼一楼的《岳阳楼记》雕屏是翻版,不是“巴陵窃贼”仿制而成的赝品。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岳阳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岳阳楼的建筑形制在清代中期以前没有文字记载。本文从历代《岳阳楼图》中选取宋、元、明、清初著名画家的传世之作进行考释,从而指出了以往研究岳阳楼形制中的一些谬误。总结了历史上岳阳楼形制的三种模式,并肯定了《岳阳楼图》是岳阳楼研究的重要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Power Builder7.0的特点,提出了几种编程技巧。重点讨论了如何在Power Builder7.0编程中缩短响应时间、合理分配C/S的负载等问题,并对实施方法给出了具体说明。通过不同方法的响应时间的比较,证明了这些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目的,主要有四种说法:"规劝"说;"自勉、勉滕;策励宣言"说;"提倡先忧后乐精神"说和"赞扬滕子京精神"说。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不符合历史真实,后三种说法则应综合为:"倡导、颂扬滕子京的精神与作为,自励并策励政治同仁,为‘以天下为己任’奋斗到底"。  相似文献   

15.
岳阳楼内共有三副雕屏,一、二楼书刻范仲淹<岳阳楼记>,三楼书刻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对三副雕屏的成因与变异,历来多有歧说.笔者认为:张书范记是黄凝道驰书所得:成丰遭劫的雕屏是张照手书真迹,余则另有书者.毛泽东手书杜诗,应是晚年的遣兴之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巴别塔之喻,指出西方社会科学以分化封闭的学科制度去"发现"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再以学术场域构建的"理性乌托邦"为纷繁、差异的社会世界立法,其后是以时间雏度的进步叙事驱逐承载于空间中的差异与传统。进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在"移植"西方社会科学时,以向西方学习、与国际接轨等知识策略,用普遍性改造差异性。最后,以开放社会科学告别巴别塔,中国社会科学以问题导向、实践传统与文化自觉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就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遗物中的“安葬舍利碑”、鎏金银棺和石函上的图像进行了研究后,指出碑文中所说的于阗法藏法师可能是于闽王族;其赴“西天”取“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云游峨眉、五台,并因“恋皇帝化风.不归本处”的时代正值喀喇汗王朝进攻于阗的战争中,碑文中的“西天”可能是指于阗或疏勒等新疆地区。鎏金银棺上的“华严三圣”和阿修罗图像反映了中古于阗佛教的信仰,是受法藏的影响。鎏金银棺、石函上的涅柴经变图和龟兹石窟壁画不完全相同,是依据大乘经典錾刻的,但图像中的“魔王众”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戊戍政变后,丘逢甲和王晓沦失望至极,寄情山水,唱和诗篇。其中以两首《凤皇台放歌》最具特色。本文就两诗之时代和主旨、不同的美学意象--脯凤与饥凤、涉及李白的同和异、诗人自我美学意象之描绘等作比较研究,并探索两诗思想感情差异的原因。艺术方面,则探讨两诗文字功力和用韵特点。指出丘诗在七言古诗存在一种特别的押韵样式。  相似文献   

19.
清代戏剧家王墅的传奇<拜针楼>,孙楷第先生在<小说戏曲提要>中对它评价很高,认为它是清人制曲高出明人的典范.但<拜针楼>在戏剧史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文作者试从情节安排、结构制形、人物塑造上体味戏剧家的匠心,以使<拜针楼>这块戏剧史上的璞玉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远、抒情真切、写景雄奇而传诵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几乎是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背诵,而且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成为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然而,尚有一些问题,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特别时值今日,湖南岳阳籍青年作家张一一撰文声称:"<岳阳楼记>作者并非范仲淹!"并骂范仲淹欺世盗名,引起一场波浪翻滚的争论.为此,本文以事实为依据,用史料作佐证,还历史之本真.即从写作背景、文本,范仲淹生活道路与人生的矛盾性进行分析,从写作缘由等方面来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