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超人》是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学实践。长期以来,阅读者皆把"爱"的复苏与张扬视为《超人》的意蕴基调,但是这种认识不够全面。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它实际上蕴涵着"爱的哲学"的两个方面,即爱的彰显与爱的消解。同时,"爱的哲学"思想时隐时显地潜在于冰心一生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2.
《超人》是冰心早期小说的典型代表,也是冰心"爱的哲学"的体现。冰心在这部小说中以"爱"为基调,展现了一个悲观孤独者如何实现爱与被爱的过程,为我们展示了爱的复苏与张扬,极力凸显了爱的力量的伟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巴金早期创作思想命题为“爱的哲学”,并与冰心早期创作的“爱的哲学”从形成渊源到表现形态进行比较,从两作家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创作个性中发掘出精神同质,并给“爱的哲学”以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茅盾的小说创作是否主题先行,先陈述茅盾在文学理论上关于文艺与生活以及主题与材料之关系的见解和主张,然后列举茅盾《蚀》、《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这些作品的主题各是怎样形成的为例,从中得出茅盾的小说创作并非主题先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冰心女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创作了《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小说”。作品的主人公多是一些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的限制,冰心女士不可能用革命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只能给作品中那些患有时代病的青年开出以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这副灵丹妙药。虽然冰心女士的思想随着社会风云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和日寇入侵的炮火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写出了一些同  相似文献   

6.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女作家冰心,在新文学的开创与发展时期,出版了不少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散文小说集《超人》、《南归》,小说集《姑姑》、《最后的安息》、《冬儿姑娘》,诗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等.冰心的作品当年反响很大.如发表干1921年的《超人》,立刻引起了注意,而且引起了“摹仿”.刘纲的《冷冰冰的心》,发表于《小说月报》13卷3号,就是摹仿之作.阿英在《谢冰心小品序》中云:冰心的一些作品《笑》等与《寄小读者》全书,“在青年读者之中,是曾经有过极大的魔力.”  相似文献   

8.
茅盾小说创作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而且都几乎一致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取材,人物、故事、环境似乎都为当时的读者所熟悉。人们普遍认为茅盾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道理正在于此。然而,是否有例外呢? 1930年8月至12月,茅盾连续创作了三个艺术风格相近的短篇:《豹子头林冲》《石碣》、《大泽乡》。它们在题材上既异于前也不同于后,是茅盾小说创作中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9.
鲁迅认为俄国近代文学是中国作家的“导师和朋友”。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常常可以发现他们与某个俄国作家的某种联系。有的表现为对某个俄国作家的偏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上接近之。如巴金选择了屠格涅夫,而茅盾则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茅盾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时,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直到晚年他还明确地说:“我更喜欢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提到托尔斯泰的名字、作品、艺术经验等次数之多,也是罕见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茅盾创作和托尔斯泰创作的联系: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的共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茅盾在艺术上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托尔斯泰的经验的?茅盾在接受托尔斯泰的巨大影响时表现出一些什么特色?在这里有没有表现出茅盾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茅盾对我国文学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还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艺论著。在这中间,茅盾的女作家论同样是值得我们珍惜的精神财富。当我们读完了他的《庐隐论》、《冰心论》、《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关于(遥远的爱)》、《(呼兰诃传)序》等评论后,我们会感到,这些论著表明了茅盾对现代女性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精当批评,体现了茅盾对现代女作家及其创作给予的极  相似文献   

11.
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2、茅盾的农村题材小说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3、洪深的戏剧题材小说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4、郭沫若的《女神》题材小说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7,(6):33-38
问题小说话语的演变是复杂的。胡适把问题作为小说写作材料的来源,但不提供问题的答案,这影响了《新潮》小说的创作面貌。周作人提出"问题小说"则是要密切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创作自由才是最根本的关切,其本意并非造成一种文学流派或创作风尚,而是要端正创作伦理、严肃创作态度。后来,茅盾在论述五四"为人生"的创作倾向时,把"问题小说"作为该倾向的最初表现而加以定型化,用来概括冰心等人的创作特征。作为现代小说的精神源头,问题小说留给后世最大的遗产其实是严肃的态度与创作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时代女性形象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通过《蚀》、《虹》、《腐蚀》等小说的创作,真实地再现了“五四”落潮后的时代女性在新的历史转换中的人生演变轨迹。这一母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茅盾早年投身妇女运动、《红楼梦》女性现的影响以及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赛珍珠创作了若干关于中国的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比较畅销,其中一些被翻译成中文。但当时,鲁迅、巴金等对赛珍珠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并作出负面评价。茅盾则以自己小说《水藻行》中的中国人形象,反驳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形象,表达中国文化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追求。重新回顾赛珍珠在当时中国的接受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自身的文化立场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5.
中篇小说《爱的沙漠》是法国当代现实主义心理小说大师莫里亚克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扛鼎之作。它典型地体现出作家擅长从心理视角大胆、敏锐地揭示西方当代社会爱之匮乏、精神孤独隔绝的资产阶级家庭悲剧的创作特征。本文拟通过对小说《爱的沙漠》的深入解读,就此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6.
《家》和《寒夜》是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两个里程碑。本篇论文就是以这两部小说为代表作品,从家庭、人物、社会等方面来分析探讨巴金小说艺术风格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茅盾以小说称誉中国文坛,早在他成为小说家之前,就已是国内知名的文学评论家。当他成为小说家之后,他仍始终坚持文学评论方面的写作。应该说,茅盾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并不逊于他在创作上的地位。五四以来,茅盾特别关注代表新思潮的作家和作品。从1923年写作《读<呐喊>》一文直到1948年写的《论鲁迅的小说》,前后共达25年。在这中间,他还评论了王鲁彦、徐志摩、庐隐、冰心、许地山、丁玲、叶圣陶、碧野、臧克家、郁茹、萧红等作家及其  相似文献   

18.
《寒夜》承载了特定时代下的巴金的情感,及他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对巴金小说《寒夜》“灰色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对巴金创作“艺术断裂”问题的理解。小说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是“灰色心态”产生的基础。《寒夜》里大量的文字和人物的心情显示了灰色的“存在”,巴金在《寒夜》里流露对知识、自由、胜利、制度、真爱等的质疑和否定,“灰色空间”的“存在”都隐含着强烈的“虚无”指向。  相似文献   

19.
纵观巴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创作,《春天里的秋天》可以说是风格最为独特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以巴金在泉州的真实见闻为基础创作而成,不仅紧扣时代主题,更是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著称。在这部中篇小说中,巴金通过其独具匠心的叙事艺术,将小说的主题与时代的脉搏紧紧融为一体,具有永恒的文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爱的哲学"是一种渗透于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在她早期、中期还有晚期的创作中都集中表现了母亲之爱、儿童之爱、自然之爱这三大基本主题。冰心是慈爱灵魂的布道者,她的存在,丰富了"五·四"文化的精神高度。她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仍有其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