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女作家纷繁绚丽的审美文本背后,潜藏着需要集中透视阐释的审美心理。文章从女性审美心理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女性心理——女性审美心理的基石,女性意识——女性审美意识的核心,文化和社会力量——制约女性深层审美心理的关键,来构建当代女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框架。这可为女性审美活动价值的"重估"和女性文本的"细读"提供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吴晓纯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208+210-208,210
本文从审美心理程序入题,揭示作者于审美过程及艺术境界的创造过程中,人格的升华,以及对中国诗歌中哲学心理探索的传承发展,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探索,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的含义非常广泛,自席勒创造"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以来,对其含义的界定不下数十种,这里不再赘述。简而言之,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葛萍萍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24(5):111-112,F0003
舞蹈教育,尤其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舞蹈审美心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产生实效。针对当前舞蹈审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要对舞蹈审美心理发生条件的主、客体进行分析,根据审美心理发生的特点实现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莫言小说中的神秘意象、奇诡想象带有病态化审美趋向,这历来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化审美倾向是民族集体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同时也表征了鲁迅沉痛批判国民性的小说精神的遗失。另外,莫言在文人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写什么"、"为谁写"、"给谁看"问题的矛盾之处也成为其病态化审美倾向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境,究其根源是受我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混沌美"的审美趣味的分析,试图折射出我国传统艺术与人们的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心理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情景交融是中国诗学的极致追求,这一诗学审美情趣的成因,一方面缘于"情"与"景"二者在心理学上具有"异质同构"关系,顺应了人类普遍的审美心理规律,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民间蓝印花布传统的语言特征中透射出的"吉祥"、"完满"的民族心理观念,富于象征性和装饰感的造型手法,为中国当代设计师们在后现代设计思潮影响的设计观念变革提供了新的启示。在多元化的现代设计中,蓝印花布的图形语言特征和审美特征如何在平面设计中进行转化与结合,如何将民族风格融于现代设计,使其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审美心理的家电产品成为了评判家电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消费者审美心理对家电产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家电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审美心理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后,争议颇大。部分观众对该剧基本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该剧挑战了一般观众的文化心理,且与一般电视剧带给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结局与大众的"圆满"心理期待异趣;人物塑造有悖于大众的审美习惯;情节松弛、缺少戏剧冲突、频繁运用画外音消解了大众的观赏欲望。同时该剧受到部分观众的热烈追捧,说明民族文化心理发生着微妙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黄建国 《文教资料》2011,(13):106-108
初中音乐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审美接受心理,充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通过优化活动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遵循学生审美心理,有效培养审美能力;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创造能力;适度开展创编活动,全面提高音乐素养等方面阐述了张扬学生创造个性、全面提高其音乐素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对"奇"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文章学、流产时效等层面做了论述;他还借对"奇"的论述构建了自己关于"才子书"的评判标准,形成了一套关于小说创作与欣赏的"奇"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关于"奇"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吕磊  海丽 《考试周刊》2010,(54):230-231
军校学员心理建设的科学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许多军校学员特别是"90后"学员,在紧张的军校学习训练生活中,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针对"90后"军校学员心理变化的新特点,本文提出了加强美育教育的心理建设对策,力求建立学员健全的审美心理,培养学员独立自尊的理想人格,促进"90后"新一代军校学员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对学生在"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社会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中"阑干"意象层出不穷、俯拾皆是。由于其审美意蕴与词体一致,"阑干"这一中国古代庭院、楼阁等建筑物的附属部分,逐渐成为了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审美意象,并能够承载相思闺怨、忆旧伤别、思乡念远、怀古抒愤等主题。  相似文献   

18.
灵感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或情感准备与认知准备处于交互状态时的某种突然的明悟。灵感的激发和捕捉对艺术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又是很难做到的,别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他人。不过,对灵感进行心理机制上和审美机制上的分析可以有助于创作者形成独特而有效的灵感激发方式。从心理机制上来说,灵感是在意识松懈,潜意识"放纵"的状态下涌现的某种意象;从审美机制上来说,潜意识意象是被审美规则规范化过的才蜕变成为了真正的艺术灵感。在艺术灵感激发过程中,有一定的审美准备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美,必须具备审美的感受能力。所谓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在对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汉民族的共同语即汉语不仅是汉民族的语言具体符号,更是中国民族中、社会里的交流工具。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变迁、国内外文化渗透影响,我们能从汉语的中透视到各种受心理因素影响的言语表现。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可以划分成:民族因素(宗族观念、"男尊女卑"观念、"高值低估"心理、中庸心理);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禁忌心理、认同心理、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