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徽商秉承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宗旨和教条,将三纲五常思想与经商实践相结合,从而创造了独特的儒商文化,形成了所谓的贾道儒行,使徽商逐渐形成了"贾而好儒"的特点。而徽商这一特点对于徽商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又为徽商的衰落埋下了伏笔。通过对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现象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具体体现和内涵﹑利与弊等方面来解释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现象,从而阐明徽商"贾而好儒"特征对于徽商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业儒入仕”是徽商的终极关怀,因此徽商致富后,不少人弃贾从儒或让子弟专习儒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已经致富的徽商在解决了生存危机后,开始追求社会地位的提升。众多徽商及其子弟由贾入儒,导致商业资本损耗,影响扩大经营;使得从商人数减少,群体实力削弱;一心向儒,贾事必衰。这也是徽商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由于源远流长的儒学文化背景,贾而好儒的徽商以高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实现了徽商业绩的历史辉煌。徽商对“文化”和“经济”的出色把握和理性实践,给人们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4.
徽商的终极关怀是“业儒入仕”,因此很多徽商致富后,或自己弃贾从儒,或让子弟后代专习儒业。这对徽商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产生消极的影响,应是导致徽商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从商艰难,业儒效好;二是家境改善,不贾无忧;三是地位低下,崇儒重仕。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徽商“任侠”风气盛行。许多徽商在行商的过程中践行侠之行为准则,进而成为亦商亦侠的“侠商”。徽商任侠之风的形成受到时代大背景以及身处小徽州两方面的影响。但无论徽商任侠抑或好儒,其在“名”和“利”两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徽商任侠和徽商好儒品质一样,被看作是徽商的一种独立的精神风貌。同时亦应注意到徽商无论是“好儒”或是“任侠”,都只是在特定时代下寻求的一种身份认同,传统的士商关系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6.
徽商会通儒术与贾事,创造了商业传奇。徽商的富庶是徽州木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其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成就了徽州木雕艺术的辉煌。  相似文献   

7.
思变是徽商发迹的源泉,是徽商兴盛的奥妙所在。“贾而好儒”是徽商思变的思想源泉,对徽商的经营产生过积极影响,同时亦削弱、淡化了徽商的思变精神,致使徽商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
徽商简论     
文章对徽商产生的社会原因,徽商崛起的文化背景、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徽商热衰兴文助教烫和博取功名的原因、徽商的历史功绩等作了简括的评析.  相似文献   

9.
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徽商在经济伦理上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新儒学为本,在政治伦理上却以程朱理学为依归。王学的重商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以家族为本的宗族理念,从两个方面驱策了徽人的营商热情。徽商在把儒家的优秀文化传统落到实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贾道和营运型式。朱、王两派儒学的影响,导致儒为名高,贾为厚利,儒贾结合,官商互济。这也是徽人发展其商业的要诀。徽商在商业规模和资本的积累,以及在贾道和商业营运方面的建树,都已达到传统商业的极限。但是,徽商始终以儒为体,以贾为用,科举仕宦,光宗耀祖,才是其终极目标。徽商之所以走到传统商业的边缘而止步,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浸透尊卑等级的家庭伦理,及其制约下的“官本位”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徽州既是商贾之乡,又儒风独盛,故在徽州家族内出现贾儒分业现象。以徽商家族为例,家族分业时率先考虑令子弟业儒,但出贾于家族而言又必不可缺。贾儒兼业遂成为徽商家族发展的一种普遍模式。看似贾儒并举,但其中亦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即贾为儒佐,儒以显名。这个递进关系揭示出徽商家族内部的终极目标仍是业儒入仕,以此亦反映出,在商人家族内部,商之地位尚不如儒之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理论研究始于1980年代初期。最早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的是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先生。1990年代初,王珏教授提出了“劳动者财产主体论”。1990年代中期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力产权论”。19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企业制度创新论”以及“现代企业共同治理论”、“人力资本产权论”、“智力资本产权论”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发展脉络,徽州学者人性论的传承与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南宋:朱熹人性论的形成。朱熹在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对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改造作了全面的阐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性二元论体系。元代:方回、陈栎、胡炳文对朱熹人性论的继承。方回、陈栎、胡炳文等人对朱熹性二元论的遵奉可谓不遗余力。明代:汪应蛟对朱熹人性论的改造。由于陆王心学的渗透,新安理学内部出现了分歧,汪应蛟对朱熹的性二元论作了部分改造。清代:戴震对朱熹人性论的颠覆。戴震从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改造四个方面提出了与朱熹截然不同的观点,从而使徽州学者的人性论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对毕业生就业区域、就业单位、就业起薪等就业期望的影响,得出了毕业生受教育层次越高,人力资本积累程度越高,就越希望所从事的职业能与自身的价值相匹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的徽商,曾在中国商界舞台上盛极一时,它的成功归因于其所具有的徽商精神。这些精神品格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加以传承和弘扬。本文分析了徽商的精神品格,包括贾而好儒的文化追求、以义取利的诚信品格、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回报社会的感恩情怀,并分别从这四个精神品格探讨对当今社会和企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知识经济理论,简单分析了学校作为一种经济--文化二元组织能承担的社会责任,其担负的社会责任有:1.为社会积累各种基础性、专业性人力资本的责任;2.确保人力资本保值、增值、重组的责任;3.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保障这些产品有效供给的责任;4.满足社会多元教育需求,为社会提供私人产品的责任;5.科学经营、保障学校运作效率的责任;6.生产、传播、应用、创新知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All over the world, educators and policy-makers are concerned about how best to prepare students to engage actively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world. In this paper, I begin by arguing that twenty-first century education policies have largely been articulated in response to the exigencie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urther, a survey of the worldwide spread of twenty-first century education frameworks reveals that these are predominantly informed by Human Capital Theory. Conceptualized mainly by transnational and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uch frameworks essentially steer education towards preparing students to compete successfully in the global economy. Next, utilizing findings from a case study of two schools in Singapore and the USA, I highlight how the concretization of twenty-first century education via school-level frameworks is similarly governed by the aim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I discuss some of the resulting effects. Using these case studies as a platform for theory-building, the final section proposes ways in which twenty-first century education frameworks can be reconceptualized using two alternative theories—Human Capabilities Approach and Cosmopolitan Capacities Approach. I show how their incorporation in twenty-first century education frameworks can offer a more holistic and ethical vision of education conducive to our globally interconnected age.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休宁西门汪氏宗族非常重视经商人才的培养。儒学教育是徽州宗族培养经商人才的基础;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注重先做人、后做事为徽商立身之本;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方法,是徽商发展壮大之根本。  相似文献   

18.
《复初集》是明代徽州人方承训的诗文集。作者出身商人家庭,中年弃儒从贾,所以文集中记述了大量的徽商资料。这些资料中包括对方氏一族出贾的详细记载以及方氏商业规模扩大的成功模式;此外还有对徽商心理的真实描摹和女性参与商业运营的记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人为本”学籍管理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的学籍管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认真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20.
开埠前徽商在上海的活动就很活跃,开埠后,徽商更是进一步向上海转移,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上海在开埠后地理优势的发挥和它特殊的政治格局,以及徽州在此时生存压力的加大和徽州人传统的经商习惯两个方面来分析徽商在近代(上海开埠后到民国初)进一步转移上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