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丹 《江苏高教》2007,(1):154-155
当下,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大多借用<大学语文>作教材,以文学鉴赏为主.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精神相去甚远.改变这一状况,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新体系,已经成为优化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内容存在结构残缺,最突出地表现在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文学,轻文章"上.语文教育的供给侧要调整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结构要素,降低文学教育比重,扩大文章教育比重,要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对应的学用一致的体制,进行语文学科理论结构调整、语文课程教材结构调整和语文教师素养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陈晓慧 《现代语文》2007,(12):107-108
王尚文先生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2期论述了"语文课程的复合性",指出"语文课程肩负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项任务",提出了"语文教学分治的建议",对此我们提出两点意见与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4.
祖小云 《考试周刊》2014,(34):39-39
文学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一个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身综合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然而,由于对语文课程的忽视,以及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当前高中语文在文学教育教学形势令人担忧。鉴于此,作者将阐述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强化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有效性的对策,以期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学味"。  相似文献   

5.
一、体悟人文内涵,重视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20世纪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共同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教育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文学作品以及多元文化资源,让中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共同举办的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06年6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文学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新世纪语文课程强调文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重新审视并确定了文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但是在语文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文学教学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选择、教学的过程与策略及如何进行评价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海内外同仁携手举办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学国际研…  相似文献   

8.
<正>因为长期受传统的应试思想约束,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不能保证高效率地在课堂中渗透文学教育,若长此以往,势必会缩减高中生个体的文学视野,使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学习能力持续降低。所以说,目前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其核心任务就是探索究竟怎样科学合理地将文学教育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渗透的实际状况1.师生普遍对语文课程重视度不高首先,处于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相比其他科目,  相似文献   

9.
方润 《考试周刊》2014,(1):34-3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肩负审美教育的使命,肯定了语文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特别是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总是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  相似文献   

10.
赵志英 《语文天地》2013,(20):72-73
叶圣陶说:"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究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些审美体验呢?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30年代,青木正儿就已经开始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模式展开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通过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考证与复原,他试图折射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自然"成为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最高理想。这种自然崇拜不仅在中华文人的艺术生活点滴中呈现,而且在中国文艺的美学追求中表现。  相似文献   

12.
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化社会的文学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文学十分相似的“泛文学”现象,这种“回归”的背后隐藏着实质性差异。通过当下“泛文学”与古代“大文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认当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理学对文学的侵入戕害了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存在,"前七子"把握住了"情"这一文学最基本内核,以之为基点昌复文学。"后七子"反对为左派王学浸润的唐宋派,进一步卫护了文学的独立。但前后"七子"未能恰切掌握"情实"与"格调"的关系,陷入机械摹古的绝路。后期王世贞力图将两者统一起来,并循此思路统合了中国文学理论与创作中许多对立范畴和流派,中国传统文学至此走完了它"自生展"的全部逻辑历程。因此,晚明才出现了个性主义等现代性质的文学因子。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改中切勿忽视人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出现了过分重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学课件的使用,忽略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等错误倾向.图像化的课件虽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能取代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在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时,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养是文科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构建文科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对"人"的关注,课程目标要实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同步培养,课程内容要追求经典、高雅和具有理想的文字作品。在构建文科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实践中,应凝练课程教育理念,丰富学生职业化的文化内涵;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契合时代形成共鸣;教师主导,深度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学生为主题,创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人性”被广泛地用于中国20世纪的文艺批评界,但相应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对人性涵义的概括,对文学创作中人性的单一与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关系的观照以及接受活动中对人性的对话反映等。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达到对“人性”内容的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17.
50年代前期我国的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受苏联文学理论影响很大,但同时又存在着摆脱苏联教条主义,努力创新的精神,诸如理论构架有重要调整;有意整合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思维方式保持中国特色等等.在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解上,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有将文学理论从科学定位于人文科学的学术自觉,因此这一时期的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努力有着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由于社会条件和个人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去亲身体验,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书本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生活。文学作品是人类社会的缩影。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对民族美德的弘扬,庸俗思想的鄙弃,丑恶现象的抨击,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替代的。因此应该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感悟人性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论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目前中国文论界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和学术发展态势而言,文艺理论研究的着力点或侧重点大体上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化语境下文论的危机与出路;(2)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教材改造;(3)文艺学学术史研究的现状和意义。密切关注和深入探索这些热点问题,对于理论研究来说是有趣有益且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论是否患了"失语症"讨论中的三个焦点问题:即中国当代文论有没有全面失语;若失语,原因何在;当代文论失语与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有无必然联系,对"失语症"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