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世文献记载了楚人祭祀的少量的神祇名称,而战国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竹简详细地记录了楚人祭祀的大量的神祇名称,与《九歌》中众多的神祇相比较,两者同中有异,其差别可以为解决楚辞学史上的一些争端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谷口   《职大学报》2007,(1):40-45
朱熹注意到<九歌>既是屈原作品又是楚国祭祀歌谣的双重性格,企图摆脱汉儒经学的约束.汪瑗比较注重其作为祭祀歌的侧面,但是明代大多数注家只认为<九歌>是屈原所作的抒情诗,忽略其宗教文化背景.清代注家十分重视<九歌>与祭祀的关系,考证日趋严密,但又带来了"比兴"、"寄托"等经学旧概念.闻一多认识到<九歌>的叙事性与抒情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从包山楚墓卜筮祭寿简记载来看,墓主人左尹邵陀祭祷的祖先群分为远祖和直系近祖两个系统,远祖系统主要包括楚先和荆王两个祭祀单位,直系近祖则有楚昭王、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马子音、蔡公子家五位祖先。不同祖先的祭祀频率、物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祖父司马子音和父亲蔡公子家出现的频率最高,祭祀的规格也最高。这说明,在楚人祭祀系统中某位祖先出现的次数与他身份的重要性以及与墓主人血缘关系的近疏成正比例。  相似文献   

4.
封禅专指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祗的仪式,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分析封禅的几个基本特征对封禅起源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封禅的产生是多源的,五德终始说是其理论依据,原始的宗教祭祀是它产生的基础,儒教、道教与其相互影响渗透,帝王的巡狩制度、禅让制度丰富了它的内涵,山川崇拜活动确定了其仪式的基本形制。  相似文献   

5.
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天地、神祗的场所,我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产生到初具规模阶段(夏至秦);进一步发展阶段(西汉至南宋);最为规范、最为完备阶段(元、明、清)。通过分析,文章认为各朝代统治者在都城中修建礼制建筑唯一的指导原则是儒学中有关的礼、乐理念,礼制建筑是在都规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时期敦煌民间信仰中的居宅神煞,尽管呈现强烈的本土特征,但受佛、道成分在神灵领域与民间信仰自由混通的影响而具有多元性,同时兼备禁忌、占卜、祭祀、镇厌等多重功能。其信仰群体超越了僧俗、胡汉界限,映射出唐五代敦煌社会族群对中国本土神祗的普遍认同和在民间信仰领域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7.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沮水、漳水流域和南条荆山,是楚国的发源地,长久以来,由于这里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思想固守,使之成为一块与世隔绝的文化禁地,保留下许多早期楚国文化的遗存,如繁琐的祭祀文化(楚国巫文化的历史遗存)、道家文化和凤文化等。这些文化现象的存在,为研究荆楚文化提供了一个追索的样本。可以顺着历史的脉络,追索早期楚国的相关史实,研究楚人文化精神的内涵,为现代湖北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祭祀是人们沟通神灵、慰藉内心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活动,祭祀舞蹈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舞蹈的艺术视角观照,开封祭祀舞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鬼神类的宗教祭祀舞蹈;第二类是祈雨类的祭祀舞蹈;第三类是祈神类的祭祀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祭祀舞蹈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祭祀舞蹈淡出人们的视野,即将濒临消失;另一种是祭祀舞蹈走向旅游景点,成为观赏性的艺术节目。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苗族祭祀仪式中的体育文化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家族、苗族迄今仍残存着一些自然崇拜的习俗.在自然崇拜的祭祀仪式中,人们祷告神灵,希望神能赐予风调雨顺、衣食无忧的体育环境;希望神能赐予强壮的体魄、祛病延年的体育理念;人们在祭祀仪式中虔诚地以各种身体活动的体育实践去求神、拜神,并以此获得心灵的慰籍等等,使土家族、苗族的祖先以此为依托而渡过人类生存的蛮荒时代,并得以繁衍生息.时至今日,土家族、苗族的自然崇拜的祭祀仪式依然频繁,在这些祭祀仪式中体育文化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体育的具体实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论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在中国文字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六书故>中,戴侗较早地运用钟鼎文并综合文献材料指出了<说文>的许多不足.他称引大量<说文>异本资料以订正文字,改变了<说文>的分部,创立按类编排文字的新体系.他还从文字实际出发,探讨传统"六书"理论,创立了新说.戴侗的<说文>研究对<说文>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1.
结合北魏京郊的祭祀活动可以看出,北魏平城时期的礼制性建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祭祀神灵或祖先的场所,如郊天坛、圜丘、祖庙;二是皇帝召开会议、朝会万国、宴请群臣的场所,如天文殿、太华殿、板殿。明堂作为平城后期兴建的礼制性建筑,其主要功用有祀天、祭祖、布政、观天象和敬养三老五更。礼制性建筑近百年的兴建过程,也是平城礼仪制度嬗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陕北秧歌在古代作为一种娱神祭祀活动,1935年至1949年经过"鲁艺"人的改造,成为中国革命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一种新的娱乐手段,新中国成立后"鲁艺人"又在小场子秧歌基础上把陕北秧歌改造成为舞台化的秧歌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施,陕北秧歌作为新中国人民群众体育锻炼、健身、娱乐的一种手段,进入体育领域。试图探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着陕北秧歌发展变化,陕北秧歌发展演变也映衬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传统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文化概貌。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古代,祭祀、娱神、军事训练、检阅兵力的功能较为突出、明显,而基本没有经贸洽谈、发展旅游的功能;近代以来,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祭祀、娱神、军事训练、检阅兵力等功能日益削弱,直至彻底消失,聚会交流、娱乐大众、强身健体、以及节庆、纪念、教育等功能却不断加强,还拓展了经贸洽谈、发展旅游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先秦楚人“尚武”成因、体育文化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商朝至西周,楚部落、三苗国族一直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求生,在穷山僻壤里奋发图强。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战争、动乱、政治背景是先秦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尚武”是楚人求生自强的武器,争霸称雄的法宝,同时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楚人尚武,气质刚勇,勇武爱国,乐战轻死的民族性格,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荆楚地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15.
“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遥远的《诗》、《书》传统中,神具有实体神、创造神、作用神等诸多含义。到了宋明之际,张载的“神”则主要是讲太虚本体的特征、功能与作用。张载言神的目的是为了高扬本体,建立儒家的天道本体论,以回应佛老的挑战;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主体的僭越,以引导人们顺应天道,追求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16.
褚先生与人为善,尤其与后学为善.这个“善”,不仅指宽大包容、热情扶持,而且更重要的是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7.
《楚辞》中既有对现实建筑的描写,也有对想象建筑的勾勒.由前者,可以窥探古楚建筑的形貌和风格,从而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壮丽、精致、柔美、与自然相合的审美理想,以及尚红、接受龙蛇意识、鸟崇拜的文化特征;从后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所寄寓的洁身自好的人格,渴望居于清明有道环境中与明君贤才遇合而一展宏图的情怀和志向.最后,从建筑与自然相融的视角,也可感受到楚民与自然亲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出恭词义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出恭入敬说。此说认为出恭源于明代国子监或科举考试的出恭入敬牌,事实上,出恭早见于元代,而元代科举考试并不曾设置出恭入敬牌,可见此说不能成立。本文认为出恭即出肛,其理据就是把肛门中的东西排出来。  相似文献   

19.
桂西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社会环境里,对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及人的生老病死感到变幻莫测,从而产生一种对能控制各种不可预料现象的超能力的向往,由此而产生的“鬼神崇拜“,这种“鬼神崇拜“主要是通过一个祭祀仪式——巫舞来表现的,“巫舞“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研究和探索“巫舞“的形成条件和文化内涵,对了解和保护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