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来临之际,和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激动。党和国家关心新闻工作者,重视新闻工作,又令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压力。 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才8年多的年轻记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回忆不长的新闻实践经历,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要做一名人民记者。 这也许与我所接触的新闻报道对象有关。一直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读者来信《新闻天地》编辑老师们: 我是一名在读的新闻系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了《新闻天地》杂志。读过几本之后,我也感觉到有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新闻味"还可以更浓一点。其次,我觉得稿子还应该更有新意一点。如果能多发一些如《人间神鬼最难缠》这样的稿子就好了。最后,我希望能有机会介绍一些年轻的名记者、名主持人,这样能吸引更多像我这样的年轻读者。如果还能给我们这些"准记者"开辟一块习  相似文献   

3.
送礼     
今天是女友第一次约我去她家见未来的岳父岳母,由于近几天忙着赶写稿子,常常加班到很晚,把买“礼物”的事给忘了,急得在办公室团团转。这时通信员推门而入,兴奋地告诉我,你的文章在《新闻与成才》上发表了,我一把夺过杂志,迅速扫描我的名字,当姚虎二字跃入眼帘时,全身热血沸腾,忘记了一切烦恼,专心致志的地盯着看过十多遍的字句。看着看着,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天下父母都一样“望子成龙”,我何不把这篇文章当我今天的见面礼呢。越想越激动,越想越冲动,主意就这样打定了,拿着《新闻与成才》杂志并进行了一下包装,轻轻地敲响…  相似文献   

4.
激情与状态掐指一算,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已10多年了。这些年里,我也采写过一些典型单位和个人,但说句心里话,像采写张子祥这样激动和亢奋,我还是第一遭。1月14日,我对张子祥进行补充采访之后,在返回沈阳的火车上,记下了这样一篇日记: 卧不安寝、食不甘味、心跳加速。这是我采访张子祥之后的“反应”。采访越精细、思考越深入,这种反应也越加强烈。  相似文献   

5.
<正>我学的专业是经济管理,不曾想到毕业后会在税务部门工作,更不曾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回想,人生其实是由一个个选择编织而成的,当初不经意的选择,竟已成为自己耕耘不辍的事业光阴荏苒,转眼已在税务系统工作23年了,而其中1 5个年头竟是在档案管理岗位上度过。今天,我愈发感觉到当初的选择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  相似文献   

6.
文璐 《新闻前哨》2011,(2):32-32
从节目本身来看,我觉得有几点提供分享。一是湖北经视的民生新闻不仅有实践更有理论高度。比如对这个大民生新闻定义的阐述,也就是说在目前很多新闻专业书籍上还没有这样的定义,这样精确的定义的解释。我们是通过一个大众媒体看到了对新闻概念的专业表述,我觉得这点令人非  相似文献   

7.
各位来宾:今天我是第一次以新闻学院院长的角度来讲话。刚刚接受了聘任,接到这份非常沉重的聘书,我在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报答人民大学和新闻学院的信任。人民大学和新闻学院是具有非常良好的思想传统和业务传统的学校。一个是党的领导传统、新中国新闻事业的传统,另外一个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有这样的特色,她的7000名毕业生,在中国的新闻岗位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刚才主持人列举了一些在座的毕业生的代表,就足以看出这个壮观的精英队伍。时代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举世瞩目,为全国人民所关注,这样对新闻事业的呼唤就更强烈了,…  相似文献   

8.
有些新闻摄影作品,使人看后心情激动,难以忘怀。而有些摄影作品,则让人看后觉得平淡无味,难留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看主要是典型瞬间形象的选取问题。每一幅真实生动、情景交融的新闻摄影佳作。无不是准确地抓取了典型形象的精彩瞬间。多年的新闻摄影实践使我感觉到,在新闻采访拍摄现场,有时是非常感人的场面,但由于在采访前,没有一个对采访人物或事件全面的了解、分析、判断的深刻认识,而只是在现场盲目地去抓拍,就很难抓拍到精彩的瞬间形象。如果在采访前,对被拍摄对象在头脑里有一个整体的考虑,并对人物或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熟悉  相似文献   

9.
在登上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领奖台的时候,有朋友问我:“此刻,你是什么心情?”我和获奖的朋友们如实地告诉大家:对我们获奖者来说,此刻,是一个令人心情激动的时刻,是一个让人内心不安的时刻,更是一个催人奋发的时刻。自己诚实的、辛勤的劳动,得到社会的公认,让我们心情激动。可能还有许多比我们的作品更优秀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入选,使我们心情不安。“9·11”事件给世界许多地方的经济、政治蒙上了阴影,我们国家却是“风景这边独好”,我国新闻工作前程似锦,令我们精神振奋,催我们奋发向上。…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新闻奖是我们每个新闻记者所向往的。我有幸获得此项殊荣,心情格外激动。这么高的荣誉不单单是我个人的,而是所有奋战在世界屋脊上的民族新闻工作者和广大广播工作者的荣耀和对他们的巨大鼓舞。如果说今天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这里除了我个人的努力之外,与家人、同行们的支持和领导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荣誉应该属于大家。 在我2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的确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  相似文献   

11.
各位来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大家非常高兴,新老系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70周年。为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对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7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新闻学院和新闻系的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新老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的心情也和在座的新老系友们一样,非常激动。因为我也曾在新闻系生活过,学习过,老师们在学校期间给我们传授了知识,教会了做人的道理,也给了我们参与新闻实践的本领。所以,我们今天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正如刚才朱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贵在"新",这说明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存活并体现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我本人在认同这一观点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感觉到有些新闻事实,也可以静观其变不急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积累更丰满的新闻素材,以便更好地展现新闻主题,体现其更深刻的新闻价值,这一做法俗称"养新闻"。一、新闻有时是可以"养"的2008年,作为跑基层战线的记者,我曾先于市里其它媒体得到一条新闻线索,鸡西矿业集团城山煤矿要举办矿工营养超市开业典礼。据我们了解,多年来,煤矿企业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敏感性的强弱程度是衡量一个通讯员新闻素质好坏的标尺。这一点对新闻战线上的新兵来说,还需要从思想和实践上逐步理解。 1992年8月22日,周至县尚村乡张寨村村民杜战盟在渭河打捞了一个不明生物体,消息立刻不胫而走。张寨村距我所工作的户县涝店乡政府只有一河之隔,当时关于不明生物体的传闻在我们这里已是满城风雨,我却没有意识到它的新闻价值,没有去采访,更没有写稿件。后来,这一不明生物体被运送到西安,轰动了学术界,新华社为此发了专稿。一个极好的新闻线索就这样从我的手中溜走了。  相似文献   

14.
能获得范长江新闻奖,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解放前连牛马都不如的长工的儿子,是党把我培养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又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这不仅是对一个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事党的新闻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边疆各族新闻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 17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的时政类新闻节目中,经济类的新闻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公众也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社会生活和新闻工作的“经济化”趋势。如何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挖掘出经济新闻中的读者关心的东西来,是新闻从业人员亟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新闻的“三贴近”,更具有广泛的受众要求。  相似文献   

16.
我是2000年开始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感觉到从事机关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对档案工作者在业务知识、科学知识和管理文件能力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抓典型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进行典型宣传也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宣传,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许多人对典型宣传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和看法,新闻工作者也对抓典型报道产生了迷惘,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对新时期典型宣传的再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8.
感谢弯路     
记得入伍后第一次投稿。新兵集训结束,我被分到了某部宣传科电影队。当新闻干事满脸笑容地接下我的首篇稿件时,我仿佛真的成了作家。一个月后,新闻干事塞给我一封信,一看是报社来的,我激动极了。然而当我打开信封时,怔住了:稿件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不同之处只是多了一张便条:“张士新同志,这样的柜子怎么用呢?”深深的痛苦中,我意识到,拓新闻报道,唯有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军校毕业后,我来到一个条件十分艰苦的连队当司务长。虽说条件差,工作累,但写稿的欲望始终没有纸灭。我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尊敬的新闻技联相关领导:作为在广电基层从业多年的新闻技术工作者,以前从来没有听说“中国新闻技联”这个娘家!第一次知道娘家非常偶然,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杂志有一则短消息,是关于评奖的。这让我产生了多年来少有的冲动,就像在外多年的游子突然得到母亲消息的那种激动。今天如愿以偿,我回到了“中国新闻技联”这个属于所有新闻技术工作者的大家庭,并且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娘家人,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像我一样幸运呢?他们也同样像我一样渴望着回到“中国新闻技联”这个娘家来呀!作为娘家的一员,我衷心觉得 “中国新闻技联”的工作还有待加…  相似文献   

20.
人活在世上,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新闻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现实生活,就更少不了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可现在新闻界一说“关系”,自然就要涉及一个无法回避,又很难说清的话题——“关系稿”。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贯彻执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的今天,这个问题就愈发有了说清楚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