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法官诉讼行为在刑事庭审活动中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司法正义的实现及其程度。本文以中国现实的司法环境为基点,从权利告知、证据调查及程序引导等三个方面对法官诉讼行为作出了反思性评述,并对引起法官诉讼行为偏差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尝试性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罪刑法定原则的真正价值在于刑事司法中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针对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确定并实施以来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作者认为,其症结之所在是法官刑法解释权的缺乏。只有从立法上和司法上承认法官刑法解释权存在的必要性,并逐步赋予法官刑事司法中的刑法解释权,才能确保罪刑法定主义各项机能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法官在刑事司法领域里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涉及刑事司法活动主体的重要理论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提高我国的刑事司法水平,构建公正的刑事司法制度,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里阐述了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基本含义,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提出并论证合理限制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基本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法官道德规范体系建构是法官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和导向功能。我国法官道德的基本规范体系的建构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明确法官道德的具体规范,包括:忠实于宪法和法律、坚持司法公正、保持清正廉洁、体现司法良心等。  相似文献   

5.
以许霆案为分析素材,从其价值层面分析“道德法律化”中隐含的道德标准绝对化、一元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不仅对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同时也破坏了刑事司法“无罪推定”原则,从而威胁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价值内涵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6.
以许霆案为分析素材,从其价值层面分析"道德法律化"中隐含的道德标准绝对化、一元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不仅对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同时也破坏了刑事司法"无罪推定"原则,从而威胁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价值内涵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7.
李庄案凸显出的证据学问题值得拷问。本案中证人不出庭接受质证难以形成以证人证言为核心的证据锁链;而品格证据的不规范运用,不但不利于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还徒增了司法的不严肃性;司法主体对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不恰当理解,以"武断"式的刑事证明标准表现出来。构建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与品格证据规则,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赋予辩方制约法官自由心证的权利,方能有望贯彻落实刑事证明标准与刑事证明责任分配制度,以期真正实现刑事审判解决纠纷的功能,树立刑事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8.
刑事领域中的错案追究制不符合司法的客观规律和职业特点,容易影响法官和检察官的心理,继而对司法行为产生影响。应废止错案追究制,吸收责任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可控性为原则,以行为和程序为标准规范检察行为和审判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律师的价值与性质问题上进行论述,通过分析本国及国外的法律条文,以及律师在现实司法活动中的行为,阐述当代律师的职能与社会地位;最后从具体刑事审判中,律师与法官、检察机关三者的职责与关系,各自所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说明律师在我国当代具体刑事审判中所扮演角色。  相似文献   

10.
“量刑差异”是刑事审判中一个常见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官的心理因素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实的刑事审判中,案件的社会结构如案件发生的社会情景、诉讼参与人员的各种特点与反应等,无时不在刺激着法官的审判心理,从而导致法官的心理失衡和随之而来的“量刑差异”现象。这严重地破坏了刑事司法的平等性原则。此现象虽然很难避免甚至无法在根本上消除,但却能通过对刑事司法作相应制度和技术上的改革来尽量减少它的发生,从而使刑事审判向着“相同案件做到相同处理”的刑事司法理想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诉讼中,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法官庭前活动和法庭审判两个阶段。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习惯做法,使得我国法官庭前活动打破了近现代刑事审判程序结构。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现状的阐述,剖析其弊端及成因,并提出改革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管理主义在刑事司法中的表现包括效率、成本、管理、“顾客”四个核心要素。在管理主义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刑事司法中的效率价值得到强调,刑事诉讼进程逐渐由多主体共同推动,司法机关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法官自由裁量权受到限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刑事司法本身具有管理主义的色彩,引入管理主义可能带来诸多风险。面对席卷全球的管理主义浪潮,我国未来的刑事司法改革应首先夯实保证司法公正的程序基础,同时根据本国国情对管理主义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法官有权超越法定情节减轻或免除刑罚,但是,对符合犯罪条件的行为,无论情节轻重,宣告有罪是法官唯一的选择。非犯罪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之极点,亦应是法官裁量的重要内容。在司法中的非犯罪化需要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形成合力,审判权的能动性决定了法官应当拥有非犯罪化裁量权,对无须定罪的被告人不作有罪宣告。我国可以借鉴意大利暂缓判决制度,在允许法官确定有罪行为的同时审查定罪必要性,将审判阶段作为非犯罪化裁量的"最终阵地"。  相似文献   

14.
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既是法官的特有权力,也是法律实现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其本身,又恰似一柄双刃剑,游离于正义与非正义之间,受法官的思想素质、法制观念、执法水平、心理素质等个人元素的影响和制约,常常集褒贬于一身。文章探讨了刑事法官如何正确评价认识并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指出法官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对完善刑事司法,实现法治追求的公正公平要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从影响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个体内在因素着手,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刑事诉讼中,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法官庭前活动和法庭审判两个阶段。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习惯做法,使得我国法官庭前活动打破了近现代刑事审判程序结构。章旨在通过对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现状的阐述,剖析其弊端及成因,并提出改革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17,(2):53-59
起源于中世纪的巡回法庭,在近代早期成为英国司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巡回审判的司法垄断权。近代早期巡回法庭的组织结构日趋完善,司法职能与行政职能也获得极大发展。巡回法官由职业法律者担任,通常每年两次到巡回区审理刑事与民事诉讼。巡回法官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是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枢纽。巡回法官不仅传达中央政府的政策与法令,而且监督以治安法官为权力中心的地方政府,并指导业余的治安法官审理司法案件。巡回法官积极参与地方治理,为国家治理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7.
证明标准是刑事司法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诉讼成败的关键。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传统的证明标准有法律真实说和客观真实说。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就采用法律真实说。通过对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标准和西方刑事司法证明标准的分析,从中吸取了西方先进合理的证明标准,将它与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标准相结合,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明标准——确信无疑。  相似文献   

18.
从广义上理解司法与行政,为我们重新审视刑事审判中的司法与行政关系并确定两者界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刑事审判中确定司法与行政界限要考察下列因素:审判的权威性、程序的正当性、法官意志的独立性、审判中的利益权衡,并从法定和裁量两方面对司法与行政进行界分。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对行政诉讼而言意义深远、价值重大,域外相关立法倾向于放宽原告资格标准的范围,往往设定一些原则性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并对之进行解释运用。通说认为我国原告资格标准有3个构成要件:合法权益的存在;有明确、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两者之间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各级法院一般据此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0.
法制化的道德是有相对独立形式和价值的客观存在。市场经济和文明发展客观上要求道德法制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实施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行政、民商、刑事、立法、司法的道德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