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教授认为 ,未来世界中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但在国际冲突中 ,有文明的背景 ,但文明决不是国际冲突中一切冲突之源 ,国家利益才是导致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我们应该看到 ,未来的国际关系是走向和平共处的 ,而不是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2.
继《文明的冲突?》一文之后,美国《外交》杂志1997年10月号又刊登了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一文.读罢,使人感到他的目标不再停留在他的《不是文明是什么?—后冷战世界的范式》一文中关于国际政治所作的解释,即“《文明的冲突?》是提出后冷战范式要素的一种努力”.在文中他把“敌人”和“敌对主义”作为实现国家认同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及由此分析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的根源,并在谋求美国国家利益认同的目标上,提出美国必要制造敌人,尤其把中国塑造成为未来的新的敌人.这决不是“文明冲突论”的文化解释论调的简单延续,而是明目张胆地鼓吹美国国家利益和霸权主义的政治学.由此看来,亨廷顿不是在为人类社会的“政治学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而是在为以美国为中心的狭隘国家利益而叫嚣.因此,我想绝大多数的读者在阅读他的文章之后,对他的科学态度(精神)和论点不能不作出强烈的反应了.  相似文献   

3.
事实上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到过边疆与否并不重要,而他的边疆题材的《"皮裹腿"故事集》的艺术影响力经久不衰。其中《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名电影更使它在现代社会中扩大了影响。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理论是美国政治文化意识的必然沉淀物而并非什么新货,我们完全可以在库柏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中找到其早已显露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理论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存在的现实,但夸大了其作用,掩盖了当今世界冲突的实质。文章分析指出,当文明冲突与国家利益一致时,相同文明的国家结成同盟与其他文明国家表现为文明冲突;当文明冲突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表现为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及同一文明内的国家之问的利益冲突。文明冲突只是国家利益的外在表现,并服从于国家利益,冲突的根源是国家利益而非文明。  相似文献   

5.
“文明冲突”中的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章认为,“文明的冲突”只是以西方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秩序,认为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形成对抗,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是为美国的霸权行为做辩护。作为崛起中的中国,应当利用自己的“软实力”,继续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当代思潮》1997年第5期刊载两篇文章——林伯承、梁立华、李丽英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演化及其影响》和黄力之的《“西方化”的名与实及亨廷顿的忧患》。前者着重研究对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最近出版的一本新著《文明的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后者介绍了俄罗斯的季诺维也夫的一篇文章《“西方化”的实质}),并联系亨迁顿的《文明的冲突》等一些言论,进行分析论述。前文认为,亨迁顿的新作与《文明的冲突》相比,是在坚持原来思想体系的同时,集中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两本著作实质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授亨廷顿93年发表的“文明冲突”论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本文试从亨廷顿的观点出发,批驳其谬误,为近几年西方国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及围堵、遏制中国做一些浅显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一、"文明冲突论"引发俄罗斯学术界思考 1993年美国《外交》杂志发表了哈佛大学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随后他又在当年的《外交》杂志上发表《后冷战世界的各种范式--假若不是文明还会是什么?》,在1996年出版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为对各国学者诘难的回应.亨廷顿的宏论给国际学术界带来"地震",也使俄罗斯学术界连发"余震",并且俄罗斯社会对"文化"、"文明"和"文明史观"的关注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一八五九年五日十八日《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对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作了历史和美学的评价之后,从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悲剧冲突论断:“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揭示了济金根悲剧命运应该具备的历史的阶级的实质,而且揭示了一切悲剧性冲突的社会历史根  相似文献   

10.
塞缪尔.亨廷顿在国际政治领域著述颇丰,在其代表性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及《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存在着一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疑问。可将这些疑问概括为"政治秩序的内在矛盾"、"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和"世界文明与美国文化的断裂"。廓清和厘定这些疑问的过程,也是对亨廷顿政治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最佳作。在此作品中 ,作者始终遵循着“心理现实主义”原则 ,成功塑造了伊莎贝尔·阿切尔这一形象 ,全面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个性冲突 ,即欧洲大陆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众多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及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性格两面性 ,为她走入婚姻和回归家庭提供了充分合理的铺垫 ,因此使情节设计与个性发展并行不悖。伊莎贝尔悲剧性婚姻具备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重构,世界之间的冲突将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国家、阶级这些实体将退居_其次,而文明将成为最基本的实体;文化总是追随着权力。亨廷顿的文化冲突理论对于正确判断21世纪的国际形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至少反映了部分美国学者对时局的一种基本估价。  相似文献   

13.
自1993年亨廷顿抛出“文明冲突”论以来,中国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探讨。并且各自提出了主要观点和论据。可以说,对“文明冲突”论观点的批判是逐步深化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亨廷顿的基本观点 亨廷顿著作很多,影响最大的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书中提出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重构。人民之间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或者政治经济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区别,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这些概念来界定自己。世界之间的冲突将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国家、阶级这些实体将退居其次,而文明将成为最基本的实体。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看,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夸大了文化差异的作用,导致了理论的透支。异质文化的碰撞不一定导致冲突,冲突只是文明接触和交往导致的结果之一,对话与融合则一直绵延不绝。而且不同文明之间没有全面、纯粹而恒久的对立和冲突。世界冲突的根源多是文明背后的政治、经济等诸种利益,而非文明的对抗。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塞缪尔·亨廷顿和弗朗西斯·福山关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位置争论倍受关注。亨廷顿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坚硬的内核,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非西方国家可能会发生民主化,但绝对不可能西方化。而福山的核心观点则是文化是可以改变的,世界各国迟早都会走向西方式的民主。我国的政治文化策略应既注重对西方民主文化精髓的借鉴和吸收,又要保持我国政治文化的民族风格与气派,提高本土政治文化的吸收能力,坚持政治文化教育的民族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语言问题是伽达默尔解释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从伽达默尔的语言观正确看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的观点,赞同用“文明对话”来解决文明间的冲突。基于伽达默尔语言观的视角来分析“文明对话”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照现实的变化,我们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了探究.发现亨廷顿的理论存在诸多的漏洞和破绽,它产生在多元文化的美国,又与美国的现实格格不入;它的繁荣得益于“西方文明优越论”,又由此走向沉寂:以宗教为核心的文化冲突,使亨廷顿陷入二难的境地。“文明冲突论”被西方人遵奉为经典的理论,却无法解释现实的国际冲突。  相似文献   

19.
浅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亨廷顿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将由宗教和信仰的不同而导致的冲突即“文明的冲突”来主宰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他将文明之间矛盾视为国际政治基本矛盾是错误的,其次,他关于文明间互动趋向冲突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实践上其理论不能解释当前国际现实,其实质是部分美国人霸权思想的反映,文明的发展方向是趋同和兼容。  相似文献   

20.
人性与神性的冲突痛苦与极乐的交响《荆棘鸟》西方式的苦乐观之透视李满《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科林·麦卡洛的传世之作,自1997年在美国出版后销量超一千万册,有澳洲的《飘》之美称。这是一部传奇式的家世小说,却有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神话般的引子:传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