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11世纪初叶的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用精致细微的笔调描写了许多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命运大都凄惨感人,其中紫姬的悲剧命运尤其令人扼腕叹息.本文着意从社会根源、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等三个方面对紫姬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刻分析,以揭示封建贵族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制度给女性身心造成的伤害和摧残.  相似文献   

2.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11世纪初叶的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用精致细微的笔调描写了许多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命运大都凄惨感人,其中紫姬的悲剧命运尤其令人扼腕叹息。本文着意从社会根源、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等三个方面对紫姬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刻分析,以揭示封建贵族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制度给女性身心造成的伤害和摧残。  相似文献   

3.
陈嫣玲 《文教资料》2009,(30):35-36
《源氏物语》中,作者紫式部塑造了主人公光源氏和众多女性的美的艺术形象,同时又赋予他们以悲剧情调:但另一方面,作者在表现人物的哀伤之情时又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善美的追求。本文尝试通过光源氏、藤壶和紫姬三位代表人物的人性表现来分析善美与罪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桐壶更衣、藤壶中宫、紫姬这三个相貌相似的女人是作者紫式部对理想型女性的寄托。她们都相貌出众、品性高雅、善良仁慈,但她们的命运都凄惨感人,无不令人惋惜。该文试从三人的不同故事中找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如此塑造人物的原由,以探寻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玲青 《现代语文》2009,(11):129-130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的弘徽殿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在人性的异化及作为母亲和女人形象特征等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通过两个形象的比较研究,可以体悟到导致女性悲剧的社会原因和女性自身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有符合男性期待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有令男性厌恶的泼悍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以泼悍女性最为独特,文章以江城和尹氏为例,通过分析男性作家对她们女性恶德的描述,以及对她们悲惨结局的安排和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意义,认为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处于男性作家男权意识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和紫姬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和日本古典文学代表作《源氏物语》中塑造的最动人的女性形象,她们容貌美丽,博学多才,对爱情忠贞不渝,极具东方色彩。但是娇花易陨,她们都在封建制度和传统道德的铜墙铁壁中过早地失去了生命,留给人们的是对美的哀叹。  相似文献   

8.
紫式部在她的代表作《源氏物语》中塑造了许多命运多舛的女子的形象。这些女性,不论地位高低,几乎都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小说并非是专门为封建社会的女性而写的作品,但作者通过对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揭示,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对于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源,紫氏部的揭露与批判以文学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9.
《婴宁》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最为精彩的篇目之一.文中精心塑造了婴宁这一典型形象.婴宁爱花爱笑、亦憨亦黠、纯真善良、有孝心,是蒲松龄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钟爱的一个,蒲松龄亲切地称她为“我婴宁”.代表了蒲松龄的理想和愿望.  相似文献   

10.
作者紫式部(Murasakisik-ibu,约978———1015)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女作家。本姓藤原,紫式部只是她的代称。“紫”是出自《源氏物语》中令人传颂的理想人物紫姬,“式部”则是来自其兄长所担任过的官职名式部丞。紫式部出生在一个文人贵族家庭,她的亲属很多都是当时著名的歌人。她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幼就熟读各类典籍,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源氏物语》一书中所引用的中国典籍约有一百八十多处,涉及作品二十余种。1006年,紫式部被召入宫中,成为彰子皇后的女官。她的才华受到天皇的赏…  相似文献   

11.
郑兰 《培训与研究》2010,(10):11-14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表达了对自然和女性命运的关注。女性和自然恰巧也是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主题,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个焦点。小说从反人类中心主义,反男性中心主义,文明和自然、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构建等三个方面反映了作者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的生态女性主义要素写作及其蕴涵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女性作家.家庭和教育赋予她健全的女性意识,她以自己塑造的特征鲜明的女性形象,表明了她对完善女性人格的严肃思考,以及一个生活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里的知识女性重塑理想现代女性的期盼.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妇女观比较进步,主要表现在:称颂女子的才学智慧;主张婚恋自主,肯定其抗争命运的精神;赞扬妇女的传统美德。原因是受了文人学士雅文化的影响所致,文人雅文化的主要内涵是:看重才学,主张因才立身、求取功名;珍视自我,傲视世俗;认同封建制度与皇权。  相似文献   

14.
周婉如是晚清黔西北诗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抒写了她一生的生活境遇及思想性格的变迁.综观其诗作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天真烂漫、富于理想的少女时代;情意绵绵、美满幸福的少妇时期;凄楚憔悴、不忘国事的中年妇女时期.这三个方面的形象,共同展示了一个有情感、有才华、有理想、既柔婉又刚强的女性自我形象.揭示了她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知识女性复杂、真实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解读温妮     
在法国作家贝克特创作的荒诞剧《哦,美好的日子!》中,主人公温妮是一个被世界遗弃了的孤独的人。她依靠对生活琐事的关注竭力在艰难境遇中追求幸福感,这种执着的追求表达了主体对生命意识的一种自觉追求,她是苦难生活中的强者。她的生存境遇也正是20世纪的许多作家们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竭力要表现的现代人类的生存境遇,她的生存智慧,也是现代世界上整个弱势群体赖以存活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6.
卢德仪为晚清台州名媛的代表,被当时著名学者张文虎赞为孝女、令妻、顺妇、贤母和贞女,是封建时代妇女的道德典范。同时,她又是一位能诗能文的才女。卢氏今存诗歌33首,集为《焦尾阁遗稿》一卷。内容上其诗可分为感怀、写景、思妇和闲适诗等。艺术上其诗常直抒胸臆,感情浓烈,多愁苦之音,风格凝重,语言平实质朴,有口语化倾向。以卢氏的成就,在清代妇女文学史上无疑应有她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老妇与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笔调的冷静和客观、文本中的女性抗争和三位一体等进行了必要和深度的分析。笔者立足于文本,从行文字句之间找寻写作家所要表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于秀兰是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的宁夏回族女作家之一,《兰亭心雨》作为她的散文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其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一名离开故乡的回族女性的角度,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从一名现代女性的角度,发现了回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喜人发展;同时她还从一名知识分子的角度,对故乡的落后表现出深深的反思。她用对故乡的深情抒写,为现代都市浮躁的灵魂寻找一片静土;她在对生命与生活的审美观照中,陶冶个人的性情、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激。她的散文因此而表现出一种沉静淡雅、洗练蕴藉、思辨自省之美。  相似文献   

19.
2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roles of facial motion and temporal correspondences in the intermodal perception of happy and angry expressive events. 7-month-old infants saw 2 video facial expressions and heard a single vocal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 of one of the facial expressions. Infants saw either a normally lighted face (fully illuminated condition) or a moving dot display of a face (point light condition). In Study 1, one woman expressed the affects vocally, another woman expressed the affects facially, and what they said also differed. Infants in the point light condition showed a reliable preference for the affectively concordant displays, while infants in the fully illuminated condition showed no preference for the affectively concordant display. In a second study, the visual and vocal displays were produced by a single individual on one occasion and were presented to infants 5 sec out of synchrony. Infants in both conditions looked longer at the affectively concordant displays. The results of the 2 studies indicate that infants can discriminate happy and angry affective expressions on the basis of motion information, and that the temporal correspondences unifying these affective events may be affect-specific rhythm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