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部分大城市经常出现花季少年卖唱的现象。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女孩居多)在父母的带领下,整夜在夜市、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或娱乐场所游荡。他(她)们手拿吉他、小提琴等乐器,唱着所谓的流行歌曲,还做出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通常为客人唱一首歌可得 5元、 10元钱不等。他(她)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或四处拉客,或与客人讨价还价,或与客人说俏皮话,或忍受客人的嘲笑和戏谑……生意不好的还要遭到父母的责骂。   这种只有在旧社会、旧小说、旧电影中才出现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今天?这种现象于情、于理、于法说得过去吗?怎样治理这种现象?本刊特邀请了部分少儿工作者、教师、家长以及律师,就此问题谈了他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的孩子是少先队员吗?他喜欢戴红领巾吗?他喜欢参加少先队活动吗?他喜欢当少先队干部吗?他在少先队组织里是否结交了好朋友?毫无疑问,在全童八队的今天,每个6~14岁的孩子都与少先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謇庭和少先队的互动作用,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搭建一个美妙的平台,这难道不是广大父母、辅导员和孩子们共同的心愿吗?因此,本刊自2014年第1期开始,开办“少先队活动”专栏,欢迎广大父母、辅导旋老师和孩子们积极关注和投稿。  相似文献   

3.
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一直是父母、教师及社会所关注的。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对父母或老师的话言听计从的孩子称为“乖孩子”,而把跟父母或老师对着干的孩子称为“坏孩子”。一般说来,“乖孩子”总是很讨人喜欢的,而“坏孩子”总是挨打、挨骂。我曾遇见过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4.
文化现象:童谣是什么?今天的孩子是否喜欢唱童谣?又喜欢唱什么童谣当"灰色童谣"充斥校园时,新童谣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日前,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市许多小学正红红火火地开展着"新童谣创编和传唱"活动,这无疑为"灰色童谣"的侵入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丰台五小银地分校开展的"童谣唱响校园,皮筋舞动童心"主题活动,以"新童谣 新游戏"的形式,围绕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做新时代的文明好少年。队员们通过编、写、画、唱、跳等形式,把新童谣演绎得多姿多彩,为校园增添了一抹明媚的春光。如今,"编唱新童谣、传唱新童谣"活动正在积极健康地朝着深度拓展,这些重要举措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作为本刊主编,我总想把一些特别有价值的东西给读者朋友。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举办了"中国孩子在海外"征文,并邀请我担任评委。于是,我细读了34篇候选作品之后,决定精选出来自4个国家的4篇佳作,奉献给本刊读者,您喜欢吗?也许,有些读者会认为,咱也不去海外,读这些有啥用?其实,这些文章并非为出国的家庭特备的,而是对所有父母都含有某些珍贵的启示。《女儿的那头黑发》讲了怎样与孩子心灵沟通,《从小撑起自己的天》讲了如何让孩子自立,《我在瑞典学提琴》中的比较会让中国父母反省等等。或者可以说,来自4国的佳作,还向…  相似文献   

6.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7.
【教学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经常脱口而出或唱或念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有些是他们通过有意聆听而接受的,而绝大多数则是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自由创作的,而且在一定时间内会在校园内外流行。同时,我们还发现孩子们在唱在念的童谣中出现了一些篡改自歌曲或唐诗的不太健康的童谣,如“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小少年,全是烦恼,藏起作业……”“窗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等等。这些现象引起了许多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针对这些状况,我们学校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唱响健康童谣,  相似文献   

8.
父母关怀孩子,教师热爱学生。可时常大人们也会困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劝导,他怎么就不理解呢?孩子怎么什么也不愿意和我说呢?……有时心里真是灰蒙蒙的。我们的关爱中是否少点什么呢?那就是尊重。我们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希望成人把自己当作大人看待,他们希望得到理解和肯定。读者朋友,以下的几篇文章或许也能对你有所启示。关注孩子的心灵 尊重──心灵相通的桥梁──孙老师说  相似文献   

9.
只要一提到作文,十有八九的孩子都会感觉到“怕”,老师也认为作文教学是个难点,父母则最怕对孩子进行作文辅导,越是低年级越是这样。不少日记、周记或者作文变成了父母“口述”,孩子“笔录”的产品。可是结果呢,父母费力不讨好,孩子抱怨,老师不满。本期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指导孩子写作文的问题。希望读者朋友能从中得到借鉴。  相似文献   

10.
肖梅 《家庭教育》2002,(5):16-17
读者郭蓉来电诉说:“10岁的女儿嫉妒心很强,嫉妒别人成绩好、长相好、家庭条件好,甚至别人穿新衣服、买新文具她也会不舒服。都说嫉妒心强是独生子女的通病,不知其他父母是否也有同样烦恼?”本期,浙江上虞幼师附小的家长朋友,与大家共同关注这个问题。观点一帮孩子认识嫉妒的危  相似文献   

11.
苏红 《中国德育》2012,(12):73-73
问:孩子上小学了,经常胡乱篡改歌词,还唱得很起劲。我很担心,该怎么办呢? 答:当前学校里流传着很多被改编的歌曲,因为有些内容比较消极,被称为“灰色童谣”。对于孩子喜欢传唱“灰色童谣”的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和过度干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步步深入,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读者朋友们对《新校园童谣31则》的反映,2月26日下午,本刊记者在北京市的某些学校召开了座谈会, 下面是座谈记录摘登:孩子的话孩子们本来不是本刊的预定读者,却读到了这些校园童谣,一说起此事,他们还兴奋不已。A:刚一拿到杂志,我就看到了这些童谣,觉得特别好玩,看了忍不住哈哈大笑。我还把童谣推荐给我父母看,他们不让我乱说。B:我拿回家给我爸爸看,被我爸爸骂了一顿,他说这些没有什么知识性。我觉得有些好玩,有些就没什么意思。C:我觉得很好看啊,但是拿回家以后,我给爸爸妈妈看,他们不但不觉得好玩,还骂了我…  相似文献   

13.
常艳春 《家教指南》2006,(12):11-14
近几年,有关“超常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近.还有许多读者朋友给本刊来信、来电咨询:什么样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把普通儿童变成“超常儿童”?如果“超常儿童”得不到相应的教育.还能否保持其超常的优势?……为了帮助广大家长朋友答疑解难、走出困惑,我们将大家咨询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类,并特意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教授为诸位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4.
民工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有的随行,但更多留在农村,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这些孩子虽有祖辈,代养人或教师照料,但他们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身心发展受到哪些影响?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如何?怎样才能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这一系列问题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也是引发本课题组开展调研的缘由。  相似文献   

15.
本刊主编孙云晓在新作《我的家怎么了》一书中,将父母们疲惫的抱怨、孩子们委屈的申辩梳理成“父母对孩子的十大困惑”和“孩子对父母的十大疑问”。他说,写这本书是因为关注到一个新的社会现象——代沟下移,以往十五六岁的孩子与家长因为代沟出现的矛盾现在已经提前到了十一二岁的孩子身上,这“与孩子的生理发育提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现在学习生活压力下的产物,也因此,家庭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我们将此书推荐给读者,是因为书中所列问题在我们许许多多家庭中都会遇到。或许,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17.
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家庭治疗师。自1990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及家庭心理治疗,至今已有10余年,在家庭教育及心理治疗方面颇有建树。前不久,本刊记者就“建立有效的父母联盟”的问题采访了他,希望他能够在理论上给大家讲一讲夫妻合作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重要的是有效性,而不是正确性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中国的传统常常倡导夫妻“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您作为家庭心理治疗方面的专家,认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的意见是否要一致?李:作为一个研究心理学的人来看,夫妻是否要意见一致,或者是…  相似文献   

18.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19.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20.
请理解我们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