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辉 《现代教育科学》2001,(3):42-42,22
一、开掘语文教学的生活内涵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说过 :“语文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语文教学与社会密切联系 ,必定生动活泼。”这番话提出了语文教改的真正出路。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 ,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 ,是真正走上语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探索。“语文”本是将生活写成文字 ,语文教学就理所当然要将文字还原成生活 ,也就是语文教学本应该充满生活气息。唯有这样才能使“语文”具有实用性。否则 ,语文教学只能是毫无价值的空中楼阁。语文教师要还语文…  相似文献   

2.
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建构了他的语文生活观。其思想内涵可以简括为一句话,即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这种语文生活观是在他的语文生活本体观、语文教学规律现、语文教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实现语文教学“实”与“活”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的教学原则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人们喜爱“源头活水”,因为“源头活水”灵动活泼。在语文教学中,也面临一个如何引进“源头活水”的问题。何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昵?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张锐 《陕西教育》2009,(7):54-55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把脚伸到课外去。语文教学如果同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教学中要把学生语文学习,置于社会文化生活和和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大语文教育”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河北省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倡导,河北省的张国生等老师和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办中心小学于90年代实验研究并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在教育界产生较大影响的语文教改思想和教改实验。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将其内容归结为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刘先生认为,张老师“把语文教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语文的课堂教学;教学渠道,指语文的校内课外活动和校外社会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而语文学科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教学是生活的阐述,阅读是生活的体验,写作又是生活的展示与延伸。因此,为了使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就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不是枯燥无味而是丰富有趣的,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教?笔者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相似文献   

8.
正一、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动力1.联系学生生活,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著名教育家刘国正说:"我坚信写作若离开生活,无法获得真正的写作能力的"。他倡导写作文要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学生总是怕写作文,一些作  相似文献   

9.
贾如俭 《小学生》2023,(7):142-144
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分析,挖掘生活资源,夯筑教育基石,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板块,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性与灵活性。传统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写作需求,导致学生作文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生活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状态,拓展了写作教学空间,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无疑是促进学生写作素养发展提升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将生活化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最后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详细论述作文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实现灵动教学,以期提升作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0.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应忘记课本外面、教室外面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人们对学习语文规律的一个科学的概括。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陈金明先生指出:“没有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教学,是语文学科课程结构畸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刘国正先生以诗人、杂文家、教育家和编辑家等并称,不仅在文学圈内出类拔萃,而且在语文教育领域也有较高的造诣。刘国正先生集多重角色于一身,这构成了他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基石。以他自身的经历而言,“实和活”的提出具有必然性,为我们深入解读刘国正先生语文教育思想提供了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晴 《现代语文》2011,(11):160-16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把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法概括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铁秀梅 《甘肃教育》2013,(20):79-79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祁自成 《甘肃教育》2011,(24):67-67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6.
张志公先生说过:“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教学似乎比阅读教学更加困难重重.以至于“我国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实在有悖常理:中国的“写作”根基雄厚.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中相当一部分实为“写作”史.汗牛充栋的写作教材和广泛深厚的写作经验.应该让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写作教学驾轻就熟、成就斐然。事实如此相反,个中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语文素养并不单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并不仅仅指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种能力,它包含着更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让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遨游,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写作水平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考察指标之一,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经过他多年的探索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写作教育思想,他的写作教学思想重实践、重生活、重创造。论文主要阐述了叶圣陶作文教学的三个重要观点,强调写作与做人的关系、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写作与创造的关系,分别从观点的提出、实现观点的措施进行论述。叶圣陶的写作教学思想具有超前性,对今天的写作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主张“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教学评价等,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