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川 《师道》2009,(2):14-15
领导,作为影响力施加的行为和过程,它包括观点的分享、意见的达成和责任的分担。而教育,作为价值引导的工作,同样是教育者施加其影响力的行为和过程,这就包括视界的融合、知识的建构和任务(作业)的完成。师生之间正是由于视界的融合而彼此获得成就感,师生从对方那里获得思想的资源、获得“知”并形成“识”,实现着知识的建构,通过作业的完成而形成种种技能,  相似文献   

2.
教学对话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感觉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发现对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之上,作为教学活动的延续和补充的作业也是一种对话。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概念的形成、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智力的提高、创新意  相似文献   

3.
作业是师生为完成教与学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复习巩固知识,形成并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布置怎样做到轻负担、高效益呢?除了要注意以质胜量和设法引发学生的作业动机外,作业的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近两年,我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书面作业重视了作业过程的反映,要求学生把作业的正书和草稿分别写在  相似文献   

4.
正生存论重点省思师生"如何进行意义生存",而不再追问"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发展"。用生存论视角来理解作业改革,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应有的价值追求和时代使命。其意蕴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生存论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的堆积,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主体性价值,关注教育教学多重关系的有机整合。作为教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改革,其目标不仅是客观知识的获得、技能和策略的熟练化,还要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 在"师生共读"理念下,以同一视界,平等、民主地交流、学习,积极主动地实现建构意义,生成知识,获得体验,修炼人格,着力体现越派语文"亲和醇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获得既是学生积极地将外部的客观知识内化为主观知识,从而获得知识的客观意义的过程,又是学习者主动探索,创生新意义的过程,还是学生与教材文本、教师、同学开展对话,进行多视界融合的过程。确立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合作建构的知识获得观对于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方法和技能、养成创新意识,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学生完成作业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它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数学教学的延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个人认为,作业就像老师为学生准备的饭菜,只有搭配合理,营养均衡,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不吃"或"多吃",老师"不做"或"硬塞"都是不正确的。那  相似文献   

8.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并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学习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而作业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借助作业来完成。同时,学生的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9.
当下高等教育的困境并不在于知识广博的欠缺,而在于如何让外缘性知识经由返身和反身的双重建构后,内化为具有认知意义的主体性的知识,并让此知识在返归于生活世界中获得创生。知识从返身到反身的四重建构路径为视界融合之重构、形上抽象之重构、知识反身批判之重构、主体反身改造之重构。  相似文献   

10.
"模块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不仅在教学设置上存在差异,师生相互作用特点也有所不同。"模块教学"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天地。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模块的主导思想,进行主动、创造性地阅读,师生互动促进知识和方法正迁移,最终不仅完成阅读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获得提升,主观意识与行为得以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为我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这一活动过程的重新思考。教学目的应由单纯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教学过程由“生活的预备”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向意义建构、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过程;教学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向多元性、非确定性;教学主体关系由教师绝对权威转向师生对话合作;教学评价由整齐划一转向异质多样。  相似文献   

12.
论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性建构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共同体是为了摆脱学校情境中泛情境或去情境的学习特征而形成的教育形式,它彰显的是社会性建构学习观念,强调人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社会性,关注人与其周围环境的交互性、对等性和反馈性,重视"对话"和"互动过程"。倡导学习不仅是个体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是通过全方位地、充分地参与有组织的社会交往、社会实践的过程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魏隽毅 《文教资料》2009,(11):113-114
本文认为高效的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着眼于教师主观知识和演示技能的"有效教"行为;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学"行为;着眼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师生有效互动"行为,并就此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行为导向教学法浅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把"做"和"学"两者融合在一起,手、脑并用.师生共同参与,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将实际的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环境带入教学环境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重点突出培养职业技术能力,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内化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完善的、有效的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完成作业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复习和巩固的过程。教师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诊断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达到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作业批改是师生间交流信息,互动反  相似文献   

16.
语言符号及其负载的文化知识蕴含着认识、能力、陶冶、实践等价值。而"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语言文化知识的过程。阅读搭建起了师生与知识的桥梁,而课外阅读对高中语文的教与学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由于文化变迁,教育理念革新,师生角色的认知、情感、意识、行为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出现偏差与冲突。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师生为完成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四大核心素养的有机建构,必须转变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本位的传统思想,完成角色的整合与适应。  相似文献   

17.
"对话式"语文教学以语言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体现的是对话主题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题各自方向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对话式"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童蕾 《湖北教育》2008,(3):26-28
作业是学生在校期间很重要的、最频繁的学习活动。它对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能力.发展情感态度,有着重要意义。作业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应该包括完成作业和评价作业。这两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完成作业是学  相似文献   

19.
正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1、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以中学生阅读的"口袋书"为切入口,试图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理解,并在做整体的探究与剖析的基础上解读形成其行为和意义的性质与过程,力图使更多的人在阅读故事时,能够共同于思考、建构与批判中达到"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