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立诚同志在《编采业务》(人民日报编)上撰文,呼吁《人民日报》“尽早改变‘窑洞报纸’的形象。”这个呼吁,不仅对《人民日报》,对其它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都是适宜的。何为“窑洞报纸”?这是一种形象的  相似文献   

2.
有人在《编采业务》(人民日报编)上撰文,呼吁人民日报“尽早改变‘窑洞报纸’的形象”。这个呼吁,不仅对人民日报,对其它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都是适宜的。何为“窑洞报纸”,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1942年4月,由于当时的主观原因,我党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对国际新闻采取了必须让位于国内新闻的处理办法。因此,当时许多国际重大新闻,不仅上不了头条、头版,有的还被放在“报屁股”上。《解放日报》是在延安窑洞中创办起来的,因此,有人形象地称《解放日报》是“窑洞报纸”,讽刺《解放日报》视野不开阔,信息不灵通,小家子气。如果说这种讽刺在当时有失偏颇,那么在今天,在世界正在变成“小小村庄”的信息时代,在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年代,这种讽刺就非常值得我们思索了。  相似文献   

3.
一张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决定着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而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又决定着报纸的传播效果。为此,每一家报纸都要时刻注意读者的反应和评价,力争提高读者的信任度,扩大传播效果,增强社会效益。 1986年7月2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题为《我们的心愿——就人民日报改版30周年致读者》的文章,向读者表明报纸改革的愿望,并提出了要把报纸办得“可读、可亲、可信”的目标。从1986年下半年人民日报版面的变化,读者已经明显感觉到报纸正在努力塑造一个令读者感到“三可”的形象。读者纷纷致函人民日报编辑部,支持报纸的改革。当时全国记协  相似文献   

4.
刁杨 《新闻世界》2004,(10):59-59
版面是一张报纸的“脸面”,是报纸给读的直观形象,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与内容紧密相联,但报纸版面的设计特征却随着报业的发展在不断演进。1905年2月13日这一天,《申报》将“页”改为“版”,其他报纸纷纷仿效,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为报纸“版面”一说奠定了基础。1955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等27家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由传统  相似文献   

5.
2004年5月1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一条不长的消息:“本报不再设置形象展示专版专栏”。虽然只是一条很短的消息,但在新闻界引起了较大的震动,紧接着《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纸也发表了类似的消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象广告曾经是党报主要的广告收入来源。取消形象广告,必将对报社广告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此举也表明了《人民日报》等党报树立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提高党报的公信力和规范报纸广告经营的决心。从短期效益上看,报纸的收入减少了,但从长期的效益来看,对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和广告竞争力大有好处。同时…  相似文献   

6.
孙吴 《青年记者》2000,(2):40-41
新闻出版报》1999年10月28日二版刊载的《杭州报纸流行横题风》(作者肖力),引起了我这个“报纸组版学”研究者的思考。报纸版面对报纸来说,事关重大。范敬宜同志在《人民日报版面备要·序》中指出:“版面,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当然,更是一种政治。”“人民日报的版面无小事”。报纸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党报历来是“两会”报道的中坚力量,也是读者获取“两会”讯息的重要来源。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2004年对北京市民所作的“两会”报道系列调查结果,在11家全国主要报纸中,《人民日报》是受众依赖最多的获取信息的报纸,原因是“《人民日报》的权威、丰富一直是其优势所在,特别是在‘两会’这种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报道中,优势更加明显”。①2005年3月14日“两会”结束后,笔者选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4家中央级党报和《解放日报》、《深圳特区报》、《广州日报》3家地方党报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归纳出…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报纸时评要敢于在第一时间“说话” 《人民日报》近期发表文章指出,报纸时评要敢于在第一时间“说话”。文章指出,报纸发表时评受出版周期限制,因此比起网络评论来不免多受一些掣肘。尽管在发表时评方面,报纸“跑”不过网络,也不如网络“跑”得轻松,但这不是报纸“躺倒不干”的理由。报纸是守望社会的“雷达”,一份有操守、...  相似文献   

9.
一份报纸必须有自己的定位,有无适当的独特的定位决定了一张报纸能否生存、能否发展。 《人民日报·华东版》(以下简称《华东版》)是《人民日报》于1995年1月在华东创办的第一个地方版,它是中央机关报的地方版,既区别于中央机关报,也不同于省市地方报纸。江泽民同志曾对它作过“宣传党的政策,把握舆论导向,体现地方特色”的指示、《人民日报》也定下了“三结合”的内部方针,即“中央精神与华东实际相结合”、《人民日报》传统风格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指导性和可读性、接近性相结合”。同时,华东地区报业发达,各报之间竞争激烈,《华东版》要在地方报之外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相似文献   

10.
肖依 《青年记者》2017,(14):33-34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化传播上却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人民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报道,是一种国家叙事,是塑造良好大国形象的尝试. 通过“一带一路”报道树立国家形象 笔者在《人民日报》中获得标题含有“一带一路”字样的报道(截至2016年12月14日)共515篇,等距顺次抽取其中100篇样本,分析《人民日报》是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报道叙事树立国家形象的.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是区域形象构建和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于《人民日报》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勾画的内蒙古地域形象在受众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内蒙古自治区报道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报纸上貌似通讯的公关(形象)广告有增长趋势。《人民日报》也开始推出“中国地方形象展示”系列广告。今年9月15日,该报以一个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抢占制高点,赢取新辉煌”的广东省珠海市。这组系列形象广告将陆续刊载,直到明年12月为止。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2月3日,《环球时报》刊发高鹏先生的一篇短文,写他去年赴瑞典看女儿,在斯德哥尔摩住了半年。其间他经常到市文化中心看报纸,那里英文报刊很多,但中文报纸只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和香港的《星岛日报》;外文的中国报纸和图书杂志也是屈指可数。后来,他去了哥本哈根、汉堡、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巴黎,发现在这些地方能读到的中文报纸和外文版的中国报纸、杂志跟斯德哥尔摩的情况差不多,高鹏先生因此呼吁“媒体应该走出国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家对报刊应该走出国门已经形成共识。问题是报刊走出国门步…  相似文献   

14.
在五十年代初期,胡乔木提出了办报的方针和任务以后,又向《人民日报》提出“依靠群众办报”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报纸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群众的武器,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因此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把报纸办好。”当时胡乔木围绕“依靠群众办报”这个问题,陆续发表了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代,胡乔木代表党中央分工领导《人民日报》的时候,就提出了办报的方针和任务。他在《人民日报》编委会上,在新闻界的一些集会上,以及同新闻界人土个别谈话的时候,曾反复强调“报纸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报纸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要报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形势和成就”。胡乔木同时还提出:“报纸也是人民群众的报纸,是人民群众说话的地方”,“报纸是群众思想和生活的顾问”,“报纸是报道群众的活动,反映群众的思想情趣、意见、要求和心声”……  相似文献   

16.
一在一幅漫画中,一些报纸上的栏目被画成饭店里的“风味菜”。琳琅满目的“菜牌”上,有文汇报的《瞭望角》、解放军报的《鸡毛信》、羊城晚报的《新闻漫画》、光明日报的《茗边老话》,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也在其中。“菜牌”下,“顾客”引颈而望,兴味盎然。风味,本来是指美好的口味,引申为事物所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把一些有特色的报纸栏目喻为“风味菜”,不失为一个生动形象的概括。《今日谈》入“风味菜”之列,是漫画作者,也是广大读者对我们办的这个栏目的鼓励。把《今日谈》办出“风味”来,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二《今日谈》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是一九八○年一月二日,到现在已经办了五年十个月,共发表文章一千四百五十多篇,最多的一年发表了三百零八篇,最少的一年发表一百七十八篇,平均一年发表二  相似文献   

17.
报纸理论宣传是党的整个理论宣传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纸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任务中,报纸理论宣传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办好一张报纸固然不能没有新闻,因为新闻是报纸的重要内容。但是,报纸如果没有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等理论宣传,则报纸就会成为没有“灵魂”、没有方向的报纸,并且会对报纸、对读者带来重大损失。对此,毛泽东同志生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经明确指出:“《人民日报》要重视理论工作”,“要注意发表学术性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的学术文章”。后来,当他看到《人民日报》有所改进以后,又高兴地说:“现在,《人民日报》有看头了,理论上加强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为了突出报纸的思想性、理论性,毛泽东同志还主张重要新闻也要夹叙夹议,当然议论要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不能画蛇添足。可见,搞好报纸的理论宣传,并不是新问题,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是社会主义报纸的一贯作法。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报业的“老大”,有不少名牌和权威栏目。但是说到对新闻图片的运用,前些年实在很难让人叫好,摄影圈内关注《人民日报》新闻图片的人也不太多。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不小的改进。最近,随手翻阅了今年的部分《人民日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动,几乎每天报纸上都有比较吸引人的新闻图片,使人感到《人民日报》新闻图片的运用渐入佳境。从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长期以来报纸编辑“重文字,轻图片”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报纸只把新闻摄影作为美化版面、活跃版面的一种手段。有的同志曾说过,“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在党报做起来有难度,…  相似文献   

19.
辛妍 《传媒观察》2004,(4):8-10
在上海,由人民日报主管、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主办的一份财经日报——《国际金融报》,经过几年打拼,目前已与《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时报》等,一同进入中国市场化财经报纸的“第一方阵”。专业人士追捧这张报纸“准确、及时、有价值”的新闻理念,认为它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报纸舞台,新闻照片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诸多总编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喜爱。许多优秀的新闻照片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深深刻进了人们的记忆,历久难忘。今天的报纸,当新闻照片再也不当“插图”和“陪衬”时候,人们说,新闻摄影实现了其真正的“回归”。但这种“回归”在中国报坛不是那么均衡。当《人民日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