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理念及技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基于北京市“开放辅导”三年多的“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历程,从场域理论视角对其在线教育场域的生成、边界松动、重构扩容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和启示如下:(1)价值共识是“互联网+教育治理”顺利开展的观念性基础;(2)追求教育子场域自治是“互联网+教育治理”的实践演进方向;(3)面向多主体的教育资源建设是解决“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矛盾的关键;(4)教育治理主体行为的变化是“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场域”演进的内生动力;(5)优化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开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马丽 《考试周刊》2012,(29):160-161
本文从《风险管理》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谈起,探讨了要满足企业对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风险管理》课程要分两个阶段进行实践教学:认识性实践教学环节和操作性实践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学场域理论的角度对我国教育技术学进行定位,并对我国教育技术学场域的自主化和限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分别从教育技术学场域中研究主体、实践主体、行政主体、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超越教育技术学场域限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形势与政策》立体化教学是课程深入改革的必然,是教学的本然、现实的需求和价值的弘扬;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教学的场域呈现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而立体化教学场域的呈现,在日常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正视矛盾,探究需求,重视实践,回归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经济地理》课程实践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教育课程有自身明显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改革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把改革的重点不断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上来,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从课程改革角度,论述了笔者在高等职业教育《世界经济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尝试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当下教育改革实践导向之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有教育方式产生变革,个性化教育得到发展,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得到改善。但是通识教育依然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相关服务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立足时代背景,分析"互联网+"的特性,将互联网引入通识教育之中,改善通识教育现状,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搭建虚拟教学平台、扩充通识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互动交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等改革策略,以期能够完善"互联网+通识教育"的教育生态,促进通识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8,(6):124-125
随着当前社会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全新要求,"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成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和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有限,而通过发展"互联网+微课"特色课程,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机微信、QQ群等,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初中教学水平。本文简要介绍了"互联网+微课",分析了"互联网+微课",阐述了农村初中"互联网+微课"特色课程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融合不断深入,以“互联网+”赋能农村学校美育教学变革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促进城乡美育教学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当前农村学校美育教学存在美育观念相对落后,师资、教学条件不足,课程开设和评价方式单一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研究从互联网空间的特性深入剖析了“互联网+”赋能农村学校美育教学变革的内在机理,认为“互联网+”可以拓展农村学校美育课程教学场域、补充农村学校美育教学资源短板、细化农村学校美育教学评价结果、推动农村学校美育教学群智协同、构建农村学校美育新型师生关系和促进农村学校美育联动有机发展。基于此,研究进一步从夯实基础设施、优化技术手段、落实发展任务、完善课程建设和健全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赋能农村学校美育教学变革的实践路向,以期助力农村学校美育教学工作者正确认识与践行“互联网+”赋能农村学校美育教学。  相似文献   

9.
2019年之后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务,改革的基础是教材改革,打破传统的纸质教材教学,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和以数字课程为主体的教材体系,以满足"互联网+高职教育"的要求.据此,笔者对高职院校数字教材建设情况进行梳理,结合工作实际和教学经验,以期对高职院校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基于泛雅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工作,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及线上教学策略的思考三个方面简要梳理了《教育心理学》线上教学实践经验,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能源互联网的兴起正在深刻地改变电力行业的发展,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适应这一重大的理念,本文梳理了《电力系统分析》的课程目标、教学途径、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并从能源互联网的角度对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体系,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更进一步提高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实用性,对培养具备电力工程应用的高素质电力人才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理念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结合《动态网站建设》课程实际教学需求,基于"互联网+"理念将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并提出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设计和开展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势在必行。本文以高职3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盆部影像检查技术》为例,设计和实施了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18):143-144
高职教师是教育互联网化过程中的能动因素。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管理学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教研室以"互联网+课程"为基点,对《房地产估价》课程建设进行了实践。在变革中,教学团队积累了一定经验,总结了"互联网+课程"对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与改进。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是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全面分析,还能为课程发展提供有效引导。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介绍,探究了我国互联网+课程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教育”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又是实现“互联网+”时代教育体系变革的核心抓手,其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教育,而应将“互联网+”作为整体场域持续赋能教育变革。文章从技术场域的视角分析“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提炼出“互联网+”技术场域具有网络泛在化、服务即时化等六大特征及与此相对应的供给社会化、服务个性化等“互联网+教育”六大特征,同时对当前符合“互联网+教育”特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加快技术赋能、变革教育方式、探索供给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数字素养五大维度建构“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以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组织结构和教育生态,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地方高校面临的困境,提出用互联网思维推进课程建设,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课程资源,搭建教学平台,构建"一体化课程资源",创新"一体化教学环境",完善"一体化学习共同体",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方针,笔者从会计核心课程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角度展开研究,以"互联网+会计教育"为理念,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核心课程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职业教育课堂评估机制的变革创新,基于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需求,融通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以典型艺术类课程《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为样本,借助一线教学优势设计课堂即时评价体系,并构建三方评价主体体系架构,注重教学实施的实效性,实现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采集,强调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职业精神,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已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实质等效。在此背景下,为了符合精细化工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简述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华侨大学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教学主体的角度探讨了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师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两个方面的改革思路,并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