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宋红娣 《语文天地》2012,(20):29-30
体验式阅读教学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美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阅读教学的"主体性"与"互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验式阅读教学变教师枯燥的文本分析为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注重学生在自主式阅读中的体验与品味。  相似文献   

2.
正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只是趋于课堂的"教"而相对忽视了课内外的"学",使得学生的文本悟性也仅限于课堂之内对课文的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感悟之中,流于表面。对于学生悟性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提升自己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本悟性。一、入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可阅读的时间、空间及情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文本"个性化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超越文本,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4.
张凤梅 《快乐阅读》2011,(16):150-151
以文字作为载体的文本,其特点在于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达到个性化的解读或创造性的解读,读者从文本出发去构建、创造生发原文。自主阅读要求教师把教学的视觉由文本转向学生,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与文本与教师平台的对话上,充分尊重学生"各有会心"的权利,教师要立足于课内,在题材多样化、知识多层化、表现多手法的课文阅读中,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规范阅读行为、提高阅读品味。  相似文献   

5.
由于成长经历、知识修养、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时,产生不同的解读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十分自然.正是因为主观上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对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的判断存在差别,多元化的解读让师生对文本有了更大的理解空间,为教学的创造性奠定了基础.比如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对话"和"交流",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强调"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为此,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以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应有尊严.  相似文献   

6.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提高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呢?一、尊重个性化理解,深化语言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理解,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深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例如,在教学《绝句》这一首古诗时,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进行品读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7.
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视角看文本,这就要求教师不应站在教者"教"的角度解读文本,而应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带任何结论进行阅读。不带  相似文献   

8.
张正林 《考试周刊》2013,(66):45-45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下,阅读教学强调并形成了"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统一复制模式,这是对个性化学习思维的禁锢和钳制。新课标在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明确提出了"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要求。但由于多种复杂因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存在多种误区,如"尊重人本而忽视文本",把"个性化阅读"曲解为"个体化阅读",以"多媒体机教"代替"人教行为",名为"自主"实质"形散神散、放任自流"现象等。本文对种种误区现象进行解析,希望以此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的就是关注课标与教材落实之需:让学生学"标"所需,学我所需,学中有乐;让教师教"标"所需,教生所需,教中有乐。师生一起走进文本、共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伙伴和老师对话。这样的主题式教学,则能很好地让师生都在阅读中寻找到所需,在质疑中有获,在交流中学法,在拓展中体验快乐。  相似文献   

10.
正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既是重要的阅读教学方法,同时又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目标。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是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阅读的根本性挑战,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悟,以文本为媒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从而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个性化阅读的有效进行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正>快乐的阅读课堂建立在学生的真切感受之上。如果语文教师只是捧着教参照本宣科,只让学生埋着脑袋记笔记,这样的阅读课堂将见不到师生思想的交锋和对话的激情,也将很难看到学生智慧的闪光和创造的火花,更谈不上学习的快乐。我们尊重学生个体内在的潜能,更强调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融合与碰撞,我们应通过不同的阅读课堂,让学生享受到阅读中的快乐成长。一、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语文课堂不应该是一种‘给予’,而应该是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陈淑员 《广西教育》2012,(17):20-2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文本内容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教师的理性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感悟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不能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自身的感知认识,但直击阅读课堂实际,教师多是照本宣科,对于文本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苍白粗浅,课堂氛围毫无生气。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对文本有深入的见解,通过文本细读,针对文本细节特点设计备课,在课堂上灵活掌握教学进程,传授丰富灵动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78):100-101
"少教多学",提倡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强行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少教多学"也更多地被运用于初中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相对于教师的"教",它更强调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分析和学习能力。在开展当前初中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网络检索,以及问题、合作活动等策略,逐步凸显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必要准备,阅读教学过程又反过来体现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没有不是为了"学"的"教",教学之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在多视角解读文本时,更应该从学生视角来解读;组织课堂教学更要尊重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当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须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阅读本身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绝对不可以由教师来代替完成.因此,在组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从中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发展.那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阅读认知体系,实现文本资源的个性化挖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读懂文本,构建阅读认知雏形;校准坐标,适度开发文本资源;强调个性,体现多元解读特征。  相似文献   

18.
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是读者个体的再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具有的潜在性与多元性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但片面强调"多元的个性化阅读"往往致使语文教学走向盲目化、浅薄化,既不能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尊重作者,精研文本,读懂本意,是多元解读的前提与基础.同时教师应对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赏读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匝要的内容。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iE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强调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奉之间对话的过程……阋渎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面对文本,教师和学生都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实质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是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但又决不是“放羊自流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话理论"贯穿其中。比如,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建议,无疑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学生作为阅读者的主体地位、个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