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已成为新型大学生组织的重要形式,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兴趣型、求知型、从众型、交际型、娱乐型、信仰型、消费型等。不同结构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又呈现出或活跃、或稳定、或松散等不同特征,发挥着提升人际交际能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等功能。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行为调查与研究,对于实现网络虚拟群体的育人功能,加强对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构建和谐稳定校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因网络异化、意见领袖引导和个体缄默而形成,并导致价值认同混乱、网络暴力频发、群体圈层固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媒体协同合作、优化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增强主流价值影响力,强化网络舆情调控,以规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媒介技术、网络文化、深层次社会心理等因素交织作用,引发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效应.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呈现出盲从群体意见、群体观点偏执和集体无意识行为等表征,其背后凸显了群体思维缺陷和个体自我的迷失,严重地危及高校网络安全与校园稳定.以网络文化为视角,采取培养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参与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与网络受众相符的行为、校园媒体协同社会媒体形成约束合力等相应措施加以引导,可以规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这一非常态校园网络现象.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引导“主基调”、破除“闲杂音”、画大“同心圆”、唱响“主旋律”、构筑“新格局”等路径,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卫星 《江苏高教》2007,(5):119-120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相对于现实群体而言的非正式群体,具备一般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同时又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教育、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6.
董环环 《考试周刊》2010,(47):197-197
大学生虚拟群体是指以虚拟网络为平台.依托校园BBS、博客、QQ群、专题论坛等所形成的新型大学生组织。对大学虚拟群体特征进行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网络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所有群体中,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要相对较好,但是也仍然存在一定的道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网络道德问题有: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色情以及网络诚信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与充分的重视,让大学生的道德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仍然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生组织。与传统群体相比,网络虚拟群体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平等性、机械性等特点。网上虚拟群体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亦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应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构建校园网络社区,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热情,加强对社区虚拟群体的正面引导,努力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良性对接,充分发挥虚拟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9.
网络人际关系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型人际关系。大学生作为一个主要网民群体,其网络人际关系具有认同性、匿名性、松散性、情感支持等特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网络参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诱发群体事件的因素,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特点有助于高校群体事件发生。网络参与背景下高校群体事件的发生由缘起事件引发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在大学生网络参与中偏激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终诱发网络群体事件。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一种新型大学生组织。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绿色上网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唱响网上主旋律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要提高群体对网上信息的鉴别力,增强网络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努力构建起教育的职责分工、信息反馈和科学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2.
网络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休闲的重要阵地。从思想观念、精神需要、行为和群体存在方式以及学习生活等方面具体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阐明网络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关联所在。  相似文献   

13.
无网不在、每日必网的生存状态对大学生的认知意识、价值认同、角色身份、文化观念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群体建构是网络德育的新途径,它能够为扩展网络信息源、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建构大学生群体,要完善基本组织形态,使群体组织结构“固态化”;要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使群体活动内容“液态化”;要探索信息挥发途径,强化组织作用“气态化。  相似文献   

14.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在总体上高于其他网民群体,但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形,文化修养、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高,因此大学生网民既可能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所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手机的使用已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过长、使用手机趋向游戏休闲、网络用语时有不文明现象等问题,造成了大学生容易网络成瘾、道德和法纪意识弱化、人际关系淡漠等负面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挑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手机使的状况,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问题,提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网络流行语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一个重要符号载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大学生群体已形成对于网络流行语符号层面较深的熟知度、较强的感受性、较高的接受度和较广的使用性;在符号的意指层面,后现代思想、网络文化和青年文化也进一步在大学生群体中潜移默化,实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文化层面的渗入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燕 《考试周刊》2009,(30):194-195
21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已渗入到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如诚信缺失、价值观错位等。大量的学者研究初高中群体较多于大学生群体。本文在着力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危机的干预对策,为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编制一个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适用于在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量表,并探讨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自编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对205名大学生进行测评,进行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确定最终题目;以最终题目为指标,对158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及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均满意或非常满意,效度可靠;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10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相关(r=0.326~0.374,P<0.01);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在心理健康水平10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群体(t=5.690~7.001,P<0.001).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信效度较好,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一个较为可靠的工具;大学生网络成瘾能够显著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网络使用正常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成瘾群体.  相似文献   

19.
“群体极化”和“个体沉默”等角色外行为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与大学生日常群体行为相比,网络群体行为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了对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和“个体沉默”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在对大学生网民的群体行为实施过程管理进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根据群体极化影响因素对其实施过程管理,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失范走向规范。  相似文献   

20.
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日益深入,对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福建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利用社交网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