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障碍 ,受到各种挫折。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历经坎坷 ,却更加坚强 ,各方面均发展良好。也有一些学生耐挫折能力特别弱 ,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走上绝路 ,花朵凋零在含苞欲放之时 ,实在令人痛心不已。因此 ,了解中小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对症下药的进行挫折教育 ,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高华 《宁夏教育》2013,(11):69-69
目前,城市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生活在百依百顺、衣食无忧的环境中;而农村中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往往具有自卑、敏感、偏执等不良性格和行为倾向。另外,还有一些单亲家庭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感情脆弱,面对挫折承受力差,缺乏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和能力。这些学生一旦遇到挫折便焦虑不已,手足无措,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正>学生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是其在学习、生活甚至于日后的工作过程中的一种必备的能力,抗挫折教育正是为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设置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挫折中尽快恢复,勇于面对挫折。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阶段,人们对于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重视,也有很多家长和学校故意为学生创造一些挫折。据教育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中小学生都在焦虑、自卑、嫉妒等方面存在着心理上的障碍,有的程度较深,表现的较为明显,已经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有的则程度较浅,不太容易看出来,则被家长和老师忽略了。笔者是一名体育教师,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教授曾对两万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在报纸上我们不时地会看到中小学生因遇到学习或生活的挫折而轻生自杀,或亲手杀害自己的同学或亲人。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了学生的耐受挫折能力差,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表明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的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相似文献   

5.
当学生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他们产生思想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学生思想挫折。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在学习中,他们随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干扰。因此,他们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思想挫折。学生为了减轻或避兔思想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和痛苦,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某些适应思想挫折情境的方式。因为这些适应方式在性质上是防卫的(防卫自我不受焦虑等的侵害,)故称为防卫方式。这些防卫方式有的是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的则会阻碍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需用正确的教育手段,防止学生不良的防卫方式的产生和漫延。学生受到思想挫折后的防卫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正>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联合举办了一次夏令营活动,在此次活动中,中国的中小学生表现出强烈地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意志等弱点。近几年来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逐渐引起我国和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中小学生因为遇到困难和挫折自杀、杀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日趋严重,使人们意识到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虽然我国关于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存在着误区。一、中小学挫折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一种内在自信心和乐观感,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受到挫折以后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使其树立起从挫折、困难、逆境中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8.
挫折教育的认识分歧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学生是否缺少挫折 关于这一点,有的人认为现代学生生活条件太优越,缺少挫折磨练,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任何挫折打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而有的人却认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问题纷纷出现,生活于其中的学生并不缺少挫折,缺少的是教育者对处于挫折失败中的学生所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伴随学校办学行为的不断规范和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愈来愈重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容的心理素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强学生的心理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挫折磨练得机会越来越少,这势必造  相似文献   

10.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冲突,产生困惑,有的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从分析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入手,通过各种渠道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其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做好心理调适工作,为自己顺利求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而其心理承受能力怎样,又会直接影响学习情绪和其它方面的行为。据调查,约90%的差生认为生活信心不足是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挫折开始的,而20%的优等生受挫后也会感到焦虑不安、彷徨不前。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受挫后的情绪状况,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他们扫除心理障碍,在挫折中磨炼耐力,变压力为动力。 一、学生心理受挫的表现 处在可塑期的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后常常产生种种不良心理,严重影响身身的成长。 自卑心理。意志薄弱的学生在受到挫折后,往往萎靡不振,总觉得自己不行,被人瞧不起,难以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学校挫折教育概念涵义与现实案例入手,阐述了"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着重阐明了如何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教师;学校。对当下中小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将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王敬 《天津教育》2009,(4):35-3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出现烦恼和压抑心理的占40.3%”,一些中小学生因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挫折而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甚至杀害同学或亲人的恶性案件经常见诸报端,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的耐挫能力较差,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对学生进行耐挫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代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师生“双主体”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对于培养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与失败.挫折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正如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相同的挫折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有的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经得起挫折的打击;有的人一蹶不振,甚至走上消极轻生的道路.因此,培养学生耐挫力,开展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克服困难,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尤其是班主任,更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护士,让学生战胜挫折和失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也应注意●耐●挫●教●育●郭从晓挫折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可能遇到的。然而,面对挫折,有的人能够受到教育,从“挫”中悟理,执着而进;而有的人却不知所措,灰心丧气,对学习产生畏惧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耐挫教育,使学生遇“挫”而不“折”呢?1....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会对他们的意志品质的养成产生影响。在社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小学校也会受到竞争氛围产生的冲击,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存在竞争就会存在失败,而存在失败就会产生挫折,为了避免这些挫折影响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强化中小学生挫折教育十分重要,而体育教学在挫折教育的开展方面具有着明显优势,所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挫折教育作出概述的基础上,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姚远 《教书育人》2010,(6):23-24
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伴随挫折。虽然学生的经历较浅显,但也会遇到诸多挫折。由于学生的经验浅,抗挫折能力弱。因此,教师应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生活绝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使学生明白,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可能是一个漫长、曲折和艰难的过程,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在生活、学习中不怕困苦,不怕挫折;使他们懂得,只有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勇敢面对挫折,才能够实现其目标。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抗挫折能力会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小学平时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行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以中小学生班主任在进行工作时遇到的难题为依据,通过情境模拟来帮助中小学班主任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挫折是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支配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可以说,挫折伴随着人的一生。特别是中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少,遭受挫折实在是难以避免。然而每个学生面对挫折所采取的应对方法和心理承受能力又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教师们更应注重学生的挫折教育。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走出挫折阴影更是师责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李毅 《湖南教育》2001,(16):27-27
当前,不少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考试失败、老师批评、朋友误会等情况就伤心、落泪、沮丧,甚至毁灭自己。然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